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頭條新聞>

    頭條新聞

    良渚古城遺址翻開保護與傳承的嶄新篇章

    2023-05-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黃麗

    徐繼宏 周傳人 王 寧

    開欄的話

    中華文明起源于何時何地?文明的長河又是如何流淌的?這些問題牽系根脈,事關“何以中國”。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經過接續努力,以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結合研究,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明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新時代,我們要守護好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通過系統性保護和活化利用,讓其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出新時代的光芒。本報即日起推出“守護好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欄目,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涉及的部分考古遺址的發掘、保護、利用情況進行報道。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2003年7月16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赴良渚調研并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7月,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加拉耶夫的木槌落下,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田間地頭的一片黑陶拉開序幕,直到一座座埋著豐富玉器的大墓被發掘……申遺成功的背后是幾代考古人80余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城遺址又翻開了保護與傳承的新篇章。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變成了一個可觀、可感、可體驗的“露天博物館”。相關統計顯示,良渚古城遺址游客參訪量突破10萬人次,達參訪上限。以前,游客只能靠遺址、文物想象良渚曾經恢弘的樣子,如今戴上一副AR眼鏡,鮮活的宮殿就能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一個讓世界感知中國的窗口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階段)首席專家王巍曾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了四個最重要的區域性中心性遺址:浙江良渚遺址、陜西石峁遺址、山西陶寺遺址和河南二里頭遺址。而良渚遺址為探源工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世界遺產申報范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沖區,其中遺產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并進行了發掘。1959年,考古學家夏鼐將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這種史前文化命名為“良渚文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反山權貴墓地、瑤山祭壇及權貴墓地、莫角山大型人工營建土臺和匯觀山祭壇及權貴墓地等重要遺址陸續發掘,奠定了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據悉,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計劃在2021年至2025年,對城內的雉山下疑似石鉞作坊、鐘家村疑似石鏃作坊、張家山疑似燧石作坊及北城墻、桑樹頭、沈家村、皇墳山等臺地進行精細化發掘……

    “考古是從一片石頭開始的推理。從一點線索不斷地追尋下去,也許就發現了真相。”古城重要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劉斌表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搞清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過程、背景、動力、機制與特點,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國學術界對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的貢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是評價:“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貢獻,是東亞和中國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中國大遺址科學保護的

    成功案例

    申遺成功,不僅是對良渚古城遺址長期以來有效保護的最好回應,更意味著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管理進入到承擔國際義務、履行公認的國際準則的國際視野中。多年來,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大遺址的科學保護積累了經驗。

    “莫角山上建殿宇,匯觀瑤山祭昊天。防洪先建塘山壩,御敵高筑大城垣。”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賦詩贊美的便是良渚。

    就在申遺成功的第二天,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城墻在哪?水利系統長什么樣?”時至今日,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第一時間想要參觀和探尋的仍是規模宏大的城址。

    然而,五千年的時光將當年的“寶藏”都珍藏了起來。

    “地下氣象萬千,地上土丘一片。土遺址保護是世界性難題。”良渚遺址管委會文物與遺產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談到良渚古城遺址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良渚古城因其土質、木質遺存的特殊性,遺跡早已被保留在地底下。我們日常會做遺址本體的定期維護,例如排積水、噴灑純凈水使壁面保持濕潤等。根據季節變化,遺址本體的修復工作也會隨之變化,例如梅雨季節,遺址壁上容易長青苔,針對微生物的防治,這又會是另一項修復工作。”

    申遺成功后,“如何兼顧保護和利用”被提上議程,《杭州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正式啟動。“通過修編,力求實現良渚遺址價值特征的整體保護;全面提升保護良渚遺址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水平;實現遺址保護前提下可持續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良渚遺址的社會價值,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形成良渚遺址保護傳承與當地城鄉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格局等方面目標。”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陳同濱說。

    2021年,良渚遺址管委會還啟動了“文物安全365工程”,意在構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保護管理體系。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根據遺址性狀、風險評估等因素,將遺址保護區域內300多處遺址點劃分相應管理等級,實行分級管控,建立領導干部分片包干責任制,執行重點遺址巡邏打卡、全員化文保巡查和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通過建立54人的專職巡防隊伍,加強“專職巡查+村社文保員巡查”制度建設,加強與公安、城管等部門的協作,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制度防”多維立體安防體系。“政府+社會”“專家+百姓”的群防群治遺址保護生態圈構建完成,已累計開展巡查8000余人次。

    用現代科技闡釋

    最古老的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持續放大申遺成功效應,努力建成大遺址保護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發展樣板地,打造中華文明朝圣地和中華文化展示地。良渚遺址管委會創新保護展示模式,全媒體、全景式構建“良渚大IP”,用現代的科技、新潮的創意闡釋最古老的文明。暢游良渚古城遺址,不僅可以實地體驗集語音導覽和視頻畫面導覽于一體的AR智慧導覽系統,也能線上體驗“云展覽”“慢直播”。

    借力數字化轉型,良渚古城“活”起來。“良渚文化天貓旗艦店”里,500余款良渚文化衍生品琳瑯滿目,曾經的遺址文明隨著有趣的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因良渚文化而生的游戲、動漫、劇本接續醞釀;互聯網上,通過線上平臺,世界各地的人挑選著帶有良渚文化符號的絲巾、耳環、玉器和茶具……自申遺成功以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博物院已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700余萬人次。

    走入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監測管理中心,掛在大廳墻上的巨大電子屏便是一個實時、動態監管的“超級中樞”:通過采集文物本體、環境氣候、安全防范、自然災害、游客管理、社會環境等數據,將數據內容匯總、計算,生成多個“指數”,展示在大屏上,再對這些指數加以分析,為實時預警和遺產保護提供可靠的依據。

    2022年4月,良渚遺址管委會在“良渚古城遺址監測預警平臺”運行多年的基礎上,啟動“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建設,以建設文物保護標桿地、中華文明展示地、文旅融合樣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為目標引領,聚焦文物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構建良渚遺址文物智慧治理體系,推動文物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

    “做好良渚遺址保護利用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主要負責人說,我們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精神,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優化對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利用,努力打造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典范,進一步擦亮良渚文化這張世界級的“金名片”。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