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氣象服務中心發布專題報告,對全省自1991年到2020年的氣候資料進行分析,淶源人居環境舒適度名列全省第一,暑期平均氣溫僅21.7攝氏度。淶源縣位于太行山北部,素有“涼城”美譽,“日披衫,夜擁棉,涼風吹面樂悠然”讓這里成為河北又一夏季避暑勝地。
白石山作為世界級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是淶源縣旅游業的金字招牌,包括十瀑峽、仙人峪、空中草原、淶源湖、七山等景區。隨著暑期來臨,白石山也迎來客流高峰。
“白石山險峻的山勢造就了秀美的自然風光,成為游客避暑納涼、休閑康養的好去處。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狙擊日軍的險要之地。”白石山景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兼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門永飛介紹,白石山景區東門前的云谷和右側的鼻子嶺、雁宿崖等地,就是當年黃土嶺戰斗的戰場,兩側的白石口、插箭嶺、關城是敵我雙方長期爭奪的地方,高聳的白石山見證了淶源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淶源作為革命老區,是八路軍115師北上開辟晉察冀邊區根據地時解放的第一座縣城。抗戰時期,淶源兩次被晉察冀邊區政府授予“對敵斗爭模范縣”稱號。
在這里,黃土嶺戰斗中我軍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百團大戰東團堡攻堅戰全殲日軍士官教導大隊,這里更是白求恩最后戰斗的地方,以及抗日英雄王二小出生和犧牲的地方。
為更好展現淶源的紅色歷史,依托白石山景區每年百萬人次的游客量,建于白石山山腳下的淶源縣抗戰紀念館于2017年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以淶源抗戰歷史年表、日軍暴行、重要戰役和風云人物四部分,以及步槍、機槍、手榴彈等實物,向廣大游客講述淶源的抗戰故事,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讓游客了解淶源的紅色歷史只是第一步。如何吸引游客走進紅色遺址,不斷推進文旅融合,淶源縣進行了積極探索。”淶源縣副縣長朱智慧表示,近年來,淶源縣對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數量、分布、開發條件等進行了摸查,黃土嶺戰役遺址、王二小故居、白求恩戰地手術室等紅色遺址得到了修繕和重建。目前,淶源逐漸形成了以驛馬嶺、東團堡、黃土嶺、孫家莊、王二小犧牲地五地為重點紅色文化旅游區,以東團堡烈士陵園、抗日英雄王二小紀念地、白求恩戰地手術紀念地、黃土嶺戰斗紀念地為主要觀光景點,縣文化館還建成了抗戰展廳,淶源紅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正在加速推進。
根據淶源縣紅色文化旅游專項規劃(2020—2025年),淶源推出了黃土嶺、王二小、東團堡3條紅色主題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并推出紀念幣、人物畫冊及肖像等文創產品。
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集聚推動了淶源全域旅游的發展。近年來,王二小紀念地、黃土嶺戰斗舊址等紅色遺址和國家地質公園白石山、空中草原、十瀑峽、拒馬源等經典組合的北方涼城淶源自然生態紅色旅游線路也成為“網紅”打卡線路,吸引眾多游客走進淶源。
朱智慧表示,作為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重點縣,淶源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等優勢,將“紅色文化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發展,推動紅色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溫泉旅游等融合發展,相繼培育發展了華中溫泉度假區、七山滑雪度假區、淶源湖度假新城等康養旅游項目,黃土嶺、孫家莊等紅色村莊旅游升溫。
七月的太行山郁郁蔥蔥,榮烏高速黃土嶺出口處,時不時有車輛駛出。為傳承紅色記憶、促進紅色旅游發展,保定市專設黃土嶺服務區,并在黃土嶺村內設有上下道口。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下,黃土嶺村也迎來了蛻變。
綠色有機的高山蘋果讓荒山綠意更濃,玖興養雞、光伏電站等產業讓村民的錢包鼓了起來。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黃土嶺村的紅色旅游、生態旅游、觀光農業融合推進,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朱智慧表示,淶源眾多適合避暑游的紅色紀念地,讓游客在追尋先輩紅色足跡的同時,可暢享一絲沁人心脾的涼爽。下一步,淶源將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獨特的紅色歷史資源優勢,加快完善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體系,依托紅色紀念地發展旅游新業態,大力發展避暑經濟,放大涼城資源效應,以“涼”帶動避暑經濟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