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廣泛宣傳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動做好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傳播和管理工作,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中山)暨石岐龍舟文化周系列活動之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圖片展,將于6月11日至25日在中山市博物館新館舉辦。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地,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海外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經過不斷融合和發展,創造了具有鮮明歷史特性和地域色彩的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進一步加大對廣東省非遺的保護力度,廣東省人民政府日前公布了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次公布項目共115項。其中,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4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72項。截至目前,廣東省共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
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括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僑鄉文化、疍民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體現了嶺南文化生態的多元特色。從“粵海飲茶未能忘”的廣府飲茶習俗、蘊藏“土風淳厚”鄉愁記憶的高要酒堂例規,到惠州地區膾炙人口的蘇東坡傳說、潮州唯一聚居少數民族的畬族民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里不少“新成員”都承載深厚的嶺南人文記憶。
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公布,反映出廣東省非遺保護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服務當代的特點。粵曲、洪拳、廣州醒獅等反映“人文灣區”文脈相親的非遺項目紛紛入選;客家菜烹飪技藝、潮州菜烹飪技藝、白切雞烹飪技藝等一批服務民生、惠及百姓的粵菜非遺項目榜上有名;新會古井燒鵝制作技藝、德慶竹篙粉制作技藝、汶水塘捕魚節等新晉省級非遺項目賦能鄉村振興;肌骨同治療法、中醫清宮正骨、羅浮山風濕膏藥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上榜,為廣東建設中醫藥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本次展覽是首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115項新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歷史起源、文化內涵進行集中展示。通過展覽,既讓觀眾領略廣東省非遺的豐富多樣與異彩紛呈,又讓觀眾走進非遺的世界,了解其地方特色與文化特征,進一步提高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意識,積極參與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推動嶺南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項目:廣府飲茶習俗
項目:蘇東坡傳說。說明:東坡祠-蘇東坡雕像
項目:畬族民歌。說明:鳳凰山畬族村民邊摘茶邊唱畬歌的場景
項目:粵曲。說明:舞臺表演
項目:汶水塘捕魚節
項目:中醫藥傳統制劑方法(羅浮山風濕膏藥制作技藝)
項目:古琴藝術(嶺南派)。說明:文化周末古琴專場晚會
項目: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藝。說明:陶塑瓦脊創作
項目:玉雕(潮州玉雕)。說明:作品名稱白玉雙層提鏈吊瓶
項目:陶器燒制技藝(潮州碳爐制作技藝)。說明:碳爐系列
項目:水淹天。說明:老人給兒童們講述水淹天傳說
項目:木偶戲(大朗杖頭木偶戲)。說明:非遺進校園體驗活動
項目:燈彩(西隴燈籠)。說明:燈籠制作之“安腳手”
項目:端午節(車陂龍舟景)。說明:周邊老表村前來車陂“趁景”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