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出版發行>

    出版發行

    見證出版業風云變遷 折射新中國裝幀設計史 寧成春書籍設計回顧展在京開展

    2023-07-28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編輯:邱娟

    讀者參觀寧成春書籍設計回顧展。

    “六十年設計生涯,見證圖書業風云變遷。一個人,就是一部新中國的裝幀設計史。”7月21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京舉辦“澤浦60年:一個人的書籍設計史——寧成春書籍設計回顧展”開幕式。展覽將持續至8月20日。

    數百件展品 反映三聯風格的形成與特色

    寧成春1942年生于山東德州,1960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系書籍美術專業,畢業后曾在農村讀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從事美編工作。1964年,他設計第一本書《砸碎鐵鎖舉紅旗》;1986年,調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任首任美術編輯室主任。寧成春與范用、沈昌文、董秀玉等三聯書店掌門人密切合作,創造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獨步業界的三聯風格,不僅繼承了三四十年代以文人化、書卷氣和整體設計為首要特征的裝幀風格,而且順應時代發展,塑造了三聯書店學術文化類圖書獨特的人文氣質和豐富樣貌,并因應“讀圖時代”的來臨,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圖文書”設計理念和出版形態。

    寧成春書籍設計回顧展主展區在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展出展品數百件,包括寧成春設計處女作和經典代表作在內的圖書200余種,以及相關的珍貴手繪稿、封面原稿、打樣、圖書檔案,寧成春親手繪制的內文插圖、封面素描圖、作者肖像等。

    10個展柜以時間為經,呈現了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40年間寧成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多為鉛印時代的珍貴記錄。展覽解說文字細致入微,對設計思路、特色乃至工藝、紙張等都作了簡述,幫助觀眾充分地了解歷史信息。

    同時,10個展柜也濃縮了三聯書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歷史發展主線,其中與范用先生關系密切的“讀書文叢”,代表著80年代的三聯風格;“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主編的集刊和“新知文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聯書店重鑄思想新局的重要象征;為錢鐘書、楊絳先生設計的《洗澡》《槐聚詩存》,開啟了此后為更多大學者如吳宓、馮友蘭、費孝通、王世襄等“做書”的先河;“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和以“學術前沿”為代表的西學叢書群,奠定了三聯書店今天作為學術出版重鎮的形象;令無數金庸迷折腰并至今難忘的《金庸作品集》;撼人心魄、開啟90年代“陳寅恪熱”的《陳寅恪的最后20年》,被作者陸健東譽為“直達歷史深處,如聆陳氏靈魂之顫音”;“鄉土中國”系列、“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系列和《城記》《考古人手記》等,對90年代“圖文書”的開創有引領之功。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主展區看到,這里有100余種設計精品開放給讀者翻閱、欣賞和研讀。《宜興紫砂珍賞》《錦灰堆》《自珍集》《明式家具研究》《據幾層看》《鄧小平畫傳》《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圖集》《魯迅手稿全集》等20余種設計思路和工藝、材質都極為復雜的“大書”,足以代表“做書”的極致追求。

    為了便于讀者翻看大開本圖書的內文版式,展覽還專設了兩個臺架。仍然在銷的圖書《吳宓日記》、“鄧廣銘宋史人物書系”、“費孝通作品精選”、“開放的藝術史”叢書、“當代學術”叢書等另設展臺,有復本供參觀者購買。

    數十年心得 啟發書籍設計的當下與未來

    從入行起,寧成春即有保存設計原圖、打樣和相關檔案的良好習慣。他把鉛印時代的資料都粘貼在4個筆記本里。展覽特為這幾個筆記本定制了展柜,同時做了電子掃描,展柜旁邊配有觸摸屏,觀眾可逐一翻看。展柜里還有寧成春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和《白求恩在中國》內文插圖手繪的多幅素描原件,非常珍貴。

    在展覽結尾處的展板上,多幅寧成春特為現代作家與學者繪制的肖像引人注目,如沈從文、林徽因、邵洵美、汪曾祺、葉圣陶、老舍、師陀、費孝通、馮友蘭等,惟妙惟肖,素描功底可見一斑。

    在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一樓到二樓的樓梯右側,是一整幅碩大的照片墻,數十幀照片濃縮了寧成春的60年從業生涯。照片墻左下方,鶴發松姿的寧成春獨坐暈黃的孤光中,專注、凝神。

    近日出版的寧成春設計作品集《一個人的書籍設計史》,完整呈現了他經手設計的1500余種作品。這不僅是對其漫長職業生涯的豐富總結,也是對三聯書店近三四十年重要出版物的回顧,從裝幀設計角度再現了一本本書籍的誕生。寧成春60年的心得或許能為今天的出版人帶來啟發:

    “一個出版社出版物風格的形成,絕不是哪個人創造的神話,而是幾代出版人及他們的編輯、作者和讀者與裝幀設計師們不斷磨合,相互感染,達成的共識,是一種精神的體現。”

    “設計師是用情感和共鳴來打動讀者。書籍設計中,應該淡化設計師個人的風格,強調書本身的個性。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形態,不同內容的書有不同的處理手段,一定要多樣化,不要強調共性。”

    “‘張揚書籍的中國精神’,是擺在設計師面前極為重要的永久課題。很多時候,個人的才華比不上自然,比不上傳統,比不上生活本身。每個人僅僅是生活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我們只有把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借鑒過來,借用他力,才更有可能做出好的設計。”

    “注重形式的書是網絡時代的產物。書的內容要精、形式要精,要成為藝術品值得收藏。出那么多粗制濫造、馬上就成為廢品的書沒有任何意義。出版社必須要出版一些有個性、有品質、能收藏下去的書,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而書的裝幀恰恰是網絡閱讀物不可替代的一個部分。”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