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8日(記者 成琪)文物主題游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有機關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題歷史文化的文化遺產旅游線路。日前,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
文物主題游徑的資源對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體,涵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類型。圍繞文物游徑主題,可串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可包括農業遺產、工業遺產、老字號、水利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文物主題游徑分為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其中,中國文物主題游徑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重大戰略相銜接,主題具有國家意義、民族代表性,重在增強中華文化民族向心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以區域重要戰略、重大工程或跨省域重要山川、道路為依托,重在彰顯區域歷史文化特征,凝練區域文化遺產旅游標志品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以縣域為基本單元,重在關聯各級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激活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鼓勵省域、市域、縣域間加強合作聯動、攜手探索創新。
《通知》指出,文物主題游徑建設要系統梳理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歸納歷史發展脈絡、重要事件人物、鄉土文化特色、物質文化特征,可因路、因時、因物、因事、因人成徑。文物是游徑的核心資源要素,要調查分析保護管理狀況,建立可開放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清單,將條件成熟和有潛力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文物資源充分納入,實行動態更新;對于已開放的不可移動文物,要進一步改善開放條件;對于尚未開放但具備安全基礎、適宜參觀游覽的不可移動文物,要堅持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推出一批,創造條件部分開放、限時開放、預約開放,逐步提高開放率。同時,也要統籌好保護、開放和利用的關系。還應做好游徑的價值闡釋展示,豐富游徑利用方式。文物主題游徑應著重體現真實性、公益性,讓文物說話,塑造歷史認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庸俗化。
《通知》表示,將研究確立中國文物主題游徑主題,與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銜接。“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游徑建成后,將向社會發布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名錄、編繪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