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廣告傳媒>

    廣告傳媒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著力豐富邊境線上的“文化糧倉”

    2023-07-28    來源:中國文化報 賓陽 莫 曲    編輯:謝佳曄

    ▲東興市國門景區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可書店  賓 陽 攝

    詩朗誦、合唱、快閃……近日,廣西邊城——防城港東興市,第十三屆“我邀明月頌中華”愛國詩詞誦讀比賽熱鬧舉行。來自全市各鎮、各系統的13支代表隊圍繞“感黨恩跟黨走”主題,通過詩歌朗誦的方式誦出家國情懷,吟出國門風采。

    近幾年,在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防城港市建設國門文化帶,著力構建邊海特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文化服務從“常下鄉”向“常在鄉”轉變,探索推進邊境地區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推進建設國門文化帶

    4月,在廣西各地歡慶“三月三”的日子里,防城區那良鎮的高林村也舉辦了盛大的瑤族阿寶節。在高林村國門文化大院,迎客酒、攔路歌、竹竿舞、打陀螺、瑤族刺繡和長桌宴等極具瑤族特色的活動,以及展示館里別致的大板瑤民族文化展,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大飽眼福。“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陀螺,堪比鍋蓋。邊境少數民族的風情多姿多彩,新鮮、獨特、有趣,令人難忘。”在現場體驗打陀螺的山東游客王原說。

    防城港市有101公里陸地邊境線,分布著59個沿邊村落。早在2015年,防城港以距邊境線20公里以內的鄉鎮和行政村為基礎,將公共文化服務與非遺傳承展示、愛國主義教育、中越民間友好交流等內容結合起來,按照文化綜合樓、舞臺、書屋、籃球場、健身長廊等“十個一”標準,啟動國門文化大院建設工程。同時,在峒中口岸里火通道建成國門文化驛站,為參與邊貿活動的中越兩國邊境民眾提供休息、娛樂和閱讀的場所。

    防城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趙蕾表示,國門文化大院和國門文化驛站,不僅豐富了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承載著愛國固邊、睦鄰友好的社會教育功能,對推進中越邊境民眾友好往來具有現實意義。

    2019年,為加快邊境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提檔升級,防城港市在國門文化大院建設的基礎上,將國門文化設施從村拓展到鄉鎮和城區,實施包括國門文化鑄魂愛國、藝術點亮國門、文體惠民睦鄰、跨國“村晚”推廣和國門文化旅游融合等八大工程,推進建設國門文化帶,讓國門文化設施連點成線、連線成網、連網成片。

    “在建設國門文化帶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國門文化培根鑄魂的作用,依托‘百里邊關紅’‘千里濱海紅’‘萬里萬山紅’特色黨建帶實施國旗耀邊陲工程,讓國門文化閃耀邊陲。”防城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黃洪波說,如今,在防城港的邊境村落,隨處可見飄揚的五星紅旗,那抹亮麗的紅色已經成為我國邊境人民自信而強大的精神力量。

    多渠道豐富精神食糧供給

    激情夏日,花正紅,果飄香,歌飛揚。防城港生機盎然,城市與紅樹林交相掩映,人與白鷺和諧共處。被自然生態吸引而來的不僅有白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特別是東北、西北地區的“候鳥人”。在防城港市群藝館的舞蹈排“候鳥”大廳,“候鳥”文化志愿者正帶領著一群“候鳥”翩翩起舞。

    “防城港就是我的第二個故鄉,群藝館的文化活動就是我的精神食糧,讓我感到充實。”來自新疆的陳萍退休前是一名中學高級教師,現在是市群藝館的戲曲舞蹈老師。

    隨著越來越多外地文化志愿者的到來,2016年,防城港市群藝館建立“候鳥”文化志愿者工作站,將有文藝專長和愛好的“候鳥”集結起來,通過有效管理和合理安排,讓他們發揮文藝特長,提供志愿服務。工作站為“候鳥”提供排練場地、器材道具和演出活動等服務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才華。如今,“候鳥”文化志愿者隊伍已從建立初期的13人發展到162人,不少志愿者持續服務五六年。

    為將優質公共文化資源輸送到邊境基層,防城港市建成以市圖書館為中心館、4個縣級圖書館為總館、30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10家自助圖書館為服務點的縱向型圖書館服務體系。支系發達的圖書館網絡,有效拓展了全民閱讀普及活動的空間。

    在十萬大山腳下的上思縣圖書館,自2018年起打造了閱讀品牌活動“大榕樹朗讀會”,已舉辦近百場活動,參與者超2萬人次。為了將閱讀服務送至更邊遠的地區,上思縣圖書館還設立流動服務車,2018年至2022年,流動車開進16所鄉村學校,帶動基層學生參與朗讀活動。

    “我們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充滿正能量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趙蕾表示,近年來,防城港市通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并著眼于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樣化發展,進一步豐富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的“文化糧倉”。

    文旅融合拓展服務空間

    在中越陸海邊境線交匯處,東興市江平鎮竹山村是廣西沿邊公路零公里起點,常年游人如織。

    2020年,竹山村入選國家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融合村級試點。以此為契機,在推進遺址保護的同時,竹山村對“大清國欽州界”1號界碑、“三圣宮”古廟、竹山古街、寇井等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開發,并將這些景點與廣西沿邊公路零起點紀念壇、山海相連地標廣場等景點進行串聯,打造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邊關國門文化旅游線路。

    機構整合后,村里的文化專管員身兼鄉村導游員,服務對象和內容實現擴展。“向游客介紹自己的家鄉,讓家鄉走向世界,很自豪。”竹山村文化旅游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小蘇說。

    在竹山村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防城港市在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推開實施文旅融合項目。“通過整合文旅資源,我們探索推出文化和旅游公共基礎設施‘雙十’標準,打造村級文化和旅游服務中心,服務對象從當地居民擴展到游客。”趙蕾表示,作為邊境旅游城市,防城港不斷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也在探索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對象和空間,助力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同時,為加強國門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塑造國門文化服務品牌、惠及更多民眾,防城港市創新發展機制,推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社會化發展,打造了“北港故里”歷史文化中心、涂海藝術村、廣西那山那海(甘青桂族)非遺體驗館等集休閑旅游、圖書閱讀、非遺體驗、作品展示、文化展覽于一體的新型文化陣地。

    “防城港多措并舉豐富邊境線上的‘文化糧倉’,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可以推進邊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也可以發揮邊境一線的外宣優勢,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副處長熊健厚說。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