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深圳文博會>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剔墨紗燈穿越300余年與粵港澳大灣區觀眾見面 當年明月照御燈,且談舊事更依依

    2023-06-09    來源:深圳晚報    編輯:黃麗

    剔墨紗燈非遺傳承人張文泉與她的作品。

    剔墨紗燈絲紗薄如蟬翼。

    安徽非遺剔墨紗燈首次亮相文博會。 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 深圳晚報記者 杜婷

    一盞燈,穿越了300余年時光,仍散發出迷人光芒,而今又從安徽無為“飛”至鵬城,懸掛在第十九屆文博會展館內,讓粵港澳大灣區觀眾領略無為非遺剔墨紗燈的獨特魅力。

    “紗燈籠皓魂,宣紙載煙云。徽墨文房寶,潛簟凝寒冰。”這是廣為流傳的《安徽八寶歌》,這第一寶說的就是剔墨紗燈。6月8日,在第十九屆文博會上,深晚記者一睹曾是慈禧御用宮燈的無為非遺剔墨紗燈的絕美風采,聽非遺傳承人講述剔墨紗燈的守藝、傳承與創新故事。

    剔墨紗燈技法絕倫

    譽為“宮燈”流傳300余年

    “剔墨紗燈”,又名“宮燈”,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皖地八大特產之首。無為自古以來便有放燈、賞燈習俗,剔墨紗燈工藝成熟于清嘉慶年間。1894年,光緒帝為慈禧太后操辦六十壽辰,特派統領官專程來無為征選紗燈。“萬壽慶典”宮殿內外處處紗燈高懸,觀賞者無不稱奇,被譽為“宮燈”。

    剔墨紗燈以硬木制作框架,上雕龍頭鳳身,下刻象鼻虎角,在龍嘴上吊著紅色或金黃色的大須穗。燈壁四周鑲罩紗絹,紗絹上彩繪的內容多選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神話傳奇或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等。工藝上乘者還繪制《水滸》《三國》《紅樓夢》《西廂記》等群眾耳熟能詳的故事。

    剔墨紗燈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和精巧,據剔墨紗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文泉介紹,無為剔墨紗燈將木工、雕工、漆工和繪畫藝術融為一體,制作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剔墨等多項工藝。

    “剔墨紗燈區別于其他宮燈,最大的特色就是獨創的剔墨技法。”張文泉介紹,剔墨紗燈選用薄似蟬翼的絲質絹紗作畫,先用勾線筆蘸墨在絹紗框上勾出畫圖輪廓,把輪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將預留作畫的圖畫均勻涂上透明膠,晾干后,在膠面上勾線、著色、暈染。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飛禽走獸、山水或神話故事便躍然于絹紗上。

    “剔墨是為了讓畫面更為立體,有凌空之感。”如此一來,絲紗薄似蟬翼,燈架精致牢固,圖畫優美動人。夜間點上燈火,通體透亮,鮮艷奪目,所繪景物層次分明,形神兼備,尤其是經過剔墨工藝和點眼手法描繪的畫面人物眼晴,在燭光穿射下頻頻閃眨,脈脈傳情,栩栩如生,仿佛懸浮于紗面,與當下最先進的3D立體全息投影有異曲同工之妙。

    非遺傳承人

    潛心守藝不斷創新

    精妙絕倫的剔墨紗燈首次亮相文博會,就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欣賞,張文泉熱情地向觀眾和觀展商介紹這項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第一眼見到剔墨紗燈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它,為此我放棄了一線城市的設計師工作,回到家鄉潛心學習傳承這項技藝。”

    十余年前,張文泉拜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剔墨紗燈技藝傳承人朱曉鐘為師,她在老師的帶領下,收集整理、研究創新,熟練掌握了剔墨紗燈各項制作工藝流程。

    剔墨紗燈的燈體一般為六角形棱柱體,由6塊燈面與6棱支架組合而成,由于工序復雜、技藝精巧,一盞剔墨紗燈需匠人耗時數月精雕細琢。

    而且要在薄如蟬翼的絲紗上作畫,但凡描錯一筆,整張紗就作廢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為此她也吃了不少苦頭。“我印象最深的是剛開始學畫紗燈的時候,光畫一朵蓮花我就反復畫了兩個星期。”張文泉回憶道。

    為了讓剔墨紗燈這一工藝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張文泉不斷完善制作工藝,致力創新推介,例如創作當下流行的卡通紗燈、十二生肖紗燈等,同時還在蕪湖電纜工業學校剔墨紗燈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傳藝育人,創新教學方法,由淺入深教授學生學習剔墨紗燈技藝,身體力行保護這一優秀民間工藝品。

    非遺文化進校園獲傳承

    登文博會找市場

    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因此在2014年,蕪湖電纜工業學校建設了“無為剔墨紗燈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專門組建了30余人的文化傳承社團,2021年學校又新成立了專門針對剔墨紗燈學習的工藝美術班和木工實訓基地,發揮職業院校的獨特作用,將地方非遺文化引進校園,讓這些老手藝在校園“活”起來。

    “以前學手藝都得拜師當學徒,跟著師父從零基礎開始學起,現在我們通過職業院校開班授課,開創‘現代學徒制’教授非遺技藝。”剔墨紗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蕪湖電纜工業學校剔墨紗燈木藝實訓室指導教師王傳喜介紹,考慮到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通過教授學生剔墨紗燈核心技藝,不僅讓剔墨紗燈的“燈火”得到切實傳承與發展,學生畢業后也可進行工藝美術相關的深造和從業,教學成效卓著。

    非遺文化不僅需要一代代接力傳承,更需要廣為天下知,尋求產業的結合,文博會就是非遺展示的絕佳舞臺之一。

    “我們這次來深圳文博會就是幫剔墨紗燈非遺找市場的!”中共蕪湖市委宣傳部文化發展改革辦公室主任袁非對深晚記者說道,文博會作為國內國際優秀文化產業項目及產品的重要展示平臺,集展示、交易、互動于一體,每年都能促成眾多文化產業合作。

    此次蕪湖市組織剔墨紗燈非遺工藝品首次亮相文博會,首先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知曉欣賞到這項非遺技藝的魅力。“我們通過招生辦學解決了非遺傳承的問題,下一步我們希望能讓這項技藝走向市場,通過文博會進行推銷,通過文博會找到市場。”袁非表示。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