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喜倫
安達站原站長室。
□文/攝 孫喜倫
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記憶,是人類滄桑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當年在中東鐵路建設的時期,也建造了大量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大部分都在黑龍江省境內。這些鐵路沿線的歷史建筑,也見證了百年歷史風云,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當年在濱洲線上設立的33個車站中,安達站是其中一個重要車站。安達市鐵路系統現存65座俄式風格建筑,這些歷史建筑大多數現狀較為完好,其中中東鐵路俱樂部、俄式小二樓在2014年12月,被黑龍江省政府批準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26座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安達站前的中東鐵路俱樂部,不僅具有純正的俄式建筑風格與高超的建筑造詣,還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它由俄國筑師設計,建筑面積1995平方米,內設電影放映室、舞廳、活動室和地下室等。其中電影放映廳為兩層,上層是包廂,樓下場地有400多平方米,能容納15排座椅,每排15張,很像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里的小禮堂。雖然現在看起來不大,但在當時,它是安達最大的、惟一的電影院。
從外觀上看,這座主體兩層的老建筑造型精美,頗具挺拔感。米黃色的墻體加白色點綴,色彩鮮明亮麗,整體外墻采用磚砌花飾,裝飾手法簡潔樸素,均勻對稱的平面取向活潑自然,寬敞的陽臺極其可人,簡約的表現形式別具一格。
從結構上看,整個建筑結構獨特,布局精巧,采取俄式傳統磚木構造,磚砌墻體,毛石基礎,木樓板、木屋架、鐵皮屋面。做到了使用功能與藝術效果很好融合,門、窗、墻體、線腳、檐口等細部裝飾巧妙、細致。在去往二樓的樓梯上,有一個銅制的金屬標志鑲嵌在樓梯踏板上,上面俄文譯為“阿切爾涅茨尼伊鋼筋混凝土工廠”。
在安達站前原中東鐵路俱樂部的對面,有一座俄式小二樓即原站長室,此樓修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它比哈爾濱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修建的時間要早,也比聞名遐邇的秋林公司早幾年建成。該建筑為毛石基礎,磚混結構;人字脊鐵皮防水坡,門前有一個懸掛式木制雨棚。
這座俄式建筑原本是順著鐵路修建,在原來出站口的一側。作為哈齊高鐵建設工程正線行經路段,俄式小二樓及行包托運處需給哈齊高鐵“讓道”,異地“安置”。經過2年多的準備,重1200噸的老站長室被內外加固、切割、頂升后,于2014年冬季在冰面上平移、90度旋轉,平移距離達240米。平移過程中,先對這座歷史老建筑加固,保證建筑物剛度、穩定性;之后設置托換底盤,將待移建筑物進行分割后,置于托換底盤之上;再通過移動托換底盤對建筑物進行平移,就位后使原墻與新建基礎相連。施工單位利用北方特有的氣候條件,在平移前的一個月澆了冰場,節約了軌道的混凝土施工和平移時間。這座老建筑所采用的冬季冰面平移技術,在國內建筑物移位中是首次采用。
百年俄式小二樓及行包托運處得以異地保護,對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發展旅游等方面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坐落在安達站前的這些老建筑,每天都會有很多人從面前走過,都會有意無意地望上一眼,從中得到的不僅是美學的滿足,還能穿透時間的迷霧,看見歷史的痕跡和對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