• 中國文化產業網>深圳文博會>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有人修筆、有人磨硯,有人紙上試墨 在這里一站式淘盡“文房四寶”

    2023-08-11    來源:深圳晚報 2023年06月11日    編輯:黃麗

    ▲宣城展館內展示的油煙墨。

    ▼毛筆傳承人現場制作毛筆。

    ▲宣紙延伸出的折扇。 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 深圳晚報記者 白雪

    在第十九屆文博會12號館的安徽展區,一處不足20平方米的宣城展館內集齊了“文房四寶”。宣紙、宣筆、徽墨、宣硯,都是歷史名品,安徽宣城也素有“文房四寶之鄉”之稱。在這個小小展館內,有人試墨、有人修筆、有人磨硯,筆墨紙硯,墨香四溢。深晚記者最先注意到展示臺上雕工驚人的墨硯。龍紋與彩云雕刻于石硯上,刻工精美,刀鋒在一深一淺、一直一彎中構成了一幅藏身于云彩中的“龍騰四海”圖。

    制作這些石硯的師傅叫羅全伙,他是安徽郎川宣州石硯文化有限公司的設計師。16歲時就離家學習硯刻,至今已潛心研究宣硯近二十年。“宣硯就是我的激情所在,每一個石硯的雕刻對我都像一場考試,背后都需有巧思。”

    像宣硯一樣,宣城的毛筆、墨體、宣紙都保持著純手工制作,極為考驗手藝人的耐心與技藝。造一張紙要多少工序?一根毛筆又有多少根羊毛、狼毛?怎樣判斷一塊墨的好壞?深晚記者在這些傳承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宣硯

    雕刻背后需巧思

    看著眼前精美的宣硯,難以想象這些硯臺最初只是宣城郎溪姚村老坑口中的石頭。一塊石頭要成為一塊硯臺,大體需經過選料、取胚、設計、雕刻、打磨、銘文、保養七個步驟。從選料開始,就不簡單。

    做硯的過程,就是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過程。羅全伙向深晚記者介紹,設計、雕刻、打磨這三個環節決定了石頭是否能成為傳世好硯。他邊說邊展示了三塊硯臺:一塊硯臺泛起金暈,一塊密布魚籽般的小點,一塊有細微地橫亙在中央的細紋……原來石硯的紋理也有金暈、魚子、眉紋、墨玉,碎冰紋的區別。“雕刻是最難的。石材材質不同各有特點,雕刻就要配合設計、創意,將原生美與創意美結合起來。”

    小小一塊硯臺,一般只有一兩個手掌般大,制作工期需要一個月以上,傾注了羅全伙的精力、耐心與熱情。如今,憑借精湛技藝的他已經是“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每完成一件石硯,都會很有成就感,每當聽到宣硯觸碰墨條的聲音時,就十分心安。”羅全伙說道。

    徽墨

    墨堅如石潤如玉

    研墨有硯,更要有墨。遇到汪楠時,他正拿著毛筆試墨,先在紙上畫一點,看墨的擴散范圍。然后又接連落筆試墨色濃淡,動作嫻熟專業。汪楠是安徽省績溪縣曹素功敏楠氏墨廠廠長,也是中國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第十六代傳人。

    一塊墨條有什么講究?原來傳統墨的制作工藝大體分為:造窯、選煙、加料、拌合、加膠、搗杵、切泥、壓模、晾墨、修墨、描金、入盒、包裝等12道工序,而依據材質又分松煙墨與油煙墨,前者以松樹燒取的煙灰為主要成分,油煙墨使用的是動植物油脂的煙墨。

    在汪楠心里,好墨的標準是“墨堅如石,潤如玉”。首先墨的做工要達標,邊緣線條堅實硬朗;其次,色澤也要光亮,內里絕對不能出現氣孔。“唯有這樣墨才能達到濃墨黑如漆、淡墨清如水的效果。甚至在兩筆交錯時,能從墨線的層次看出下筆的時間順序。”制墨是苦事也是樂事,汪楠剛學制墨時十分辛苦,在作坊里被煙熏得全黑,憑著一股手藝人的偏執,他堅持到了現在,如今汪楠已經是制墨傳承人。

    宣筆

    千萬毛中選一毫

    一碗水膠、一支羊毫筆,此時孫曉琴正在低著頭修筆,將筆頭出尖的雜毛小心翼翼地剪去。孫曉琴是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宣州宣筆廠廠長。宣筆為中國三大名筆之一,選料精審,工藝要求嚴格,有“裝潢雅致、毛純耐用、剛柔適中、尖圓齊健”的獨特風格。

    “修筆”展示的是制作宣筆最簡單的環節,僅用3~5分鐘就能修好一支毛筆。她告訴深晚記者,宣筆最難的地方在于水盆。水盆顧名思義就是準備一盆水和牛骨梳,在眾多毛料中靠手工挑出完好無損、具有彈性的毛,并按色澤、軟硬、長短、粗細等分類。“一百根中往往只有三五根毛可以用,平均一個人一天能挑出30~40支宣筆的用毛量。”孫曉琴說道。白居易所作《紫毫筆》中所說“宣城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便描述了這樣的場景。

    一支毛筆有狼毫、羊毫、牛耳毫等品類,在宣城最出名的是用兔子毛制作的紫毫筆。傳說,秦朝名將蒙恬途經宣城時,發現當地野兔肥大毫長,于是以竹為管,制作了紫毫筆。紫毫筆軟而圓健,若兼花白,則堅強勁利。

    “家里做宣筆已經有四代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跟著我學,這份傳承還是非常有重量的。”孫曉琴說。

    宣紙

    108道工序不能少

    “薄如蟬翼千年壽,漫掩高天萬朵云”說的正是宣紙。宣紙作為傳統書畫用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之譽。

    宣紙對原材料與氣候地理環境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據了解,宣紙主要是用宣城市涇縣的青檀樹皮與沙田稻草以及特有的山泉水,經傳統工藝精制而成,其工藝涉及108道制作流程,制作出的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韌細膩。宣紙之所以受書畫界認可,除了保存時間久之外,還有極佳的潤墨性,往往能夠達到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的效果。

    宣紙制作不易,其中曬紙張涉及牽紙、上焙、刷路,是高難度的核心步驟之一。牽紙考驗的是手藝人如何從紙張層層重疊的濕紙帖中,點起一張,并完整揭起。濕紙上焙的難點則在于如何在不破不皺的前提下,將輕薄的紙張平整地貼到焙墻上。

    據介紹,目前紅星宣紙作為人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代表性單位,每年除供應國內外,還向日本及眾多東南亞國家出口。或許在宣紙的傳播實踐中,可以看到“文房四寶”及其他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也正在和宣紙一樣,在時間與耐心的考驗下,綻放出燦爛的文明之花。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