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安7月11日電 (記者楊虞波羅)7月9日,“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在陜西西安啟動。在“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華文明新活力”主題分享會上,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良高表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首先要認清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傳統。
中國考古學的百年發展及其成就為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傳統提供了大量新發現、新成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徐良高表示。
何以中國?徐良高認為,從考古學看,“器以藏禮”,以禮器為物化象征和標識的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展現了中國國家的出現與成長歷程以及中華文明的獨特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中華文明的形成即國家的出現和成熟以禮器制度的形成與成熟為標志。從新石器時代的多元文化到龍山時代的各地方國間“文化互動圈”,一批玉質和陶制禮器出現并在不同區域文化中互見,如玉琮、玉璧、陶鬶等,到二里頭文化時期,禮器系統形成,如銅鼎、銅盉、銅爵、玉璋等,標志廣域統一國家的出現。商周文化繼承并發展了二里頭文化的禮器系統,形成成熟的青銅禮器體系,“青銅禮器文化圈”從黃河中游不斷擴展到長江流域和長城地帶,昭示以青銅禮器為象征標志的大一統國家的成熟與擴展。
第二,早期中國“多元一體”政治體的不斷擴大和廣大區域內不同族群的融合與文化認同的趨同表現為以青銅禮器和禮樂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大傳統不斷被周邊文化接受,“青銅禮器文化圈”不斷擴張。從考古看,四夷融入華夏也以接受中原禮器和禮樂文化為標志,如伊川徐陽戎人墓之所見。
第三,文化的延續與創新表現為一代代人對禮樂文化大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各區域文化在接受、融入禮樂文化大傳統的同時也以自己的文化不斷豐富、發展文化大傳統。從較簡單的二里頭文化禮器組合到種類更為豐富的以酒器觚爵為核心的二里崗、殷墟商文化禮器組合,再到周代以食器鼎簋為核心的禮器組合,就是這一傳承與發展的最好說明,故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第四,秦漢以后在中國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是對三代禮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歷代學者通過對三禮等典籍的注釋、研究,不斷注入新思想,發展傳統的禮樂文化。
徐良高談到,與禮樂文化相輔相成的是中華文明獨特的漢字體系,高度發達的鑄造青銅禮器和傳承有序的漢字體系是禮樂文明的載體,是有別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中華早期文明的突出特征,彰顯了“何以中國”的歷史進程。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如何講好文物背后的中國故事?徐良高認為,互聯網技術為傳播考古知識和中國故事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有力的工具。對于考古學來說,公眾考古活動的開展已經成為每一處考古工地的基本工作要求。
“現在幾乎每一項重要考古發現都有電視和網上直播,都收獲了極高的收視率,均掀起一波關注以及討論中國歷史文化的社會熱潮,如四川三星堆祭祀坑、南昌海昏侯墓葬和曹操高陵的發掘直播。”徐良高表示,探明“何以中國”,揭示優秀文化傳統,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考古人一直在努力。
“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文物古跡司、考古司、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文物局,西安市委網信委,人民網,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聯合主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