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君娜
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社會教育活動日前在線上舉辦。
本次活動以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的天后宮和慎余里保護性修復項目為案例,邀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以及文商旅等行業代表和文物保護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解讀和探討城市有機更新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經緯交織,宣傳展示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凝聚全社會文物保護共識。
原貌修復重現百年歲月榮光
位于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的蘇河灣,在上海近現代城市發展中占據著核心位置。作為上海城市變遷的親歷者,它承載著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印記,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留存。已有上百年歷史的媽祖廟建筑遺跡天后宮以及海派石庫門建筑群慎余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
2016年,天后宮異地保護和慎余里保護性修繕項目啟動,經過6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設計和施工,兩處建筑被拂去時間的塵埃。
“建于1884年的天后宮是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同時也是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形制最全、規格最高的媽祖廟。”作為天后宮保護項目設計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在追憶天后宮的歷史變革和煥新之路時頗為感慨,“無論是在營造技藝還是歷史文化上,天后宮都有著獨特、重要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價值。”
2006年,因城市改造需要,天后宮僅存的大門、戲臺、西看樓實施了落架保護,南部門墻由區文物保護部門編號保存。這次天后宮的異地保護是利用當年落架后保留的各種構件,恢復戲臺、門樓、看樓的原狀。曹永康帶領團隊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原則,在詳細考證的基礎上編制了很多方案,深入研究重點保護部位保護方法,形成整個修復方案。
天后宮保護項目施工負責人、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副總監黃科也表示,天后宮文物原件的修復難度巨大。“比如門樓的磚細墻面有十幾種構件,數量超過千件,大多殘缺不全,修復工作猶如完成一幅高難度的拼圖。我們根據圖紙先將各種磚細歸類整理形成表格,再由經驗豐富的老工匠赴倉庫進行現場復核、辨認、試拼,對每一成果進行核實、測量、拍照、記錄,整個過程都相當考驗耐心和細心。”
過去6年間,華潤置地、曹永康團隊與建為歷保修繕團隊共同對1000多件木構件和1600多件磚石構件進行了逐一修復,并一一復原到了新建成的天后宮建筑上。
天后宮戲臺螺旋形藻井是建筑中最出彩的部位之一,由700多個構件組成。建為歷保的古建筑木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香山匠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結合三維模擬等技術手段,摸清了藻井各個部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準確還原了藻井的模樣。
據悉,原貌修復的天后宮將于年內向公眾開放,為此曹永康難掩興奮之情,“將來游客看到的門樓磚雕、云形磚斗拱、波形木斗拱、水紋短機、木刻夾堂版、浪花藻井木等,都是清代建造時期的原物,通過工匠的精心修復,我們現在可以完整、清晰地看到當年精美的浪花紋飾和圖案,它們也都是媽祖文化的圖騰。”
海派石庫門建筑群“修舊如舊”
建于1932年的慎余里,是上海蘇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庫門建筑群之一。
全程參與慎余里設計和保護性修復工程的上海都市再生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凌穎松認為,慎余里是蘇州河北岸精致里弄的代表,是構筑上海海納百川文化的重要組成。“如何將慎余里項目打造成一個城市更新的實踐范本,并成為城市文化地標,題中應有之義是要讓慎余里成為上海石庫門歷史文化和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創新點。因此,團隊為整個建筑群嚴選了當年的建筑材料和傳統施工工藝,嚴格重現了慎余里室內外原狀風貌。”
修復過程中,團隊也融入了創新技術,比如,用安裝消防水幕的方式,解決了老式里弄布局與消防安全規范沖突的難題,項目還為此研發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而為年輕人群打造的“文化修繕實驗室”則在文化傳播端,打開了歷史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想像空間。
負責此次慎余里項目施工的上海靜安建筑裝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保護建筑事業部副經理周祺,則透露了慎余里“修舊如舊”背后的細節。“慎余里的房屋裝飾考究,在過街樓、檐部等立面大量運用直線和塊面,帶有明顯的有機線條裝飾紋樣。通過查閱史料,對比當時的建筑材料、工藝,我們總結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筑構件,確定了里弄寬度、立面門窗式樣等多處歷史細節。”由于一些傳統的施工工藝已經極少使用,團隊只能找來“老法師”手把手地傳授指導。
“‘保護性修繕’不只是針對建筑,讓大家有機會看到技藝的解讀,了解到歷史的切片,找回正在消失的城市空間,才是其正確的打開方式。”凌穎松說。
更新應當留住一些“鄉愁”
隨著社會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實踐的深入,一些新理念、新課題正不斷地涌現,如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其中成了討論焦點。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杜曉帆提出,在老舊城鎮更新的過程中,應當為居民留住一些“鄉愁”。“可以建造一些現代化的建筑,但是一定要符合城市和村落本來的體量、形制,要符合周圍的自然環境,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在他看來,如何在保障民生、發展經濟、加速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不使文化遺產和老城區、老街區的文化內涵丟失,是城市更新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靜安區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張眾強調:“充分利用好天后宮和慎余里建成后的空間載體,持續舉辦更多傳播中華文化、承載中國精神的活動,特別是展示天后宮和慎余里歷史文化的活動,結合周邊的綠地、商業,以及即將開展的蘇州河水上旅游,形成融合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體的文商旅聯動的新服務形式。”
作為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天后宮、慎余里保護性修復工程的代建單位,華潤置地華東大區設計管理部副總經理姚益則認為“歷史建筑保護是一種重拾文化自信的態度”,既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承載文化記憶,同時還要適應未來的需求,為大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混合業態。未來的蘇河灣萬象天地將融合公共文化空間、文化活動、生態環境、商業場景,為區域帶來一個城市級的文化旅游商業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