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記者觀察到多地非遺產品銷量持續走高。據了解,更多游客表現出對非遺產品由衷的喜愛,為此樂于慢下來、留下來,嘗試更獨特而深刻的文旅體驗。
款款走來 神采非凡
提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桃花塢木版年畫,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數“一團和氣”。作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經典圖式,其采用圓形構圖,造型突出。“我們的木版年畫不是只在年節暢銷,而是一年到頭都有熱度,近期我們還收到不少‘一團和氣’的訂單。”桃花塢木版年畫喬麥年畫工作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桃花塢木版年畫題材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各個生活場景,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還遠播歐洲、日本,對當地美學藝術產生深刻影響。
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邁向現代是否神采依然非凡?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創新舉措做出肯定的回答。
時下,針對暑期游客和學生群體,喬麥年畫工作室推出系列親子活動。該活動將年畫套版印刷的主要工序拆解成套色印章,讓不適合使用刻刀的小朋友進行印畫體驗,在保證安全的同時也方便孩子們理解。年齡稍大一些的中學生可以選擇2.5小時至3小時的課程,不僅能學習用刀具制作木版,相對獨立地完成刻印、裝裱,還可以系統了解年畫的歷史。此外,帶有非遺元素的驅蚊貼、折扇等產品也很受歡迎。
據了解,喬麥年畫工作室已積累了多年產品開發經驗,相關設計日趨成熟。“所有流程不會因熟練而減省,打樣出樣后,我們會密切跟進市場反饋,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復盤分析,讓產品越來越有品質。”喬麥年畫工作室負責人表示,圍繞桃花塢木版年畫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喬麥的作品,相關衍生品開發周期幾乎與創作同步,第一時間將最新作品帶給公眾。同時,喬麥年畫工作室還與上海百雀羚等品牌進行聯名合作,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響。“很多消費者表達了他們的驚喜:原來年畫還能做出水墨畫的效果,特別開眼界。”該負責人說,消費者的驚喜就是最好的肯定。
更好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鏈接
寸錦寸金的南京云錦蘊含著精湛的織造技藝,如今它已不囿于“貴族傳統”,而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暑期的主要客群除了游客,還有帶著特定文化體驗目標的華人華僑同胞和海外客商,以及希望將云錦作為禮物贈予親朋好友的本地居民。綜合來看,方便攜帶、單價在千元左右的文創產品和伴手禮更受歡迎,如云錦框畫、卡包、擺件等。”南京云錦研究所品牌總監祖皓表示,對云錦感興趣的消費者如果看中大件作品,也可以通過電商下單購買,享受送貨到家的服務。
祖皓介紹,云錦相關藝術品一直較有市場,其中胸針、發夾、香囊等配飾是長期爆款,明信片、聯名公交卡等新式文創更是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慕名而來。“我們推出的香薰,取材于明代老虎圖案的官補,跟薔薇組合,名為‘虎嗅薔薇’,獲得了設計獎項,現在已經成為明星產品。”祖皓表示,南京云錦研究所進行文創開發時,堅持守正創新,更觀照現代人審美,做到不拘于傳統紋樣,又不失其美好寓意。
依托優秀設計人才隊伍,南京云錦研究所推出了眾多出彩產品,而究其根本,則是這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深厚,傳承發展科學有序。據了解,目前與南京云錦研究所保持密切聯系的非遺傳承人至少有8位,占全國云錦織造技藝相關非遺傳承人一半以上。“如今南京云錦傳承人的梯隊更加完善,年輕一輩在接續傳承的同時,在技法上更加全面,在思維上更加活躍。他們既存匠人之心,又能以更加開放的眼光看待市場,努力以作品和產品與消費者對話,與年輕群體建立了很好的情感鏈接,這對于文化傳承和非遺品牌建設意義重大。”祖皓認為。
不斷提升非遺產品附加值
致力于傳承苗繡20余載,貴州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公司董事長石麗平通過“企業+工坊+農戶”模式,打造了松桃苗繡“鴿子花”品牌,極大地推動了苗繡產品發展。
近年來,該公司已發展成為種、染、織、繡全產業鏈的專業化企業,立足于傳統苗繡、植物染色和手工編織的開發,融民族性和藝術性為一體,設計制作出做工精細、創意新穎、形態美觀、內涵豐富的產品。
“我們通過精心設計和包裝,使產品更具有視覺美感。通過制定和實施營銷策略,精準定位文旅消費市場,擴大產品受眾面。此外,進行網絡直播等宣傳,吸引消費者關注。”石麗平介紹,很多人通過互聯網平臺找到她和團隊,達成了合作,也實現了信息共享。目前,相關非遺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今年暑期,香包是最受游客歡迎的松桃苗繡產品之一,僅7月,銷售額就達50萬元至60萬元。“我們的產品主要面向大眾,價格基本在100元之內。香包既實用又美觀,符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石麗平說。
“今年暑期,我們的銷售額預計會超過20萬元。團扇、油紙傘及小件竹制品等百元以內的非遺產品賣得比較好。”東陽無骨針刺花燈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許賓自2016年就開始和景區合作,不僅把東陽無骨針刺花燈帶到浙江金華市橫店圓明新園,還整合了中國結、織布、剪紙、麥稈畫等非遺項目,研發了10多項手工類非遺體驗研學課程。
“學生團和親子團更喜歡選擇有體驗項目的景區。景區有場地、配套設備等優勢,缺的是豐富的文化內容。優質的非遺課程正好彌補了景區的短板,而在景區開展研學也減少了各項成本開支。”許賓表示。
游、學結合,讓非遺項目與景區形成了很好的互惠互利互補關系。從最早的幾千人次,到目前每年十幾萬人次,許賓及其團隊開發的研學模式漸入佳境。目前,他們正忙于夏令營活動,預計暑期將迎接四五千人次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