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石赤不奪:魏杰作品展
開始時間:2022-07-12
結束時間:2022-07-25
參展藝術家:魏杰策展人:中國國家畫院
展覽地點: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承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中國美術報》社
開幕時間:2022年7月12日15:00
展覽地點:明德樓三樓頌廳
總序
走過充滿韌勁、共克時艱、收獲滿滿的2021年,我們迎來了滿是希望、生機勃勃、重啟新程的2022年。2022年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召開之年,也是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一年。習近平主席曾經說:“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他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語匯,高度概括地表達了全世界人民在經歷疫情之后的共同心聲——“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作為中國儒道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道”的理念和對它的追尋,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己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基因,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的一部分。在道家文化中,“道”可以理解為大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在儒家文化中,道含有“仁”、“忠恕”之意,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道,代表著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在《禮記·禮運》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意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這叫做理想社會”。“不孤”則出自《論語?里仁》,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意為“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與其相伴”。以“大道不孤”為主題,旨在表達我們始終遵循與堅守“大道”的初心和決心,也意圖傳遞我們始終與全世界人民風雨同舟、命運與共的信念與信心。同時也意在傳達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之間一種以藝傳道、以藝接力、志同道合、薪火相傳的精神。
文藝是時代的先聲與號角,藝術家是“培根鑄魂、守正創新”,以明德引領時代風尚的主力。中國國家畫院作為國家級美術創作研究機構,作為中國美術的“國家隊”,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繁榮中國美術、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注重藝術本體創作,關注現實和時代、緊跟國家各項重大政治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節點,以及常態化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三方面開展學術活動,逐漸強化“培根鑄魂、守正創新”的發展理念,堅守精品意識,堅持立德樹人,推動藝術創作高質量發展。努力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歌頌偉大新時代的變革與發展。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牢固樹立源于人民、屬于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和創作理念。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創作是中心工作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堅持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和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深厚的天下情懷。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用真正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
此次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以個展的形式,展出院內中青年藝術家群體的創作成果,形式、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展覽以“大道不孤”為主旨,就是要鼓勵藝術家們在弘揚藝術大道的同時,不斷探索、追尋,交流、互鑒,攜伴攀登、弘揚正氣,培根鑄魂、守正創新,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為創作要求,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品力作,為當代文藝事業的繁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除此之外,在2022年,我們還將組織國家畫院的藝術家創作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為主題的作品,舉辦相關的展覽,用精美的作品向“二十大”獻禮,用飽滿的精神向中華復興的新征途邁進。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
自序
疫情困城,困身,卻困不住金石之聲。
租屋安居,一刀,一石。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月來有余,唯金石之聲,乃匹夫之志。即便稍有停頓,亦非懈怠。實因不時之“下樓做核酸嘍”的吆喝,而不得不放下手中之刀石。
印之于我,是生是活。吾刻印,印亦刻我。開合收放,娟秀陽剛,吾與印,皆無定數,所能者,見機行事,隨遇而安,得一世之快也,旁人安知?
刀行于石,如阮籍之行,“率爾任駕、路窮而返”。如此任性而去,即使一旦途窮,坐看云起,不亦快哉!
高手之擊,總在空中。凡俗如草芥者尚未知曉,山河已然變色。如此功夫,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前人有謂:“刀之妙,心能言之,口不能言之;口能言之,言不能盡之”,一如武侯廟前那座石碑上的銘文,“心外無刀”。
楊雄曰“石赤不奪,節士之必”,吾當以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