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

    各地展演

    廣東廣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2022-06-0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謝佳曄

    在廣東廣州塔展出兩個月后,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激活傳統——廣州非遺活化成果展”日前落幕。展覽以20多個參展單位的160余件非遺作品展現了廣州非遺活化的成果。近年來,廣州市積極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不斷提升其與當代生活的緊密度,讓其擺在家中、穿在身上、裝點在生活里,成為融入現代生活中的潮流元素。

    新思路新理念讓非遺重煥光彩

    為了找回地道的老廣味道,喚醒人們記憶里的“鄉愁”,廣州博物館依托館藏老菜單、老食譜,攜手中國大酒店推出“消失的”系列。2020年,通過查閱歷史文獻和廚師團隊的反復試驗,“消失的名菜”項目讓一道道失傳的名菜重回餐桌;2021年,“消失的月餅”項目還原了臘腸、燒雞肉、西施醉、中豆蓉、鳳凰肉等廣式月餅。“消失的名菜”引領了粵菜文創風尚,成為文旅融合及粵菜創新的名片,廣州博物館因此被評為“廣東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建筑裝飾中有眾多以“福”等為意象的元素,被譽為“最多福”的博物館。近年來,該館與第一福等文創機構合作,開發了一系列融入該館建筑裝飾和館藏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并在館內“文創天地”展示和銷售。近3年來,其文創產品銷量達30多萬件,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

    近年來,廣州非遺界廣泛與設計、動漫、電影等領域開展跨界合作,對非遺進行創作轉化,推動非遺“破圈”。香云紗被譽為紡織面料中的“軟黃金”,然而,受顏色單一、色澤暗沉、價格昂貴等因素影響,香云紗在服飾中的應用有限。華南農業大學香云紗文化研究中心金憓團隊以“非遺+時尚”“非遺+科技”等理念激活傳統。2016年以來,該團隊先后設計開發出“陽光”“大地”“河流”“破繭”“遇見”等系列香云紗作品,并在全國多個城市巡展,讓更多人了解香云紗。

    為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激發老城新活力,2020年8月,廣州市在荔灣區設立了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匯聚廣州12家優秀非遺企業,打造集非遺大師工作室、體驗互動、展示、培訓和銷售于一體的主題街區。如今,該街區成為市民游客感受廣州百年老街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重要窗口。據統計,從非遺街區開業至今,永慶坊核心區日均客流19029人次。

    新媒體新技術讓非遺觸網入端

    “激活傳統——廣州非遺活化成果展”融入數字多媒體、AR虛擬互動等手段,讓觀眾情境式體驗非遺的時尚魅力。觀眾還可掃碼參與互動體驗,獲取“廣彩納須彌”AR明信片、領取精美廣繡手機壁紙、玩非遺游戲。

    近年來,廣州市在不斷開展數字化記錄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和科技發展趨勢,豐富非遺數字化展示和傳播的形式。2021年,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建設“抖音廣州非遺館”,通過話題、聚合頁、流量池、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新媒體傳播手段,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新媒體傳播能力,拓展線上銷售渠道。目前,共有79位非遺傳承人入駐,話題頁的曝光量超過500萬,話題內聚合了300多條非遺短視頻,互動量達2.6萬。去年12月以來,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先后組織4家非遺傳承單位在抖音進行直播,觀看人數均過萬,最高單場銷售額達2.17萬元。

    科技讓非遺更具活力,非遺讓科技更有內涵。廣州推動網絡、游戲、科技、通訊類企業與非遺行業跨界合作,在網游、短視頻等領域注入非遺元素,讓科技與非遺相互賦能,并在年輕群體中成為風潮。

    游戲企業三七互娛以“精品研發+文化傳承”為理念,在《斗羅大陸:魂師對決》中融入洪拳元素。該公司邀請洪拳傳承人表演拳法,并通過動態捕捉技術,借助游戲人物將原汁原味的洪拳融入其中。還上線了一款名為《我是畫卷修復師》的H5,以廣州16個非遺項目為主要內容,通過拼圖闖關PK等方式,讓玩家在趣味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與科技企業合作,進行“科技+醒獅”嘗試。在科技加持下,趙偉斌開發了醒獅體感機器人,實現操縱者與醒獅機器人毫秒級響應,不僅有酷炫的醒獅外觀,還可以敲鑼打鼓、擂臺上對壘,實現真正的“獅王爭霸”。

    年輕化時尚化讓非遺破圈出彩

    廣州非遺傳承人不斷創新,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成為“國潮”。廣州欖雕傳承人利用烏欖開發出馨式香囊、手工皂、U盤等產品,而廣州琺瑯傳承人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制作出胸針、吊墜、手表等文創,讓廣州琺瑯以年輕的面貌融入現代生活。

    廣州不斷探索非遺的創新表達方式。越秀區將國家級非遺項目行花街與曲藝說唱藝術相結合后搬上舞臺,實現“傳統非遺+流行文化”的創新表達;釘金繡裙褂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唐志茹與時尚女裝品牌合作,發布“時尚灣區·非遺新造”主題作品,展現非遺與時尚深度融合的新魅力;廣繡新潮設計師譚靖榆將廣繡與傳統漢服相結合,展示“Z世代”對傳統之美的新表達……

    當非遺與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便激發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力。廣州粵劇院出品的粵劇電影《南越宮詞》用電影語言彰顯粵劇之美,斬獲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贏得了年輕觀眾的青睞;以廣東醒獅為主題創作的大型舞劇《醒·獅》將傳統舞蹈、南派武術、廣東音樂等非遺項目與舞臺藝術融為一體,榮獲了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

    在廣州,博物館、高校、研究院所紛紛利用數字技術推進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之美煥發光彩。去年,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多方力量,開展了“激活的時尚:廣繡傳統圖案研究與轉化”課題,整理繪制出236個廣繡數字化圖案,復繡了其中20個經典圖案,形成8種共52款轉化設計落地產品,為非遺活化提供了更多理論支撐。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