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斯里蘭卡友人參觀文博會展館。
▲6月8日,來自澳大利亞的Richard Henderson正在欣賞手工藝品。
▲6月8日,來自克什米爾的Imran Rah展示傳統工藝地毯。
6月9日,巴基斯坦參觀者Sarwar Nabila和她的朋友在文博會參觀。
深圳晚報記者 余冕 張澤玲
文/圖
文博會舉辦期間,每天前來打卡的游客數不勝數,其中不乏許多外國人的身影。那么,外國人眼中的文博會是怎么樣的呢?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來看看吧。
一進場館,記者就被迎面走來的一支參觀隊伍所吸引。隊伍中的小姐姐Velagapalle告訴記者,他們來自斯里蘭卡,是第一次前來參加文博會。她覺得文博會展館的布置非常豐富,展出的許多文創產品十分驚艷:“看看我們的笑容就知道我們有多開心。”
來自俄羅斯的Giddings也是第一次參加文博會,他被文博會的規模和組織所震撼。最讓他著迷的是文博會里來自不同地區的美食,因為他是個熱愛美食的人:“文博會的美食豐富了我的味蕾,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享受。”
埃及的小哥哥Sudam興奮地告訴記者,來參加這次盛會是疫情后最令他高興的一次出行。他覺得每個場館都各具特色、主題鮮明,參觀者能夠最大程度地領略到各個地區文化的精華。他最喜歡的是展館里極具中國特色的歌舞表演,這些精彩的演出深深吸引了他,讓他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文博會給印度參觀者Farouk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非常非常大”。展館里最讓他著迷的是那些高科技的文創產品,比如互動裝置“魔鏡”、AI繪畫等等,都讓他嘆為觀止:“真是太有意思了,感覺看不夠。”他還告訴記者,之后的幾天,他和朋友們還會去品嘗深圳美食,體驗深圳當地的文化和生活。
Sarwar覺得文博會提供了一個世界級的交流和合作平臺。在展覽期間,來自巴基斯坦的她有機會與各國的展商進行交流,分享彼此觀點。這種跨文化的對話不僅促進了國際間的友誼,也為文化交流和合作開辟了新的機會。“我明年還會來,一定。” 她一邊說,一邊在記者鏡頭前留下了迷人的笑顏。
Anandh MuThulingam、Khurrumzah Monsur和Muthusamy mowruthi三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在場館內相遇后相約一起逛展,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中國,一切體驗都充滿了新鮮感。從事印刷機生產的Muthusamy十分關注展館內的各項科技產品,比如投影儀與頭戴VR設備。同行的Anandh則表示,中國的茶葉和咖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許多來參觀的外國人,記者還碰到了外國參展商。
“我們正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克什米爾圍巾店店主Imran Rah說道。在本次文博會場館里,來自各地的客戶來到他的展臺店鋪,許多人喜歡這些圖案精致的圍巾與地毯,在店內來回地觸摸和感受。自祖父起,制作毯子和圍巾便成為了祖孫三代人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件事,在他的家鄉克什米爾,這些毯子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編織物上基本都是傳統紋樣,在制作的過程中他也十分注重和保留這些民族文化特色。Imran的店在中國已經開了十多年,他每年都會來參加文博會,他覺得文博會是一個良好的平臺,能使他盡最大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克什米爾。
Richard Henderson是澳大利亞著名設計公司R-Co.的創始人兼CEO,在他看來文博會場館規模宏大且有趣,雖然在澳大利亞時也參與過許多展會,但相較之下規模都很小。同時,他希望一些傳統文化能珍惜和維護自己的特色,因為在當今潮流下傳統文化很容易受到“現代化”的沖擊,從而失去了傳統的光芒。他認為這次展覽的杰出之處在于它的一切都呈現得很漂亮,展品布置干凈清爽,文物栩栩如生,他還在Imran的店里領略到了非凡的手工藝文化。這便是他所認為的現代與古老的有趣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