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無法一一到達 數字技術帶你體驗
文博會開幕首日,9號館數字文化館內展示的數字技術應用成就以及媒體融合新聞出版和版權展區。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 見習記者 吳梓欣
“太炫酷了,我們一走過來就被這個大屏幕吸引了!走進去一看,技術賦能傳統文化,整個場館文化氣息滿滿,科技感、未來感十足。”廣東教育出版社的程蘭來到本屆文博會主會場深圳國際會展中心9號館數字文化館參觀,吸引她目光的是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的“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
昨日,記者現場探訪看到,“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運用了AI技術、3D打印、裸眼3D屏、全息屏、冰屏等多種時興的數字化技術和載體,展示了通過數字化手段保護、修復、保存、傳承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新穎創意與成果,文化和科技在這里完美融合,令人大開眼界。
數字技術讓文物更有趣更具吸引力
走進“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門口是一個超大的裸眼3D屏,這里上演著裸眼3D秀。策展方對文博會吉祥物“小水滴”進行升級,變成了一個小女孩,畫面中,既有深圳元素,也有航空元素等內容,通過表演迎接八方來客,開啟文化數字化大門。
展區內展出了中華文明探源、館藏文物數字化、回流文物數字化、非遺數字化四大塊內容。銅奔馬、后母戊青銅方鼎、四羊青銅方尊……這些國寶級文物平時難得一見,但在“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不僅能“看見”,還能看得更有趣更立體。這里展出的文物通過3D打印復刻,再結合透明的冰屏、全息屏等技術手段進行展示,在技術的“加持”下,光影中的文物更加吸引眼球,不少參展嘉賓在這里駐足觀看。
“博物館很多,但時空受限制,腳步不能一一到達,通過數字化,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我們也能方便快捷的看到、體驗到,我想這是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來自惠州的參展嘉賓肖先生在展區體驗后表示,他對數字化充滿興趣。
據展區策展方深圳藝博堂有限公司多媒體總監楊炎濤介紹,“我們擅長運用多種數字化手段來增強文物、文化遺產的表現力,文化是本、是根,通過對文化本身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借助數字化、AI等技術手段呈現文化的本源,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文化產品。”
在全景數字化舞臺沉浸式觀賞舞臺劇《詠春》
“深圳出品”舞劇《詠春》叫好又叫座,在文博會現場竟能沉浸式觀賞,是《詠春》劇組來到文博會演出了嗎?并不是,而是“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搭建了數字劇場,結合實拍,融合數字化的制作方式和全景式數字化舞臺背景,再現了一個數字化的《詠春》。在這個小型的數字劇場,不僅有眼前的高清大屏幕帶來視覺沖擊,還有腳下的電子屏,隨著表演,呈現不同的圖案,氛圍感包圍身心和感官,由此體會到文化數字化的無窮魅力。
昨日文博會開幕的第一天,楊炎濤就感受到,數字劇場是整個“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人氣最旺的區域,來過的人都會走近劇場,靜靜觀賞一會舞劇,拿出手機拍照,發出驚嘆聲。
“《詠春》的數字劇場讓我沉浸式感受到中華傳統武術的魅力,達到視、音及感受的統一,讓傳統武術躍然眼前,宛如看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武術盛宴,是對傳統武術的一次科技化升華和再造。”參展商梁小姐看完舞臺劇《詠春》興奮地說。
AI繪畫寥寥幾筆繪出國風山水畫
當下AI有多火?恐怕很多人都親自想嘗試,領略一下AI到底有什么魅力,來文博會就能輕松滿足這個心愿。“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有一塊特殊的畫板——AI繪畫,只需寥寥幾筆,AI隨即可以創作出以體驗者筆觸為靈感的精美的國風山水畫作。
記者在AI繪畫觸摸屏上用手隨意畫了一個小房子,一朵花,一些弧形線條,點擊提交按鈕,屏幕顯示“繪畫中”,不到一分鐘,便自動顯示出國風山水畫作,與原畫的相似度達到80%,原畫中的元素均有體現,令人驚艷。就在記者體驗時,其他多名觀展人員走近觀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在虛實之間,體會數字化給傳統文物和文化遺產帶來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