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也是“非遺購物節”走過的第3個年頭,賞非遺、購好物的氛圍愈加濃厚。
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以“享傳統文化購非遺好物”為口號,各地紛紛推出本地版的“非遺購物節”,集中展示最具特色的非遺產品,出實招帶動文化消費;各大電商平臺踴躍參與,上線琳瑯滿目的非遺產品,擴大優惠,加大扶持,出新招助力非遺宣傳;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工坊做足準備,拓展銷售渠道,通過市場檢驗作品和產品,出高招彰顯非遺活力;廣大群眾熱衷購買非遺產品、體驗非遺技藝、參與非遺活動,感悟到非遺產品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更加肯定非遺傳承傳播“這招對味”。
傳統文化連接現代生活,透過屏幕欣賞指尖手藝,非遺產品展現出市場號召力,更傳遞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非遺購物節”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成為有口皆碑、有影響力的文化消費品牌,在提升文化消費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得以凸顯,以其豐碩成果長期惠及人民群眾。
▲四川南充“非遺購物節”精心設置的非遺夜市別具吸引力。
“實招落地”篇——穩定市場主體助力文化消費
近段時間,非遺相關直播、秒殺、閃購層出不窮,刷屏好物、熱搜爆款不勝枚舉。結合廣大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消費需求,以及青年人熱衷國潮、國貨消費需求,各地積極引導非遺商家和傳承人群,采用當下流行的方式開展銷售,把握市場變化。
不少地區已把“非遺購物節”辦成了“非遺購物月”“非遺購物季”和永不落幕的非遺購物活動,讓消費者真正得到實惠,穩定市場主體,助力文化消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活。
“四川非遺購物節”推出購物專區和集成平臺,邀請全省非遺傳承人、非遺工坊、老字號和非遺相關企業共同參與,包括云端購物、線下活動等多個環節。活動期間,各市州甄選非遺優質產品,開啟“云端”購物和直播帶貨大比拼。除了提供折扣優惠外,“四川非遺購物節”還聯動各網紅主播,與觀眾一同探尋非遺好物,體驗技藝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線下活動在成都市天府新區南新村線下集市舉行,即便沒有時間親臨現場,觀眾也可跟隨10位網絡達人的直播“云游”集市,不錯過每一個精彩瞬間。
一場場精彩絕倫的非遺展演,一個個別具特色的非遺展示攤位,一件件匠心獨運的非遺產品……6月6日晚,四川南充舉行的“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把非遺帶回家”大型網絡直播活動首場收官。據統計,活動現場直播2小時,共在20余個平臺直播,觀眾瀏覽量超過1163萬,直播期間線上銷售額超過358萬元。
廣東省今年舉辦的“我哋廣式——廣州非遺購物節”在抖音、天貓、微信視頻號等平臺亮相,以直播帶貨為主,輔以“云探店”、短視頻營銷、線上館推介等,對非遺商家和傳承人群廣泛發動、精準指導,讓他們學會線上營銷,培育民眾看非遺直播、買非遺產品的熱情,從而提振文旅消費,穩定非遺市場主體,助力非遺企業有序生產。據不完全統計,6月2日至8日,“廣州非遺購物節”實現銷售總額300余萬元。
作為“廣州非遺購物節”的主場館,“抖音廣州非遺館”已有61個非遺項目的96位傳承人入駐。同時,為擴大傳播聲量,積累長效曝光,“廣州非遺購物節”發起了“遇見廣州非遺”等話題,并對20條優質非遺短視頻進行流量扶持。目前,“遇見廣州非遺”話題下視頻的播放量達到1308.4萬,其中點贊最多的一條短視頻播放了上萬次。為進一步提升傳承人群的直播帶貨能力,今年5月底,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聘請了直播帶貨專業培訓講師,對傳承人展開手把手教學;邀請傳承人前往直播基地實地學習,并進行直播預演。主辦方還進行了“最佳直播間”“最佳非遺主播”“最佳創意短視頻”“最具人氣短視頻”等評比,以此鼓舞人心,形成“人人都是非遺帶貨達人”的熱潮。
江蘇于6月10日啟動2022年“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主題活動,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啟動儀式現場精選60余項江蘇全省代表性非遺項目,以靜態展陳、活態展演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看得見、嘗得到、摸得著、能體驗、可帶走”的“非遺大集”。據了解,該活動為期半年,將持續至12月。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將“非遺購物節”作為文化和旅游系統紓困惠企的重要活動予以重點支持。為辦好今年的“非遺購物節”,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相關部門進行了認真研究,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建議,向江蘇省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工坊和相關企業詳細了解其受疫情影響的情況,得到的普遍反饋是:由于疫情影響,產品銷售受到極大沖擊,希望政府幫助搭建銷售平臺。“所以今年的‘非遺購物節’,我們想在非遺傳承人與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座便利、暢通的橋梁。一方面希望更多人看到、了解、欣賞、熱愛江蘇非遺,把江蘇非遺帶回家;另一方面希望借此讓更多非遺相關企業走出疫情的陰霾,快速復工復產,通過‘非遺購物節’擴大銷售渠道,創造經濟利潤,實現更大價值。”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糖畫傳承人現場融糖做墨,手腕一轉,一只憨態可掬的冰墩墩就呈現在小朋友面前;侯氏社火臉譜傳承人拿起畫筆給臉譜上色,黑黃赤白間,色彩濃烈、活靈活現的孫悟空形象初現雛形……多個非遺項目、眾多非遺作品引來小觀眾觀看、體驗,他們還領取了“2022山東非遺守護卡”,通過動手參與,完成一個個趣味任務,從中發掘、發現傳統文化之美。這是“2022山東非遺購物節”線下活動的一幕。6月1日至30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2022山東非遺購物節”,聯合淘寶、京東、抖音、快手、新浪微博等線上平臺及萬達集團、銀座集團的線下門店等開展非遺銷售和展演展示活動。據初步統計,山東各地525名網紅達人、非遺傳承人在線參加活動,參與的線上線下店鋪達640余家,相關非遺產品涵蓋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第三屆“湖南非遺購物節”聯合湖南14市州非遺工坊、非遺老字號、非遺企業,舉辦“湖南非遺好物大推送”等線上線下活動309場,集中宣傳展示湖南豐富的非遺資源,當地還免費發放了7.5萬元非遺消費券,激發非遺消費市場活力。
近日,“非遺購物節·浙江消費季”推介平臺正式上線,匯聚浙江547家非遺商戶、1004種非遺商品。同時,浙江結合本地資源推出“我為家鄉非遺好物代言”短視頻征集、“云探店”融媒體直播、非遺產品購物活動,打造“全國廣電頭部媒體內容生產和宣發資源”、“共富指南”數字服務專區,擦亮“非同凡響”品牌,讓人民了解非遺、走近非遺。
▲“河北非遺購物節”上,市民參觀原村非遺文化產業園。
“新招亮眼”篇——點燃非遺火種引領美好生活新風尚
作為“非遺購物節”的老朋友,各大電商平臺不斷加大對非遺的扶持和推廣力度,讓非遺消費引領美好生活新風尚。
“今年,阿里巴巴已是第三次參與‘非遺購物節’,我們深刻感受到一系列變化。”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觀察到,近年來,以“非遺購物節”為平臺,消費有力地推動了非遺保護傳承,尤其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領域初見成效。截至去年底,淘寶天貓上有14個非遺產業集群年成交過億元;更多非遺火種被點燃,煥發出新活力,因地制宜助力鄉村振興;淘寶手藝人中近四成是“90后”和“95后”,從身上的國潮到舌尖的美味,非遺產品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
結合“6·18”大促活動,阿里巴巴支持“非遺購物節”的相關活動在5月底就開啟了預熱,并在6月陸續開展。本屆“非遺購物節”期間,趙普等淘寶主播在直播間為大家講述傳統文化、推薦非遺好物。同時,“淘寶匠心會場”繼續給各省區市推薦的非遺傳承人、手藝人、非遺機構提供展示平臺。
秉承助力非遺傳承的社會責任,阿里巴巴不僅在“非遺購物節”期間推動非遺消費,也常態化開展了“天貓拾遺計劃”“淘寶匠人計劃”,為傳承人搭建長期運營的陣地,如在縣域推動“非遺火種計劃”,以對口幫扶的縣域作為試點,助力非遺知識傳播普及化、傳承人支持常態化、非遺人才培養系統化等。今年,阿里巴巴首次組織了重點幫扶縣域非遺產品公益直播,助力鄉村振興和非遺傳承相融合。
今年,“京東非遺購物節”則繼續圍繞吃、穿、住、用、玩等維度,聚焦非遺品牌,集中站內外資源進行傳播與推廣。整個會場整合近百家品牌,通過“舌尖上的非遺”“針尖上的非遺”“時間中的非遺”“指尖上的非遺”等打造各個生活場景圈層,實現會場場景化,更近距離地將非遺產品推介給廣大消費者。活動還開展了兩場非遺行業直播,除站內京東直播頻道外,首次聯合京東JD.COM視頻號打造“京東非遺購物節”行業直播日,實現公私域、微信域資源百萬級曝光,將更多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非遺產品通過直播形式讓大家熟知。
抖音電商已在平臺開啟“非遺購物節”,在“6·18”活動期間特別推出“守藝非遺”社會價值專區,借助“看見手藝計劃”的扶持,在線上搭建“衣”“食”“住”“行”四大主題會場,同時開啟抖音互動話題,助力非遺傳承人及傳統手工匠人,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為更多人“種草”非遺技藝,推介傳統手工藝品、老字號產品和國潮好物,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用戶打開抖音App搜索話題“匠心進萬家”,通過話題頁面可以進入“守藝非遺”社會價值專區。諸多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匠人、文化名人將擔任“非遺好物推薦官”,走進直播間為更多人介紹傳統手藝,為非遺好物帶貨。中國手藝網也以非遺工坊為重點,推出非遺店鋪“云探店”活動,通過讓傳承人介紹非遺產品及其蘊含的非遺技藝和傳統文化,展現非遺助力就業增收的動人故事。
▲“湖南非遺購物節”上,群眾現場選購喜愛的非遺產品。
“高招頻出”篇——帶動深度“觸網”開拓銷售渠道見實效
以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為目標,各地和電商平臺等參與單位加強合作,通過設置非遺購物專門頻道、統一宣傳推廣、加大流量配置、提供折扣優惠等方式,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特別是脫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非遺工坊及相關企業銷售非遺產品,促進就業增收,推動非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銷售額達20余萬元,這個數字讓我們吃了一驚。”今年第一次參加“湖南非遺購物節”的炎陵縣神農生態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月成連稱“出乎意料”。為讓更多人了解株洲市非遺項目炎陵紅茶,何月成和團隊在當地“非遺購物節”開始前20天就忙碌起來,甄選產品、踩點演練、直播調試,準備工作一絲不茍。通過非遺產品進景區、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以及線上直播帶貨等途徑,炎陵紅茶在“非遺購物節”舉辦當天就銷售400余公斤。何月成大受鼓舞,表示將以“非遺購物節”為契機,用好新平臺、學好新技術,主動適應文化消費新趨勢,開拓非遺產品推廣銷售渠道。
贊皇縣原村土布紡織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仇莎連續參加“河北非遺購物節”。今年,原村土布紡織工坊開設了直播賬號,現場展示非遺衍生產品制作,以線上活動為線下活動現場引流。同時,還推出了文創產品秒殺活動,購物節期間,原村品牌全線產品八折優惠,讓每一個進店的消費者都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促銷是一種營銷方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非遺購物節’等活動讓大家深入了解非遺產品,讓非遺有更大的影響力。”仇莎說。
山東“聊城鐵公雞”魏氏熏雞制作技藝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由魏永泰獨創,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近年來,通過參加“非遺購物節”等活動,這一老字號品牌開始嘗試“觸網”。該公司積極參與非遺互動話題、開展直播帶貨,拉動產品銷量猛增,此外還拍攝了宣傳推廣微視頻等,陸續在線上平臺推出,用新穎的形式吸引年輕人眼球,進一步傳播品牌形象。2020年,聊城市東昌府區區長曾在直播中為該品牌帶貨,直播期間銷售額突破30萬元。今年購物節期間,魏氏熏雞也將走進直播間,為觀眾送出好禮。
“非遺購物節”不僅為非遺產品打開了銷路,還為非遺傳承人和經營者擴大了出路、拓展了思路。“90后”廣西姑娘韋玉姣是非遺項目“侗族刺繡”的市級傳承人,她不僅心靈手巧,而且頗有生意頭腦。2020年,受疫情影響,她和丈夫經營的實體門面暫時關停,閑不住的她萌生了開抖音號的念頭。最初,韋玉姣只是記錄自己的生活,上傳了幾條參加非遺展覽的視頻,沒想到瀏覽量不錯。此后,韋玉姣又陸續上傳不同風格的視頻,她發現,觀眾最喜歡看她刺繡的過程——從一個圖案開始,一點點裹上彩線,最后變成精致美麗的繡樣,這樣的視頻經常被“催更”。受到鼓舞的韋玉姣開始專注于侗族刺繡視頻的錄制,她除了上傳傳統侗繡紋樣的刺繡教程,也上傳侗繡耳環、掛鏈、發簪等流行飾品的制作視頻,這些制作工藝看起來沒那么復雜,非常受大家歡迎。相關視頻不僅展示和推廣了侗族刺繡技藝,還以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勾起觀眾“我也可以試試”的沖動。如今,韋玉姣的抖音號“侗妹·小麗”粉絲量已經超過1.7萬,她的顧客幾乎都來自粉絲群。“我專職為粉絲們制作繡品,收入比當地上班族還高。”她說。
▲趙普等主播在直播間為大家講述傳統文化,推薦非遺好物。
▲吉林省非遺項目繩編傳承人徐曉雪的繩編粽子
“這招對味”篇——將文化融入心中擴大非遺“朋友圈”
每一件非遺產品都有動人的故事,蘊藏著獨特的文化密碼,濃縮著前人的生活智慧,包含著手藝人的精湛技藝。消費者在選購非遺產品時,也開啟了非遺之旅。
吉林長春市民韓玉紅是一位資深非遺愛好者,每年的“非遺購物節”她都會在線上選購心儀的非遺產品。今年購物節期間恰逢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韓玉紅為自己挑選了吉林省非遺項目繩編傳承人徐曉雪的繩編粽子,小巧玲瓏的粽子令她愛不釋手。韓玉紅說:“‘非遺購物節’將非遺產品集中展示,減少了我們盲目挑選的時間,欣賞非遺產品的時間就多了。選購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瀏覽非遺的一些信息,無形中深入了解了非遺。‘非遺購物節’雖然售賣的是產品,傳播的卻是文化。特別是今年的非遺產品創新力度大,值得一看!”正是有像韓玉紅這樣的非遺愛好者熱情加入,非遺的“朋友圈”得以不斷擴大。
“剛剛在直播間購買了心心念念的東坡泡菜。官方直播間,值得信賴!”第一次參加四川非遺節的成都市民余宏透露,他這幾天在網上逛了不下30個優質店鋪,了解了幾百種四川非遺好物,購買了10余種產品,其中傳統手工藝品居多。余宏說,在老百姓眼里,一份美食、一件文創往往意味著對一種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認同。政府根據消費者需求、結合大數據分析,策劃推出如此多好吃、好看、好玩、好用的特色項目和非遺產品,不僅拓展了非遺消費的新場景、新玩法、新需求,也讓老百姓通過這樣的購買行為,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在購買非遺產品、體驗非遺技藝、參與民俗活動時感悟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以及非遺產品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年輕群體是“非遺購物節”的重要參與和消費群體,各電商平臺集中推出的非遺好物既滿足了年輕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也讓更多年輕人在購買、使用非遺產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和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購物節真贊!”“買買買!”“學到了。”“這個可以有。”“我來撿漏了!”“原來非遺那么牛!”“非遺購物節”中,直播帶貨的彈幕上,盡是網友們的贊嘆聲。“90后”大學生柳夢欣和她的朋友們都是非遺產品“鐵粉”,柳夢欣說:“這些非遺產品將世代傳承的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件件都講究,個個有質量,價格還親民。買到手就覺得是賺到了,有購得好物的滿足感,更多的是將文化放在手心、融到心里的充實感。”
(統稿:王彬參與采寫:李秋云、范海剛、譚志紅、付遠書、王煒、孫叢叢、郭凱倩、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