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工美資訊>

    工美資訊

    探索化古開今新路徑——“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觀察

    2023-04-18    來源:中國藝術報    編輯:劉穎

    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經典碑帖反映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通過臨帖廣泛汲取經典名篇精華,準確把握藝術發展規律,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內涵,進而延續發展文化譜系,轉化融合時代審美,是書法實踐的必經之路,更是攀登高峰的重要根基。4月1日至10日,由中國書協、中國美術館、安徽省文聯主辦,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安徽省書協、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今人勝古人

    此次展覽從中國書協38家團體會員選送的3366位作者的作品中進行評審,最終評選出276位作者的552件臨、創作品入展(每位作者“一臨一創”兩幅作品),深入考查作者對“臨”的把握尺度與消化程度。臨摹對象涵蓋了書法史上的經典書家書作,真、草、隸、篆、行,諸體兼備;墨跡碑帖、金石銘文、簡帛書牘,形質豐富。

    “全國首屆書法臨帖作品展”于2013年舉辦,距今已10年,中國書協顧問陳洪武說,從入展作品來看,與10年前相比,書壇創作的關注點已發生了從外向內的轉變,崇尚經典的意識明顯增強,由熱衷形式制作轉為注重臨古涵養,追求守正出新。書法家和愛好者對傳統的挖掘吸納更為自覺,尤其在筆墨技法的錘煉上頗見才情,一些中青年作者對碑帖技法的敏感度更高,再現能力也很強,筆下的表達更為精準細膩。相比過去展覽的盲目追風,此次展覽作品雖然也存在著諸如對趙之謙篆書,黃庭堅草書,孫過庭《書譜》,蘇、米行書等取法相對扎堆的現象,但總體上作者趨于理性,依循自己的審美趣好追摹,取法更加多元,不僅有對經典碑帖的取法,也有對偏冷門碑帖的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向。

    在此次展覽評委孟會祥看來:“于此次展覽臨摹作品的整體水平而言,今人勝古人。”孟會祥分析了如今社會發展為書法臨帖提供的各項條件:“出版傳媒的進步使當代人更容易擁有古人難得一見的資料,全面的資料提供了極大方便;專業化的教學使訓練的目的性更強,方法更科學,效果更顯著;現代技術手段,如投影、燈箱、電腦集字、修圖等的參與,古人聞所未聞。”這些便利條件在展覽體制的激勵下,迅速催生了一批“技術流”作品。孟會祥認為應當辯證看待“技術流”作品:“因為‘技進乎道’,總得先有技。當代書法不能比肩前人的原因,一是缺乏社會擔當與學養,一是缺乏真正的看家本事,兩相關涉,挾以小慧而成名,甘以小就而終老,令人扼腕。那么,臨摹水平的整體提升,客觀上就舒展了書法的‘一翼’。”

    在肯定優長的同時,也應看到短板與不足。多位評委提出,此次展覽作品反映出作者創作轉化能力不強,大部分作品還停留在“像”的層面,亦步亦趨地復制原帖的形質,尚未擺脫集古字的痕跡,缺乏創造性的個性表達。從整體氣象格調上看,鮮有讓人怦然心動的佳作。展覽評委孫培嚴更是發現中國書協會員的精進狀態不容樂觀——在初審時,3366名投稿人中有423人為中國書協會員,復評、終評后,最終評出的276人中,中國書協會員僅有63人。“也許不能用一次展覽定性,但從現實角度講,這次展覽是一個側面反映”,孫培嚴說。

    如何“化古開今”?

    “臨帖展”是中國書協專業屆展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展覽。據陳洪武介紹,創設此展覽是基于當時書壇彌漫浮躁之氣,重技輕文、跟風現象嚴重,熱衷于表面的形式拼接制作,缺乏對傳統經典的深入學習。中國書協創設該展覽的初衷就是引導廣大書法家和愛好者回歸書法本體,深入研習傳統。2017年“全國第二屆書法臨帖作品展”在評審機制上進行了改革,將投稿作品由單一的臨帖改為“一臨一創”兩幅作品,“既看作者的臨古能力,又考察作者的創作水平,目的就是激活書法家對傳統的理解、融通和創化的才能,推動當代書法在傳統中沉潛積淀,不斷探索書法為我所用、化古開今的新路徑,在歷史與時代的維度中實現超越”。

    那么,在創作中如何實現“化古開今”?

    展覽評委王立志說:“臨摹過的作品不可也不能面面俱到、照搬模樣地挪用于創作之中,未經理解、吸收、消化而轉入創作的成品只能稱作臨摹的升級版,還未達到創作的程度。而隨著臨摹手段的變化、數量的增加、儲備的豐富,才有可能調集所臨、所學,萃取出所需核心成分用于創作,才會自然而然、有意無意地創作出形神兼備、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展覽評委張維忠以自己為例介紹了如何寫出自己的風格:“首先在一個經典碑帖上下足功夫,再融入其他碑帖或者姊妹書體,以行入楷、以隸入楷都是可取的方式。我一直在追求以行入楷,以行入楷可以讓字勢更強更有張力、更有味道。”展覽評委劉建豐則提出:“要體會法帖中所透露出來的精神氣質,這是綜合能力與文化修養互為表里、合二為一,是作品不可言說、之所以稱之為經典的靈魂所在。”

    臨帖展作為全國性的展覽,由中國書協舉辦,觀眾多了許多期許,同時也有了更多衡量標準。展覽評委王文英認為:“站位不同,需求不同,理解、觀念和期許也就不同。僅就臨帖而言,有對臨、有意臨,‘臨’和‘摹’也是兩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臨習軌跡。所以,業內要求會多且高,更希望看到的是形神兼備的作品,而不是亦步亦趨的描摹。”同時,王文英也期待,臨帖展能進一步加強導向,兼顧公共教育與普及推廣,“比如,選擇主題,同時展示前人、今人對同一經典的臨摹學習和創作,讓觀眾可以‘穿越歷史’、沉浸式地欣賞學習,提高認知,效果則會有更大提高”。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