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產業,數字文藝作品應運而生,也改變著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推動著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大量數字演藝產品應時而生,“線上演唱會”“線上劇場”“線上音樂會”等層出不窮,不僅充分滿足了觀眾的觀演需求,也大大擴寬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貢獻了力量。
如今,疫情影響正悄然褪去,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也日漸凸顯,數字演藝會不會因劇場恢復運營而陷入窘境?還是會激發更多藝術靈感和涌現更多線上演藝佳作,從而拓展新消費潛力而迎來新的開篇?
線上線下相融合
話劇電影帶來全新視聽體驗
5月26日,由劉佩琦、倪大紅、李光潔、辛柏青、韓童生、劉晶晶等實力演員主演的《英雄時代》在愛奇藝云影院正式上映。這是愛奇藝上線的首部話劇電影,同時也是中國國家話劇院“CNT現場”發布的首部作品。
“CNT現場”即“中國國家話劇院現場”(China National Theatre Live),是中國國家話劇院踐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落實文化和旅游部“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并舉”部署而推出的線上演播品牌。
據了解,“CNT現場”主要是通過數字化、多訊道、多機位實時拍攝與切換,穩定、低延時的5G傳輸技術和VR、XR等數字內容加載,實現制作、傳輸、觀看端的數字化升級,以高度還原的現場感、沉浸式的視聽效果和自主切換的視角,為線上觀眾重新定義戲劇現場。
作為首部“CNT現場”作品,《英雄時代》于2021年10月在國話劇場首演,講述公安干警憑借高精尖專業技術和豐富辦案經驗,抓獲在一家商場安裝炸彈的犯罪嫌疑人的故事。與平時有所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在排練演出的同時,就進行了開機錄制。主創團隊通過數字技術、影視化的拍攝手法,創造性運用“影像+舞臺”的當代創作語匯,將裝置影像藝術和戲劇表演藝術做了一次深度融合。
導演白皓天表示,傳統話劇在場地、空間等方面有著一定限制,每場觀眾數量存在上限。借助科技和信息化傳播優勢,可以讓話劇擁有更多元的傳播途徑,幫助作品觸達更多人群。“話劇與線上傳播的結合是1+1>2。一方面能夠助力戲劇傳播,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人走進劇場。”
為了符合線上觀眾的收視習慣,使話劇電影最終的影像呈現能夠達到線上播出要求,《英雄時代》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比如把舞臺打開,把天幕、沿幕、底幕去掉。主創團隊采用現實時間與舞臺時間同步的方式,通過屏幕上不斷閃現的商場實時變化人數、倒計時的指針聲等,提醒觀眾定時炸彈即將引爆,讓觀眾獲得沉浸式觀看體驗。此外,該劇采用九宮格魔方式樓體結構舞臺,呈現出街道、商場、指揮中心等不同場景,解決了舞臺演出背景單一的問題,同時設立多個機位,實現畫面多屏協同實時切換,配合后期剪輯處理,增強作品畫面質感。
對于戲劇作品線上播映的新形勢,主演李光潔表示:“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有去現場看話劇的經歷,也有在家中用愛奇藝APP看網劇的經歷,但在愛奇藝看話劇這種經歷大家可能會比較少,所以這是一種非常新的嘗試。感謝愛奇藝的助力,讓舞臺劇能通過這樣的形式被更多人看到,希望以后能給大家呈現更多好的作品。”
愛奇藝副總裁、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認為,“話劇等線下演出作品,在網端有著獨特的傳播優勢。以《英雄時代》為例,它是公安題材,受眾基礎廣泛,作品主創基本都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戲骨級演員,題材和演員都與受眾期望值相吻合,是話劇與網絡視聽平臺的雙向奔赴。”
據介紹,此次“CNT現場”首部作品《英雄時代》進行“云影院首映”后,話劇《青蛇》高清修復版、話劇《三生路》、舞臺劇《敦煌》等多部作品也將以線上演播形式陸續上線。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在中國國家話劇院與愛奇藝的“相互借力”下,“CNT現場”將不斷升級制作水平,推出更多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的優質作品,以創新文化場景和文化業態,打造國有文藝院團現代化、數字化發展運營新模式,為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為數字演藝行業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未來之路。
數字演藝應勢而生
助力數字文藝新未來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田沁鑫時刻關注著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田沁鑫提出《數字文藝作品規范化建設》的提案。在提案中,田沁鑫表示,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線下線上融合,演出演播并舉”的發展要求,文藝單位要創新打造線上演播精品劇目,從數字化、市場化等角度進行探索。
對此,田沁鑫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拓寬思想,確保數字文藝作品的傳播和推廣;二是統籌管理,打造數字文藝作品的標識化;三是加強聯動,助力數字文藝作品的新未來。“我相信,數字演藝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數字文藝作品的規范化建設,不僅有利于新業態的健康發展,對傳統的線下文藝演出也將起到雙向發力、相互促進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國家話劇院不斷進行演藝數字化探索。2017年,中國國家話劇院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話劇《狂飆》時,啟用8臺攝像機,嘗試即時拍攝、無線傳輸;2021年,在參與《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詩》演出時,中國國家話劇院全面實踐“即時拍攝、瞬時剪輯、實時投屏”的“5G+4K”超高清視頻實時傳輸技術,探索大型文藝演出數字化呈現新路徑;2022年,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5G+8K單場直播話劇《鐵流東進》,采用5G技術實時直播,累計單場觀看量65萬次,1.6萬份限量數字藏品上線即售罄;同年10月,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采用多機位、多角度、多媒體、多場景的影視化拍攝方式,于11月18日在12家網絡平臺付費直播,兩天觀看人數破千萬。
“數字文藝發展,是應時代之需,勢在必行。傳統文藝形式,依然可以散發出文藝線下持續的光熱。看過線上的觀眾,會想看一看線下演出,可以相伴相隨。我希望可以通過數字文藝的方式讓精彩的中國故事能夠被更多觀眾看到,用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傳播好中國的文化精神。”田沁鑫表示。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講師李愛暉認為,數字演藝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數字技術的發展,發端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數字技術給我們帶來了互聯網、大數據、云存儲、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同時基本數字平臺的傳輸技術不斷迭代,當前“5G+8K”成為了標配,而新一代技術已經走出實驗室,而新出現的GPT技術也再為藝術創作賦能。隨著XR牽手AR、VR、MR、人工智能、物聯網、高速數據傳輸、沉浸式硬件設備和軟件應用等,未來的數字演藝將更加精彩。
二是政策推動,國家將“文化+科技”定為發展戰略。早在2013年,原文化部就選定了包括北京人藝等演出機構試水線上演出。2014年起,廣東星海演藝集團探索創新“云演藝”,開通“星海直播”等。2016年原文化部發布《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規范網絡表演市場秩序,促進線上線下兩個資源對接。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對數字演藝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三是數字演藝行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演出機構紛紛試水“云上直播”,網絡表演直播平臺從2012年的兩三家增至目前的50多家;網絡表演經紀機構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目前已達上萬家。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在2017年成立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希望助力數字演藝發展。2022年暑期,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重點監測的演藝機構和網絡平臺在線總觀看人次超10億。
此外,中國網民群體和手機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為數字演藝的崛起提供了前提和可能,過去三年的疫情,線下演出受阻,為數字演藝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契機。
數字演藝的快速發展
為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2022年,是數字演藝快速發展的一年,但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漸消退,劇場、影院等公共場所恢復運營,不少業內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線下復蘇回暖,線上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回顧2022年,抖音直播推出“DOU有好戲”計劃,面向全國戲曲院團、演員開放合作,通過產品能力、流量扶持、專業培訓等措施,助力戲曲行業發展和傳承,幫助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并計劃在2023年,通過抖音直播幫助10個院團、1000名專業戲曲演員打造線上第二劇場,為戲曲行業“打造新舞臺、帶去新收入、培養新觀眾”。
崔健、孫燕姿、羅大佑、周杰倫、陳奕迅、李健、鹿晗、后街男孩等人的線上演唱會更是火爆出圈,掀起滿滿一波回憶殺,更有業內人士認為,音樂很有可能成為開啟線上交互“元宇宙”的重要媒介。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迎來70周年院慶之際,推出連續9天包括劇本朗讀、經典劇目放送及導賞等在內的線上活動,院慶期間全網超過1.4億人次點擊觀看。2022年6月12日話劇《茶館》直播獲5000萬人次觀看,北京人藝、人民日報微信視頻號直播觀看人次近200萬。
2022年8月16日,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在微信視頻號進行線上直播,以“云劇場”方式延續戲劇夢。該直播借助5G高清和多視角實時傳輸技術,為手機用戶觀劇量身定制了豎屏直播演出,打開了線上觀劇的新大門。該場直播還嘗試了付費模式,觀眾在付費前可以試看3分鐘,付費后則可無限續看回放,“兩元看不眠之夜”不僅讓劇迷大呼過癮,也讓因各種原因未能打卡線下劇的觀眾,在線上也能欣賞到精彩劇目。同時,在近120分鐘的視頻號直播期間,用戶可以在討論區進行互動,打破線下觀劇觀影的單向輸出,凸顯了線上觀劇強社交的獨特屬性。
“十五華年藝心為民”直播周特別節目連續6天在線上為海內外網友播出優質藝術資源。直播周中,既有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的線上首播、新制作普契尼歌劇《托斯卡》全球首次亮相、海外大師集萃的音樂紀錄片《世界指揮大師在中國III》,也有探索室內樂新形式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室內樂特別策劃節目、大咖云集的原創話劇《林則徐》以及充滿儀式感的呂嘉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音樂會,藝術門類多樣。截至2022年12月26日13時,直播周特別節目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1.6億次,許多網友留言稱贊,從節目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歡悅和時代的變遷”。
在李愛暉看來,數字演藝之所以存在,不僅僅是觀演空間的變化,打破時空的束縛,還是不同于傳統演藝的新的藝術形式,同時為演藝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此外,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生活,提高文化藝術素養,以及在我國文化復興和對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等方面,數字演藝都有其獨特的優勢。
至于線下演藝的逐漸回暖是否會對數字演藝造成沖擊,天津師范大學編導系教授陳立強認為,自從數字技術產生后,人們便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平行世界里,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就是數字構成的世界。數字演藝不僅不會對線下演藝造成沖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演藝產業的內涵,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擴大了演藝行業市場份額,賦予了其新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