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喜羊羊、黑貓警長、葫蘆娃等經典動畫形象在“動畫主題紅毯秀”上與觀眾熱情互動,作為中國(北京)動畫周首創推出的中國動畫行業第一次“動畫主題紅毯秀”,吸引了眾多關注。
時至今日,中國動畫已然伴隨著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走過百年征程。動畫在中國由漂洋過海的“舶來之物”逐漸成長為集技術之新與藝術之美于一身、富于中華民族“精、氣、神”的藝術形態,凝結了一代又一代動畫人的藝術理想與美學追求。
從中國制作第一部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20世紀20年代)、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結合的動畫片《大鬧畫室》(1926),到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1955),再到動畫長片《我們的冬奧》(2022)……
細細感知不難發現,中國動畫走過的百年正是動畫媒介與技術的更新迭代,亦是動畫藝術朝向民族化、現代化、多元化方向的發展歷程。中國動畫在百年發展中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藝術家,他們創作的精品力作不僅陪伴了無數中國孩子長大成人,構筑起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共同記憶,更是以獨特的藝術品格,在國內外產生過廣泛且深遠的影響,不僅成功引導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更是為世界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及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凝聚共識,傳播主流價值,講好中國故事,完成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動畫發展的進程。
如今,新時代的中國動畫工作者潛心創作高質量、高標準的動畫藝術作品,傳播當代中國價值和中華文化精神,體現出強大的文化創造力。伴隨著數字時代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三維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動作捕捉等關鍵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中國動畫制播渠道愈發多元,在視聽表現上日趨成熟,進一步推動了藝術與科技的創新融合,以及工業生產和審美文化的有機聯系。
一方面,內容層面實現了動畫題材類型的博古通今、百花齊放——創作者自覺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挖掘傳統故事,運用傳統符號,繼承傳統風格,塑造民族文化身份,鑄造“中國風”。另一方面,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社會熱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現實題材動畫創作方面進行了重要嘗試。“傳統演繹”與“當代敘述”交相輝映,呼應著“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需求,樹立起中國動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正促進我國從動畫大國向動畫強國邁進。
發掘中國動畫在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與不斷更新迭代的技術支持下所蘊含的無限潛能,打造中國動畫“高峰”之作,需要創作者扎根中華文化土壤,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以現代視聽科技結合中國本土文化,融合民族藝術形態,實現中國動畫在題材立意、視聽體驗、藝術風格等維度的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動畫創作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然,用動畫佳作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動畫“新經典”,還需要具備世界眼光,把中國動畫當作世界動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全球化的視野尋求與時代、與世界的互動,不斷拓寬渠道,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承擔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表達中國意志、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使命,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華民族,推動中國動畫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