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用來燒火的玉米葉子,被回收起來,經過手工染色、編織,就變成了一個個漂亮的收納筐、草編包……這門“點草成金”的技藝,就是草編。這種以草本植物為主要原料的傳統編結手藝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到2020年,陽都草編制作技藝入選山東沂南縣第五批非遺名錄時,作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尹慧菊和她的兒子孟祥君做出了新的努力,借助互聯網和電商平臺,讓一個小縣城的非遺草編名揚海內外,還帶動了周邊200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讓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活力。
“今年參加非遺購物節,短短幾天內,我們的草編產品就達到了將近6萬元的銷量,相較平時成交額翻番。”孟祥君告訴記者,這樣的成績在幾年前還難以想象。
孟祥君家的工廠,是14歲就跟著家人學草編的母親尹慧菊在上世紀90年代開設的。工廠產品通過外貿遠銷至海外,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凝聚著手藝人智慧的草編都只是作為半成品,在走量出口中賺取微薄的利潤。
“以前,草編在國人看來不過是個菜籃子,整個行業一直在給國外品牌做代加工,我想把產品和傳統的編織手法加以改進,去做國人樂于接受的產品,讓更多人看到非遺草編的價值。”孟祥君大學畢業后就跟母親說,想回來做草編包。
行動初期,困難不少。以往生產的草編產品,款式簡單,編法普通,技藝發揮空間不大,孟祥君想改變國人對草編的固有印象,就要設計出更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于是,他不斷琢磨創意設計,其中涉及許多不常使用的復雜編法,如平編麥穗花、玉米皮7股辮等。尹慧菊和草編匠人就反復嘗試、細致研究,最后才逐漸把一些傳統編法撿起來,挽救了回來。
有了創新的基礎,2018年年底,孟祥君創立了VINE維內品牌,通過自有設計團隊及自行生產加工,讓傳統技藝與時尚碰撞,不斷推出有設計感的草編包。
2019年,開網店不到半年的孟祥君受邀參加淘寶造物節后,VINE維內這家新店的粉絲從幾百迅速增至三四千,這讓孟祥君和母親尹慧菊更加篤定走原創品牌之路。
令人感慨的是,近幾年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給了年輕的非遺品牌很大的發展空間,孟祥君經常攜產品參加各類非遺展會和文化活動。同時,通過淘寶手藝人的線下集市等活動,他結識了大批同樣熱愛非遺的手藝人,以及鐘愛傳統文化的消費者。“‘非遺+互聯網’,讓我們非遺傳承人群之間有了交流的機會,也讓我們與消費者建立了更直接的聯系。”孟祥君說。
孟祥君會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及時調整產品、設計以及運營模式。“以前工廠接到的單子是外貿公司給的,我們按照設計圖做完,根本不知道哪些人購買、使用感受怎么樣。現在通過網絡,我們可以直觀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把產品、服務做得更好。”孟祥君說。
普普通通的玉米皮與溫潤皮料、素雅棉麻和各類毛織、刺繡自然融合,再加上多彩的配色……注入時尚的設計元素后,草編包不再是“土氣”“菜籃子”的代名詞,倒成了當代年輕人喜愛的潮流單品。VINE維內的非遺草編,由此收獲了大批年輕粉絲。“背上就是整個辦公室最有調調的打工人!”“包包質量做工都很好,很有民族風的味道,非常喜歡。”在店鋪的評價里,許多消費者不吝夸贊。
消費者對非遺產品的熱情高漲,產品銷售情況不錯,孟祥君還計劃拓展做草編家居品牌,整合藤、竹、草、柳多種材質,開發創意燈具、藝術家居等多條產品線。“深度‘觸網’后,我們更加認識到非遺產品的創意、制作、設計、營銷需要跟上時代變化,非遺傳承需要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非遺產品需要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只有主動適應,才能走得更遠,影響到更多人。”孟祥君說。
迄今為止,陽都草編在沂南縣和周邊縣市設立了5個工作站、70多個加工點,累計帶動2000余名留守婦女就業。值得一提的是,孟祥君和尹慧菊積極參與到公益行動中,與阿里合作,為云南等地偏遠鄉村下草編訂單,經過專業品控,幫助當地草編制品開拓銷路,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創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