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演出的大型話劇《英雄兒女》,7月27日作為2023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玉蘭綻香”演出季參演劇目之一,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再度帶領觀眾重回這個鐫刻在歷史中的偉大事件。該劇將演出至7月29日。
話劇《英雄兒女》劇照。尹雪峰攝
大型話劇《英雄兒女》由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指導,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聯合出品。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胡宗琪執導,瀟湘電影制片廠美術設計(一級)那樹楓任舞美設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麥朵、劉炫銳、呂梁、符沖、劉鵬、高澤鵬、楊景然、錢海睿等與一眾青年演員出演。
該劇取材于巴金小說《團圓》以及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電影,講述上海籍志愿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繼奔赴抗美援朝戰場英勇戰斗,王成壯烈犧牲后,王芳在戰場上與養父王復標、生父王文清重逢和團圓的故事。相較原著小說與電影,話劇《英雄兒女》側重展示人物的情感,他們有君子之義,有友人之情,眼里是前線的烽火連綿,心中是華夏的千里江山和這厚土之上的千萬同胞。編劇喻榮軍在創作札記中寫道:“今天我們贊美英雄,不僅僅是為了緬懷當年他們的事跡,更是為了弘揚英雄精神,從他們的身上汲取力量,更好地學習和生活。我們如今安寧的生活來之不易,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精心呵護、珍惜和熱愛。這就是再次創作《英雄兒女》的意義所在。”話劇《英雄兒女》在創作之初,主創團隊就多次前往上海中國人民志愿軍紀念館和龍華烈士陵園采風,采訪多位老戰士,根據真實歷史進行藝術加工,立于普通軍民扎實劇本。創排前期,演員都需要經過軍訓、快板、京韻大鼓、朝鮮族長鼓舞等訓練,將記憶深處的英雄重新喚醒立于舞臺。
話劇《英雄兒女》力求給觀眾帶來不同于小說和電影的現場觀感體驗。尹雪峰攝
在舞臺上重新演繹的《英雄兒女》加重了對戰爭場面的刻畫與渲染,通過寫實的舞臺布景,更生動地將復雜形勢下鮮活的普通人的形象傳遞給觀眾。導演胡宗琪運用一系列寫意的藝術手法,以“戰斗”相關的段落為契機,集中描摹了中國英雄的形象,力求給觀眾帶來不同于小說和電影的現場觀感體驗。舞臺布景從整體到細節,都將寫實發揮到了極致。兩片6米高的相紙碎片串聯起前線后方的親情故事,三座蜿蜒曲折的高臺、六組來回切換的小場景在演出中來回移動組合成各種戰地造型,數十名演員衣染炮灰,穿梭于戰火下的坑道、軍部、醫院等崎嶇險地,運用流動的表演支點確保劇情中故事敘述的連貫流暢性,使戲劇節奏更加簡潔,通過一幅幅經硝煙熏染過后的油畫卷帶領觀眾一起追憶那個年代,從中汲取時代真實感。
劇中王芳作為文工團團員奔赴前線,演繹優秀的文藝作品鼓舞戰士、歌頌烈士,“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每當《英雄贊歌》的旋律響起,唱出了中國人民對于英雄的褒揚和深情,感染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文藝工作者同樣選擇用作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2022年有近萬名觀眾走入劇場觀看《英雄兒女》,年齡從7歲到91歲,有15位平均年齡87.8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也有戴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英雄們邊看邊追憶當年戰亂紛飛里那一個個舍生忘死的自己,少年在謝幕時自發起立向戰士們敬禮。飾演英雄王成的演員劉炫銳在演出后感慨道:“演繹英雄對我是一種挑戰,英雄這兩個字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精神象征,新時代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也接過使命,盡己所能,為觀眾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記者劉臻
編輯田偲妮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