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包裝,手持雪糕對著景點、地標拍照“打卡”,發社交平臺,一氣呵成——在景區,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會來上這樣一套“規范”動作。當下,放眼全國,越來越多旅游景區、博物館、城市地標正加入文創雪糕熱潮。
從一句“萬物皆可雪糕”,不難看出文創雪糕強大的“出圈”效應。文創雪糕確實是一種創新,被稱為舌尖上的“風景”——既有文化內涵,又有吸睛的顏值,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實現社交功能。如此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文創雪糕走紅自是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文創雪糕要想長紅,也面臨諸多挑戰。與普通雪糕相比,文創雪糕不接地氣的價格讓它不免帶有一絲“孤冷”氣質;重顏值輕品質,品質與價格不成正比,也難以讓消費者買賬。文創雪糕具有很強的場景消費屬性,一旦離開特定場景,售賣容易受限。一些文創雪糕局限于跟風效仿,缺乏口味創新、個性設計,品質內涵亟待提升。
立足消費升級大背景,文創雪糕只有激活文的基因、深耕創的特色,在口感工藝、標準制定、IP變現等方面持續完善,實現品質與內涵雙提升,才能讓自己更有味、更美味,才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
(原載于《廣州日報》 作者:張冬梅 摘編:項鋒、楊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