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4月27日下午,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與北京野鴨湖濕地公園聯合制作的沉浸式科普文旅劇《狂歡野鴨湖》在野鴨湖劇場舉行啟動儀式,宣布這部集演藝、研學與旅游為一體的產業融合新業態舞臺劇,正式開票運營。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野鴨湖劇場揭幕儀式也在同日進行。
沉浸式科普文旅劇《狂歡野鴨湖》啟動儀式、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野鴨湖劇場揭幕儀式現場。
沉浸式科普文旅劇《狂歡野鴨湖》由北京延慶區委宣傳部指導,北京演藝集團與八達嶺文旅集團聯合出品,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與北京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聯合制作演出,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提供科學指導,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提供公益支持。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積極響應二十大報告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而創作,給北京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量身創作了沉浸式科普文旅劇《狂歡野鴨湖》,將濕地中的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多個事實以科普劇的形式在舞臺上呈現,并定檔2023年5月1日與觀眾見面。
北京延慶野鴨湖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延慶區西北部,是北京地區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多、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每年都會有大量候鳥在此停歇、繁殖和越冬,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2023年初,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延慶區又一個金燦燦的國際招牌。自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為持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延慶進行了恢復退化濕地、成立野生動物監測設施與救護站、打造“候鳥食堂”等多種措施,并合理利用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持續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喚起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進一步推動自然保護事業的發展。
沉浸式科普文旅劇《狂歡野鴨湖》演出劇照。
沉浸式科普文旅劇《狂歡野鴨湖》關注到延慶為濕地生態作出的努力,將這一人類閃光的時刻搬到了舞臺之上。本劇以野鴨湖常見鳥類鳳頭??(pìtī)的生活故事為主要線索,以沉浸式舞臺演出的形式,幽默有趣地講述了黑鸛、赤麻鴨、中華秋沙鴨、黑水雞、麋鹿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生動有趣的生活故事和野鴨湖濕地公園的生態知識,體現了北京延慶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保護生態環境及為人與國家野生保護鳥類和諧共處所做的努力。劇中設計了大量的互動環節,讓游客沉浸在生態環境中,與“國家野生保護鳥類”零距離接觸,同時獲得以前根本沒關注過的生態知識、鳥類知識、濕地知識。同時,通過參與劇情、成為生態環境的小主人,發現這里的生態與自己的生活有著這么密切的聯系,從而敢于站出來表達自己對生態、對鳥類的愛。《狂歡野鴨湖》還專門創作了十分契合公園特色的主題曲,巧妙地將各種鳥類的習性也包含在了里面:“憨頭憨腦的是黑鸛,消息最靈通的是東方大葦鶯,總是在唱歌的流行歌手金翅雀,丹頂鶴是天生舞蹈家……”。
《狂歡野鴨湖》是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繼《大象來了》《汗血寶馬》之后的第三部旅游演藝大戲,也是深入貫徹“文旅融合”理念的一部產業融合新業態大戲——不僅是一部面向當代少年兒童觀眾而創排的演藝作品,還是符合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產品要求的研學項目,更是一項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旅游產品,集演藝、研學和旅游三個功能于一體。本劇還為博物館、國家濕地公園(非保護區區域)增加了旅游產品,實現了對傳統空間的提質增效,在推進科普宣教的同時促進了生態資源的文化轉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讓“文化+旅游”實現“1+1>2”效應,以高品質的文旅項目滿足游客的高端文化消費需求。
作品在傳達野鴨湖的濕地文化和保護理念。
儀式上,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木偶劇院董事長王茂強在發布會上致辭,“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協同共進,兩者的深度融合將不斷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和增長點,釋放出新動能。為了能夠實施‘文旅聯姻’,中國木偶劇院與野鴨湖濕地公園雙方都拿出了最大的誠意、最好的資源,為野鴨湖量身打造了娛樂性、科普性、互動性都很強的沉浸式舞臺劇,讓野鴨湖這一以自然風光為主要吸引物的觀光目的地增加了文娛演藝產品。讓原來的‘純玩純游’變成了‘研游學游’,從而使得游客的旅游活動更加豐富飽滿。《狂歡野鴨湖》也將會因此成為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新的IP和新的流量”。
八達嶺文旅集團總經理榮欣鋒在發布會上介紹了近幾年野鴨湖和延慶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具體表現,并表示面向少年兒童創排的《狂歡野鴨湖》不僅能夠豐富野鴨湖的旅游產品,還能把野鴨湖的濕地文化和保護理念進一步傳遞給觀眾,“未來八達嶺文旅集團要繼續在創新宣傳推介上發力,利用優美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舞臺劇,賦予旅游更多文化內涵,提升景區的知名度、美譽度,并且持續塑造野鴨湖文化、長城文化、延慶文化品牌”。榮欣鋒期待八達嶺文旅集團與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進一步深化合作,通過數字化能力,研發文創產品,聚焦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加強優品資源整合,促進消費升級,共同打造延慶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樣本。
同日,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的野鴨湖劇場也正式落成揭幕。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與北京延慶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達成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多項教育、文化和娛樂項目,打造更多滿足親子需求的研學產品與旅游演藝產品。
編輯田偲妮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