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頭條新聞>

    頭條新聞

    檔期之后,如何撬動中國電影常態化消費新空間

    2023-05-04    來源:文匯報     編輯:黃麗

    憑借《長空之王》《人生路不熟》《這么多年》等影片的貢獻,2023年五一檔最終進入內地電影市場同期第三。而上海作為“電影之城”,在小長假各城市票房中排名第一,電影消費熱一如既往。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5月3日22時,今年五一檔票房初步報收15.11億元。一眾新片里,《長空之王》累計票房率先突破5億元大關;公路喜劇《人生路不熟》后來居上,印證了喜興消費在節假日的威力;愛情電影《這么多年》則憑借高分的選角和表演順利突圍。這三部主力新片聯手貢獻了超11億元票房。

    “大盤連續兩日逆跌,且前四天單日票房均破3億元,市場明顯回暖。”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從今年五一檔各片的觀眾畫像里看到了新機會,“許多觀眾以家庭為單位觀看《長空之王》”,這意味著“一老一小”的低頻次觀影人群可以作為市場增量不斷挖潛。

    在學者看來,如何吸引更多人“入場”,正是今后一段時間中國電影文化建構的主攻方向之一。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提出:“尤其要注重電影常態化消費的培育,讓觀影這件事不僅發生在少數熱門檔期,而是能貫通全年的日常消費;讓習慣觀影人群不只局限一部分人,而是數億計。”他坦言,撬動電影常態化消費的新空間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前提依然是好作品,特別是現象級好作品、能和廣大觀眾同呼吸的好作品。“高質量的頭部電影能拉動大眾的觀影習慣,支撐起票房基本盤;市場是敏感的,投資方會隨著更多觀眾入場而加大信心;觀眾、資本、主力創作者都在場,創制、宣發、運營打開更大格局,進入良性循環的中國電影就會形成自己的文化景觀。”

    好作品從哪兒來:接軌世界工業,腳踩中國大地

    好作品的起點在何處?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主張,環境劇變的三年過后,電影產業在不確定中有幾點格外值得珍視:中國電影在科幻、軍事等類型片的不斷開拓可以證明,我們的頭部電影在制作層面漸漸與世界先進電影工業接軌;幾乎每個檔期里,我們都會發現一批能用現代電影語言關心現實、關心人性、關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創作者。接軌世界先進電影工業,也扎實地腳踩中國大地,“頂天立地”的情懷、土壤,才是好作品的發端、源泉。

    今年五一檔,《長空之王》在工業上作出有益探索。殲-20等戰機真機實拍,大銀幕上的國之重器美而震撼;虛擬拍攝下的試飛危機、空戰片段為國產航空題材影片打開新的可能性。在制造硬核視聽的飛行場面之余,影片對“刀尖上的舞者”——試飛員們的多維雕琢,更是讓這一鮮為人知的英雄群體在觀眾心里有了血肉豐滿的面貌。這兩天,影片里的細節被觀眾反復討論:秒表上的一根紅繩,那是從老隊長手里經張挺隊長,一直交付雷宇的傳家寶;試飛烈士公墓里的一座座墓碑,造型宛如戰斗機的垂直尾翼,每當試飛員駕駛新機型從公墓上空經過,那是向前輩匯報“咱們成功了”。影評人藤井樹評價該片:“故事性、奇觀性、專業性兼具,人文關懷、大國氣度、軍人風范都能從片中清晰感受到,可謂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人生路不熟》《長沙夜生活》不約而同放平視角,在最普通的日子和人群里挖掘故事的種子。卡車司機周東海車技斐然、自信登場,準女婿萬一帆是個游戲工程師、有點社恐,翁婿倆一路同行,試探、摩擦、較勁、和解,一路磕磕碰碰,溫馨與喜感并存。導演易小星將喜劇、翁婿關系、探親之路三種元素融于一體,《人生路不熟》成了一部既有風景又充滿笑點的電影,成為五一檔后半程最大的贏家。《長沙夜生活》也從煙火氣中升騰而來,生于湘西的編劇、導演張冀匯同一群湖南籍演員,細膩地寫下這部給城市的電影情書。主創將32個拍攝夜晚的素材濃縮進最后的成片,以一對長沙兄妹分別在一夜發生的故事,串聯起城市夜生活的圖景,繼而呈現平凡人、日常生活的漸近線。在院線影片里,《長沙夜生活》的氣質是罕見的,它調性自然而又熱氣騰騰,在五一檔新片里獲得了相對的口碑高分。

    觀眾為誰而來:電影美學的核心,就是與觀眾的關系問題

    檔期尾聲,一篇關于電影供給側改革的長文在業內刷屏。5月3日凌晨3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原副局長、電影局原局長,現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有感而發,寫下近2000字長文。作為曾經的“圈內人”,如今的他將自己放在一名“遠離生產中心的普通觀眾”視角,從五一檔排片談起,探討中國電影的供給側改革,尋路電影市場檔期的充分化、均衡化、包容性。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過,當我們在討論供給側時,需求側同樣重要,需要兩端發力。”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亮出觀點:“電影美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與觀眾的關系問題,中國電影需要與觀眾形成良性互動。”

    觀眾會為誰而來?他以《人生路不熟》的領跑為例,“無可否認的是,歷經過去三年,人們的觀影習慣需要重建,整個社會的消費情緒也發生了變化。”當人們都渴望精神的松弛、心靈的按摩,喜劇應該是最適合釋放壓力、增加片刻歡愉的情緒消費。而且易小星很懂今天的觀眾,影片既戳到了“油耗子”這一卡車司機的集體痛點,也用諸如“上岸”等臺詞與年輕人對上暗號。

    也是因為“懂得”觀眾,愛情片《這么多年》跑出了小小的黑馬姿態。故事里,那個在地圖上寫下“去更大的世界看看”的女孩,因為愛和勇氣,一步步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困境。渴望愛情又一直在爭取向上的女孩,觸發了大銀幕前許多同齡姑娘的共情。饒曙光說,今天的電影消費環境中,話題性和共情度是劇情片爭取高票房的兩張王牌。如果當代都市打工人能借喜劇片的嬉笑怒罵一抒胸臆,如果困境的年輕人可以從甜蜜愛情故事里同步收獲奮進,哪些作品能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觀眾就會為誰買單。

    至于暫時叫好不叫座的《長沙夜生活》、因路演事件引發爭議的《驚天救援》、顯露出香港導演對內地政法題材力有不逮的《檢察風云》等片,學者們依次支招。“在宣發時打破地域壁壘,為觀眾預設更多體驗消費場景,強化新主流電影的創新表達。”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國家電影智庫成員支菲娜提醒,中國電影不該冷落日常的周末,“過去三年,觀眾習慣更迭、影院人氣衰減,這是全球電影市場遭遇的相似難題,美國、法國、韓國不外如是。對于中國電影市場,我們有多少影片能在平平無奇的周末院線讓內容創造屬于自己的檔期,而非完全被節假日牽著走——這是眼下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在呼喚的突破。惟其如此,電影供給的多元化、電影消費的常態化才能進一步推進。”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