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馬圖》
《散樂圖》劉海棟 攝
“五一”前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遼寧省委宣傳部、中國舞蹈家協會、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終評在遼寧沈陽舉辦。終評現場,來自全國藝術院團、院校的演員和學生共獻上47部舞蹈作品,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神韻之美,呈現中國古典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令業界倍感振奮、觀眾直呼太美。
此次評獎中,許多年輕編導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嘗試將中國古典舞語言與時代發展進步相結合,現場評委和第二現場點評專家均認為,《駿馬圖》《散樂圖》《覺》等作品守正創新、立意深遠,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實踐。
北京舞蹈學院的男子群舞《駿馬圖》,以徐悲鴻的“奔馬”圖系列為創作靈感,以精湛的舞蹈語言、高超的藝術創意演活了中國人骨子里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充滿著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感染了現場和觀看直播的觀眾。
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的群舞《散樂圖》,靈感源自遼代壁畫《散樂圖》。舞臺上,當十幾位演員或手持拍板、篳篥等樂器,或以衣袖半遮面翩翩起舞,一幅生動的古代生活畫卷撲面而來,觀眾仿佛置身其中,其樂融融。
被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云峰感嘆“絕了”的獨舞作品《覺》,由舞蹈演員華宵一演繹。作品將武術與舞蹈融合,于限制中求突破,展現了舞者的真性情和真功夫,以及她在追求藝術道路上的人生態度。“太喜歡《覺》了!我在《覺》中看到了當代女性面臨多重困境和她身上勇敢拼搏的力量。當看到舞者邁步走出舞臺上的圓圈時,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所有女性渴望走出的那一步。”一位女性觀眾稱贊道。
“這兩屆‘荷花獎’古典舞在題材上已經拓寬了,我非常高興地看到,有的作品在語境上主動接近當代,以人為本,闡述的是當代人關注的東西,把人的獨立意識放進作品中了,這是中國古典舞最大的進步。”原廣東實驗現代舞團團長兼藝術總監、一級編導高成明說。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表示:“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文藝作品當中的精神價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古典舞迎來了今天的大發展。在這次的評獎舞臺上,我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掛職)、中國舞協副主席黃豆豆表示,中國舞協的“荷花獎”作為一直以來受業內外共同關注的全國性專業舞蹈品牌之一,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越來越成為集創作、表演、評論為一體的全方位藝術人才培養平臺。自設立以來,不斷推出精品、推出人才,通過繁榮創作培養舞蹈新人,推動舞蹈理論的研究與建設,極大促進了舞蹈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相較往屆,本屆古典舞評獎作品的表現內容更加多元、思想性更加精深,有讓文物“活”起來的《歸義》《簪花仕女》《紅山玉龍謠》《鉛華·滿壁》《巴女拓影》《綠釉陶男俑》,有弘揚愛國情懷和革命文化的《南泥灣》《那時花開》《明日之后》《大河印象》,有創意十足的《門神》《蹴鞠巾幗》,有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象山水月》《人在草木間》《蓮鼓越歌行》《能不憶江南》,有追求東方美學意境的《拳掌形意間》《懶畫眉》《龍鳳儀》,有取材于詩詞歌賦、神話傳說的《富春》《雨后》《橘頌》《東游》等作品,拓展了古典舞創作的新空間。
在古典舞呈現出新風貌的同時,也依然存在題材陳舊、形式跟風、技術崇拜、作品趨同等問題。如盲目技術崇拜,用盡了編舞技法,就是不動人;滿場都是眼熟的“青綠”腰,跟風模仿;群舞隊形總是排成一大橫排,呈現老套;更突出的問題是題材上的空洞,只是從形式上仿古,缺少溫度和情懷,很難引起當今觀眾的共鳴。為此,在評獎期間舉辦的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古典舞未來發展、品牌建設等議題暢所欲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金浩坦言,古典舞作品在歷史題材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不能搞主觀臆造。
北京舞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蘇婭表示:“我們不應為‘古’所限,而要不斷創新開今。相信只有通過這種形式與方式,才能更好地守護住承載我們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精神家園。”
遼寧省文聯副主席、省評協主席馬琳談到,中國古典舞雖然以古典命名,但仍然體現著從當代視角出發的立場和觀點,“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看到的審美風格應該是亦古亦新、亦新亦舊的當代期待視野的再現。”
“中國古典舞創作特別難,需要創作者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很準確,同時還需要當代性的創造。希望古典舞可以多吸收一些前沿科技的知識,這就需要所有的創作人員能夠把自己的大腦豐富起來、把自己的學養豐富起來。”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斌表示。
“從舞蹈文物入手去認識古代,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個路徑,但不是目的。”中國評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茅慧表示,在“植根和弘揚傳統,尋找體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創新路徑”這方面,中國古典舞還有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