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擦亮文化瑰寶,讓民族民間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目前,龍陵縣共有非遺項目66個,傳承人81人。
龍陵縣居住著漢、傈僳、彝、傣、阿昌等25個民族,歷史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生產生活文化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成龍陵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昌族舞蹈"蹬窩羅"、傈僳族民間體育"嘟噠噠"、彝族香堂人傳統舞蹈"窩者"(打歌)、勐糯鎮傣族"馬腿琴"制作工藝、象達鎮漢族民間"人面竹"紙傘工藝、龍山鎮芒麥村蠻旦寨阿昌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平達鄉黃連河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黃龍玉雕技藝、臘勐鎮"松山荷包蛋"制作技藝、龍山鎮土雞樅醬制作技藝、龍江鄉群藝刺繡等精彩紛呈,形成了獨特的"龍陵文化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傳承價值,是過去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活態地認識歷史、了解歷史。"龍陵縣文化館負責人楊春曉介紹,龍陵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堅守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原則,多措并舉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近年來,龍陵縣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對全縣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全面普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地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同時,大力開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對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地區,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日常生活。
截至目前,龍陵縣66個非遺項目、81名傳承人中,省級非遺項目8個、省級傳承人6人;市級非遺項目32個、市級傳承人41人;縣級非遺項目26個,縣級傳承人34人。
"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龍陵先民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地方特色和靈魂的體現、社會前行與發展的魂脈印記,也是龍陵人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更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動力。"楊春曉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龍陵縣將繼續根植沃土,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把龍陵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傳承與保護中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進一步彰顯龍陵文化的魅力。
云南網記者楊艷鵬通訊員徐靜濮永翠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