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哈爾濱>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讓黑龍江流域文化融入創意設計產業

    2022-09-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范娉婷    編輯:黃麗

    范娉婷

    大江大河孕育了人類的早期文明,黑龍江流域和長江、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它孕育和滋養了黑龍江流域古代先民的同時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寶藏。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是我省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應有之意。

    古遺存閃爍文明之光

    我省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黑龍江流域不僅存在遠古文化,還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我省古代文明遺存的考古顯示,舊石器時期,黑龍江流域已存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他們在廣袤富饒的黑土地上采集植物、捕魚和狩獵。齊齊哈爾昂昂溪遺址、哈爾濱顧鄉屯遺址、阿城交界遺址、呼瑪十八站遺址、五常學田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經人工加工和使用過的石器、骨器和牙角器,證實了遠古人類憑借黑龍江水系豐富的自然資源,依靠漁獵手段在我省境內繁衍生息的史實。

    隨著考古工作的廣泛深入,黑龍江流域又發現了大量古代文明遺址和遺跡,為黑龍江流域文明的產生與演變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現實依據。例如大興安嶺碧水北山洞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大興安嶺文化編年體系,初步確立了大興安嶺地區史前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依蘭縣臨江城址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商代晚期、靺鞨、唐代、遼金五個時期文化遺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小南山遺址,已確認該遺址存在五支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時間跨度超一萬五千年。

    另外,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的考古挖掘為嫩江流域新石器晚期至清代的考古學研究和人群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證物證。同時首次在嫩江流域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實證了我省4000年前文明進程中的聚落形態,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門檻提前了千余年,進而改寫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黑龍江古代先民的勞動形式雖以漁獵為主,其文化形態仍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遠古時期黑龍江流域的大興安嶺巖畫就出現了有關龍形紋的巖畫,與我國其它地區已經出土發現的有關龍的各種初始原型,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和對照關系。大興安嶺巖畫中的龍形紋、小南山遺址等地出土的玉石制式都與中原文化中對龍的崇拜、以玉為貴的理念非常接近,也充分驗證了黑龍江流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神脈相通的緊密關聯。

    多元融合鑄就文化特質

    我省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聚集、生產、生活的搖籃。早在漢代以前,這里就有匈奴、東胡、突厥、烏桓、鮮卑、契丹、室韋、蒙古、女真、滿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痕跡。

    斗轉星移,時空輪轉,歷史的硝煙早已消散,只留下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代上京會寧府遺址在歲月變遷中展現著過往的輝煌。這兩座古代都市的遺跡猶如兩座歷史豐碑,見證了古老的黑土文化的繁榮景象,展現出黑龍江流域在南北民族交融與文化碰撞間鑄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黑龍江流域的先民在歷史進程中,將驍勇之氣注入中原文化的同時也吸納了儒家文化精髓。民族融合一方面讓黑龍江流域的民風更顯蒼勁雄健,同時也極大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域間的文化認同與凝聚,在客觀上推動了黑龍江流域文明與中原文化的緊密聯系,并不斷拓寬中華民族的文化邊疆。

    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江有著悠久的開放歷史,省會哈爾濱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20世紀初,先后有33個國家超過16萬外國僑民居住工作在哈爾濱,19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形成了獨具國際交匯特色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獨特的移民背景和文化也促成了黑龍江成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以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后隨著我省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又形成了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給予黑龍江流域文明以現代品格。

    不難看出,黑龍江流域文明逐漸形成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異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也因此形成了我省南北交融、中西合璧、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

    譜寫龍江文化自信新篇章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加強阿城金上京、饒河小南山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保護好挖掘好利用好東北抗聯等紅色資源,推動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哈爾濱國際音樂之城、時尚之城。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這體現了我省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高度重視,同時也為未來我省文化發展、文化繁榮指明了方向,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推進旅游產品、模式、業態創新”。

    為切實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又快又好發展,我省于2022年3月發布了《黑龍江省創意設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22—2030年)》,這是我省首個專門針對創意設計產業發展的規劃文件。通過對創意設計產業的頂層設計,出臺創意設計產業扶持政策,培育創意設計產業鏈條,強化創意設計賦能,支撐創意設計實體經濟轉型發展。

    黑龍江流域的各民族先民在遷徙與演進中創造了生態多樣、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彌足珍貴的民族文化精華是黑龍江省地域文化、精神內涵和道德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運用文化創新、文化創意為實體經濟賦能,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也讓龍江文旅經濟“火”起來。用創新的方式講好黑龍江流域文明,對于講述龍江故事,弘揚龍江精神,樹立龍江形象,展示龍江風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有利于樹立龍江新形象,提高龍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讓“龍江文化”傳得更遠、“龍江聲音”發得更響,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龍江、發展龍江。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

    延伸: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積極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提煉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成為增進全民族歷史自信與歷史認知的重要源泉。

    新時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融入當代社會,特別是活在當下青少年群體中,增強全民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才有其存續生命力。這就需要堅持守正創新,以文化創意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弘揚其當代價值,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廣泛,為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特別是提升文化創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生產更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就需要促進合理利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賦能文化創意,從而使文化產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升,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更加豐富和活躍。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當代社會,就必須將其工藝成果從作品、精品向有用、好用、好看、好玩、好賞、好吃的產品轉化。就是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要素,進行理念、設計等方面的創意與功能、題材、形式、技法、流程、材料和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創新,開發出為當下百姓特別是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意產品,推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類項目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

    據新華日報:《探索“非遺資源+文化創意” 融合發展的江蘇經驗》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