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依山而居的濟南領秀城小區,到詩意盎然的北京優山美地·東韻小區;從莊重大氣的臨沂市委黨校,到光影錯落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從別出心裁的魯能中心,到簡約現代的銀豐財富廣場……這些都是建筑設計大師申作偉的巧思與表達。
申作偉曾是中國最年輕的省級規劃設計院院長,卻在事業上升期毅然放下“鐵飯碗”,下海當起了“個體戶”。憑借對建筑設計的一腔熱情,24年來,他創立的設計公司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員工近千人,成長為省內最大的民營設計公司,他也成為山東省首位榮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的建筑設計師。
如今,申作偉已經成為山東建筑設計界的一面旗幟,帶領著新一代設計師走出山東,走向全國。
以在校生身份獲得全國性大獎
出生在臨沂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書法、文筆都不錯,申作偉從小就受熏陶,對畫畫情有獨鐘。小學的一堂美術課上,申作偉的畫作得到了老師表揚。從此,他對畫畫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班級以及學校里的黑板報都被他“承包”。這也為他日后選擇專業埋下了伏筆。
“高考時,看到建筑類專業可以學畫畫,能夠將藝術與技術很好地結合,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專業。”申作偉說。1981年,他考入山東建筑工程學院(現山東建筑大學),攻讀城市規劃專業。對建筑設計濃厚的興趣,讓他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不斷汲取新的營養。他探索研究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把濟南大街小巷的古建筑畫了個遍。這些積累在他腦中慢慢沉淀,醞釀成不斷涌動的靈感,等待一個噴薄而出的機會。
這個機會在他讀大三時如約而至。那是一個夏天,申作偉從報紙上看到了一則全國建筑設計大賽的征稿通知。仿佛看到了一個通往未來的出口,他立刻行動起來。
由于距離截稿時間已經很近,他把自己關在教室里,日夜不停。濟南的夏天,像火爐一般,教室里悶熱異常,他借了風扇,可是風扇一吹設計圖紙會抖動,只能任憑汗水流下來。正值暑假,學校里的人本來就不多,到了晚上整個教學樓只有一個屋亮著燈。他不停地構思、畫圖、修改……18天后,終于拿出了一件滿意的作品,代價是整整瘦了20斤。
交稿后是惴惴不安的等待。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好消息傳來,這件設計作品在這場全國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申作偉成為當時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在校生中獲得全國性大獎的第一人。
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又仿佛都在情理之中。自此,申作偉堅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在校期間他先后5次參加國家級設計比賽,捧回獎項7個,成了設計賽場上攻無不克的“常勝將軍”。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從事建筑設計行業的信心和決心。
“勤奮。”說起這位大學同學,山東建筑大學設計集團原總建筑師、總規劃師趙學義首先想到這個詞。趙學義說,“申作偉上學時是學生干部,但學習也沒落下,各方面能力都很強。”
“其實,我小時候屬于那種腦子聰明,但不下功夫的學生。”申作偉說,改變是從高考失利開始。申作偉介紹,“第一次高考成績并不好,看著身邊的好朋友都考上大學,離我而去,巨大的壓力,一下子把我激醒了。”從那時起,申作偉開始變得勤奮好學。他每天都比別人多學習兩個小時。這種習慣讓他終身受益。
除此以外,身邊的良師益友也對他影響頗深,陶世虎就是其中之一。申作偉記得剛入學時,在一棟簡陋的筒子樓里上素描課。冬天教室里只有一個煤球爐子,凍得實在伸不出手,就在爐子上焐焐,接著畫。有一次,煤球太濕,煙很大,教室里太嗆,同學們都跑了出去,就陶世虎一個人在教室里,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中。
勤奮付出、忘我投入,加上天賦與熱愛,讓申作偉在建筑設計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
干好兩個設計院
由于表現優異,申作偉在畢業時收到了不少單位的“橄欖枝”,當時學校也希望他能留校。留在學校、去機關還是去設計院,面對選擇,申作偉目標清晰堅定。他最終回到臨沂老家,在臨沂建筑設計院成為了一名設計師。在那里,意氣風發的申作偉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有句名言:“一個建筑師在40歲之前是不會成名的,都是在實習。”不過,申作偉是幸運的,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他早早在建筑設計界樹立起自己的招牌。
1988年,25歲的申作偉設計了臨沂第一個四星級酒店陶然居大酒店,他以中國傳統園林式建筑的設計手法,創作出樸實厚重、風格獨特的新中式建筑群,項目建成后獲得“全國優秀中小型建筑設計佳作獎”。
在臨沂建筑設計院,申作偉如魚得水。對設計的熱愛,讓他不知疲倦,每天都加班到半夜。“當時加班沒有獎金。”申作偉笑稱,當時想法特別簡單,就是為了讓自己多學多做多長本領。
有一天下午,申作偉接到任務,甲方第二天就要看設計圖。而他第二天要出差,這意味著當晚就要把圖紙畫出來,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二話沒說,就投入到工作中,一夜未合眼,直到早上5點,他將設計好的圖紙放在辦公桌上,背起書包一路小跑趕往車站。他不僅完成了任務,還畫了三種不同的方案。
“那時候有干勁,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說吃苦也不當事。”申作偉的勤奮與能力,讓他很快脫穎而出。他先后設計的魯南大廈、國貿大廈等建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憑借實力和成績,他很快升任設計室副主任,1990年成為設計室主任。1993年臨沂成立規劃設計院,他被提拔為院長,那年他才30歲。在臨沂規劃設計院的三年時間里,他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敢于深入市場競爭,將臨沂規劃設計院迅速發展成為了當時全省最好的設計院之一。
彼時,位于省城濟南的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正在物色院長,他們的目光落到了申作偉身上。1997年,年僅34歲的申作偉調任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院長,成為全國省級規劃設計院中最年輕的院長。
在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他頂著巨大壓力,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當時,我在臨沂時辦公室已經實現計算機聯網,但是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還沒有用上計算機。”申作偉說,首先從硬件上升級辦公設施,同時用考勤制度提升工作效率。通過全方位的改革,設計院的效率被激活,一年多時間產值翻了近一番。
就在仕途一帆風順時,申作偉卻猶豫了。“不出意外的話,我應該會繼續在體制內提拔。”但是,這一年多時間,他被大量行政事務困擾,幾乎沒有時間投入創作,這讓他開始思考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那時候,建筑設計行業基本都是國有設計院把持,而當時國家開始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感受到風口吹來的新風,申作偉心中夢想的種子開始萌發。“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設計公司。”申作偉說。在這個夢想的催動下,1998年10月,他將一紙辭職書遞到了領導的辦公桌上。在那個年代,放棄仕途變成一名自擔風險、自謀出路的“個體戶”,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申作偉卻毅然決然。
創公司:從3人到近千人
1998年10月,申作偉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設計公司,這是山東第一家民營建筑設計公司。當時公司只有3個人,在濟南市經五路租用了一間辦公室,有140多平方米。
夢想開花,公司名稱用的正是申作偉的名字:“大偉設計”。不過,剛開始做企業,申作偉對政策并不熟悉,3年以后因未重新申請,導致公司名字被注銷,且一年之內不能再注冊,于是公司陰差陽錯改名為山東大衛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衛國際”)。
在國有大院叢生、民營設計公司剛萌芽的階段,市場開拓并不容易。一個建筑項目往往上億元的資金投入,“民營設計公司實力能行嗎?”“如果設計有誤,損失誰承擔?”這樣的質疑被客戶不斷拋出。
面對質疑,唯有用作品說話。申作偉帶領設計團隊用真誠的溝通和過硬的設計能力作為“敲門磚”,逐步打破了當時社會對民營設計企業的懷疑,打開了市場,打響了名聲,創業之路也越走越寬。
2002年,大衛國際在英雄山路蓋起屬于自己的辦公樓,面積擴大到3000平方米,員工擴充到50人左右,當年公司營收達到了157萬元。隨著作品不斷在市場推出,大衛國際在山東省建筑設計市場嶄露頭角。建筑設計行業是個相對封閉的圈子,誰設計的作品好,很快就會傳開。申作偉和大衛國際的名聲越來越響。
2014年,大衛國際設計建設了龍奧金座。這棟經十路上的標志性建筑也成為了大衛國際的新辦公樓,當時公司員工已經發展到150人左右,當年公司營收跨過了億元大關。2017年,公司股份制改革后,步入發展快車道,從那時起公司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0%,2021年營收達到3.32億元,員工已經接近1000人。
2022年4月13日,記者到大衛國際采訪,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人員正在線上進行人員面試。“公司發展勢頭很好,雖然已經近千人,但還是缺人。”申作偉說,受疫情影響,招聘都在線上進行。
二十多年時間,三個辦公地點,見證了大衛國際成長之路。大衛國際成為山東民營建筑設計公司中第一個獲得甲級建筑設計資質的公司,摘取國家設計金獎1項、全國優秀設計獎150余項,山東省優秀設計獎200余項,從全國10萬多家建筑設計企業中脫穎而出,當選“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百強名院”,成為山東省最具實力的股份制民營設計企業之一。
申作偉認為,對建筑師來說,當下城鎮化和城市跨越式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足夠多的機會,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成長。他個人也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擔任建設部全國優秀勘察設計評選委員會專家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建大院、出大師、創大作”
走進位于龍奧金座的大衛國際,墻壁上展示著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所有國家級獲獎設計作品,這對民營設計公司來說,是一個奢侈的裝備。這也是申作偉作為山東省唯一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的資本。
采訪中,公司里有不少年輕設計師拿著方案等待申作偉指導。在員工眼中,這位老總是一位十足的工作狂。這么多年來,他經常是公司下班最晚的那個人,出差回來他第一時間要去的一定是辦公室。從大學畢業至今,他幾乎沒有休過周末。在員工眼中,他也是最好的導師。在公司,申作偉辦公室的大門隨時敞開,設計師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他探討。
如今,大衛國際一年有三四百個設計項目,90%以上申作偉都會親自參與。在他的帶領下,公司一大批年輕人不斷成長起來,成為建筑設計界的中堅力量。
公司成立后,申作偉一直著力培養建筑設計行業的高端人才,建立了年輕的后備人才培養庫。現在,大衛國際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兩名,山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名,全國優秀青年建筑師1名,國家一級注冊設計師89人,工程技術研究員、高級工程師90人,專業技術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近90%。
申作偉還兼任山東建筑大學特聘教授,濟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據悉,大衛國際向山東建筑大學捐了100萬元設立獎學金,用于資助優秀大學生,還在濟南大學設置“大衛班”,學生在校最后一年,可到大衛國際學習。在趙學義看來,這對整個山東建筑設計行業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山東省經濟總量在全國前列,建設量非常大,在這樣量大面廣的設計創作背景下,山東在全國建筑設計創作中的發聲卻比較有限,可以說山東在建筑設計創作領域的地位與經濟大省的地位不是非常匹配。”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院長仝暉介紹,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需要一些優秀的、有引領作用的設計師,代表山東在全國發聲。
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山東省住建廳就提出了“建大院、出大師、創大作”的目標,這些年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作為山東省唯一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申作偉在這方面的貢獻尤為難能可貴。“他,已經成為山東建筑設計界的一面旗幟。”仝暉認為。
“隨著山東建筑設計界在全國的發聲越來越多,山東未來有望涌現出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多的大師。”趙學義說。
將“新中式建筑”理念變成現實
在建筑設計行業,住宅設計往往不容易創新,更難出彩。然而申作偉卻致力于“要建適合中國人居住的房子,讓老百姓花的每一分錢都能物有所值”。中國傳統文化是他撬動建筑設計創新的一個支點。
從業多年來,說起最滿意的作品,申作偉首先想到的是位于北京的“優山美地·東韻”住宅項目。該項目是一個中式別墅項目,一個個別有洞天的四合院,摒棄了西式別墅長驅直入、大開大敞的風格,整個小院曲徑通幽、簡潔明媚、氣韻生動。雙坡屋頂、木格窗飾、粉墻黛瓦,讓整個小院顛覆了傳統中式宅院的壓抑感,讓東方韻味恰到好處地散發出來。這正是中國特色建筑的一個典型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的美,是我從小就很喜歡的。”申作偉說。說起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他會想起家鄉臨沂的小四合院,想起每天走過大街小巷的石板路,想起穿梭在磚石構筑的北方民居小巷。學習和工作當中,申作偉始終沒有間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2003年,申作偉拿下北京優山美地項目的設計權時,心里就升騰起一種沖動,要把自己多年對“新中式建筑”的理念變成現實。這一想法在當時受到了很多褒獎,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申作偉說,有些人認為中式別墅不適合時代發展,甚至有人認為中式別墅就是改良版的農村小院,但是他心中有自己的堅持。“中式住宅的設計實踐中,企圖簡單地以傳統來對抗現代化的進程,那肯定是一條死胡同。”申作偉認為,現代中國建筑應是建立于中國本土、根植于中國文化,適應現代中國人生活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建筑。他把傳統四合院進行改良,與時代結合,運用現代技術、現代材料,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做出適合現代人的中式別墅。
“優山美地·東韻”住宅項目推出之后一炮打響,收獲了“中國人文珍品大院”“新本土居住建筑珍品大院”、建設部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等諸多美譽,也成為山東唯一一個獲得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的項目。
仝暉介紹,改革開放之初,國門大開,更多國際新興風格涌入,很多人開始學習、模仿。不過,經歷了一個階段之后,設計界開始回歸,有一批設計師開始關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而申作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從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中,申作偉找到了自己的大師之路。
每一個項目,他都會將本土的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融于建筑。他后來陸續設計的“長沙大漢·漢園”項目以兼容并蓄的漢代風貌,榮獲全國優秀設計一等獎;主創的湖北武漢山水龍城、臨沂曦園、甘肅蘭州黃河天街民族文化城市綜合體等,無不蘊含民族文化的傳統韻味與地域特色,體現了繼承與發展的時代風貌,成為一個個“新中式建筑”的經典案例。
建筑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的音符。申作偉設計的建筑,以優美的造型和獨特的個性,與當地城市性格、本土文化渾然交融,成為城市里特有的風景。
“申作偉在設計創作的同時,還非常注重總結,這種堅持是非常難得的。”仝暉說。這些年,在設計創作之余,申作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新中式建筑創作理論,相繼出版了《新中式建筑探索與實踐》《新中式建筑設計創作之道》《申度筑境》等專著,在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建筑學報》發表論文10余篇,成為國內新中式建筑設計的領軍人物。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的推進,打造適合國人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懷、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現代居住空間的訴求不斷提升,在繼承傳統居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已成為一種創作方向。對此,申作偉創作的新中式建筑作品對探索中國本土特色的建筑創作之路起到了探索和推動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師孟建民在《申度筑境》的序言中這樣評價。
“從全球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但是還遠遠不夠。”申作偉說,如今研究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他希望通過更多優秀的作品,讓全世界領略到中國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