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我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素有“山海畫廊、人間福地”之美譽。在今年福建省兩會上,不少省政協委員帶來了關于如何更好地傳承弘揚“福”文化的提案,建議“把真正優秀的‘福’文化名片推向世界,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認識福文化,彰顯福建氣質,增添福建魅力”。傳承,是最好的保護和推廣,如何讓福建兒童與“福文化”在美育中完美相遇,來一場真正的“福文化美育之旅”,這是“福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課題。福建博物館正是表達和傳遞這些信息的最佳核心舞臺之一,通過空間優化設計,可以讓兒童在這個“課堂”里充分體驗、感知、探索“福文化”,借助審美體驗融入“福文化”,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博物館教育內涵,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福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遠、影響最廣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而福建特色的“福文化”則是我省的文化明珠、文化之根。據不完全統計,我省目前有145家博物館,如果能基于兒童美育訴求和“福文化”的傳承體驗進行空間優化設計,符合兒童的心理創造美、展示美,供兒童發掘、探索,全面生動地詮釋“福文化”,讓兒童有更堅定的文化自信。目前,福建省各博物館的主題活動不斷,但在向兒童詮釋“福文化”豐富內涵方面,大部分博物館有待完善,最直接體現在我省多數博物館未充分考慮兒童的觀展體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展陳形式單一乏味。基本陳列即常設展廳中的展出形式多年不變;某些臨展空間也由于照度低、展柜混亂,造成觀展軌跡無序;難得的多媒體裝置也缺少互動的設計,這樣的空間難免讓兒童索然無味。二是室內空間忽視物理環境設計。博物館室內充分考慮對展品的保護和呈現,卻忽視了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對物理環境的訴求,悶熱、空氣質量差、照度低,導致兒童不愿多停留。三是陳設設計無視兒童人體工學。博物館內展品、文字解說版面、互動裝置等設計多從成人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兒童的身高與視角,這些展示盲區也是造成兒童觀展體驗感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導覽方式未能滿足兒童需求。目前福建省內多數博物館導覽方式僅附以簡單說明文字或掃碼聽音,有些文字晦澀難懂,導致兒童在觀展過程中興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達到教育目的。
確定了博物館空間優化設計方向和“福文化”美育的基本思路,我們要將博物館教育中的發現、探索和建構學習相結合,進行本土文化美的輸入和輸出,形成博物館導賞、互動、藝術實踐工作坊相結合的教育新形式。本土非遺文化傳承人、福文化藝術家可以成為博物館內最專業的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和互動,發現美、感受美;學生則利用這些知識進行動手動腦的藝術創作,逐步構建起對“福文化”的認識和再創造。
應從兒童本身的特性及發展出發,基于兒童美育的訴求,將博物館空間優化改造與兒童觀展體驗緊密結合。據統計,在一些發達國家,有70%以上博物館“一切陳列、活動均圍繞兒童的特點進行構思和設計”,綜合性博物館也都適時創設兒童專區。而我省目前博物館兒童專區設置率幾乎為零。根據2020年初至2021年底福州市博物館調查數據顯示,進入博物館觀展的人群中,成年人與兒童的占比約為7.5∶1。為了讓博物館能達到較好的美育作用,對館內進行優化設計,讓博物館展陳和活動空間更貼合孩子的心理需求,能有效改變兒童的觀展適應性,從而提高他們的觀展率,更好傳播“福文化”。
需要增強安全性。應強調博物館以物為主體轉向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中除了要考慮展品的安全性,同時應按需在場館各個拐點和通道分組安置定位追蹤探頭,甚至可以考慮增加探頭的人臉識別功能,以對兒童切實起到保護作用。
需要豐富展陳形式。除了傳統的展陳,利用新媒體手段和互動方式的展陳模式也要被充分考慮。要利用好臨展空間,合理規劃展教結合的項目和參觀動線,適合兒童美育的展陳空間要讓兒童在現場能滿足體驗、參與、交流等多角度需求,如形式多樣的“福文化”。所以,具備優秀設計質量的互動體驗空間、游戲空間等表現形式必不可少。
需要重視物理環境設計。為了滿足兒童美育訴求下的“五感體驗”對于物理環境的設計要求,要從溫度、相對濕度、照度、色溫、分貝值等方面進行改善。“福文化”中很大一部分關乎色彩的運用,兒童對于色彩有天然的敏感度,要求博物館設計不能一味以展品為主導,要兼顧營造讓兒童舒適的色彩環境。入口處宣傳海報、展品、說明手冊、展廳通道、展示舞臺及展廳內部環境的色彩設計、細節配飾、燈光選擇等都是美育的一部分,這些物理環境的設計與兒童的感官發生直接互動,讓美育在館內自然進行,即兒童、福文化展示與美,三者親密“相遇”,自然融合。
需要強調人體工學設計。既不能降低成人的觀展品質,又要盡量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需求。如展品若高于0.8米,則需要降低展示平臺的高度至0.4米;展品若低于0.2米,則展示平臺高度以1米為宜,以此來滿足個子矮小的兒童;原有的大型展板解說文字不宜多不宜高,文字最高處于1.6米為宜。
需要補充導覽方式。目前在各博物館較常使用的導覽方式有文字呈現、人工講解、掃碼聽音、線上VR、講解器等。這些成人駕輕就熟的方式卻不太受兒童歡迎。應在傳統講授方式中研發適合兒童的智能導覽交互設計,如將成人語音優化為可選性兒童聲音,進行繪本故事式解說,或設置機器人陪伴導覽等,引起兒童的興趣與共鳴。
除了構建以上優化措施,改善兒童的觀展適應性,豐富兒童的觀展體驗外,福建“福”文化資源豐富,所以在互動交流上也應該結合博物館自身資源優勢,空間優化結合內容設計,讓兒童對“福文化”產生心理和文化的認同感。
文化內容展示方面,將福建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旅游景區介紹注入館內,讓兒童全面了解我省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沉浸式環境設計,將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南音、木偶戲、閩西漢劇等八閩特色文化進行展示,做好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創意場景設計,展示朱子文化、華僑文化、宗教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IP,擦亮優秀傳統文化金名片。這樣整合了藝術空間、沉浸式環境、創意場景、新媒體、VR之后,讓兒童能真正融入福建特色的“福文化”中,豐富兒童對我省傳統文化創造性體驗。
展品陳列方面,讓各類珍貴展品及軟木畫、剪紙等福建非遺工藝品和兒童靠得更“近”。通過藝術家和文化傳承人的引導,教會兒童如何進行交融的“福文化”再創造,讓他們在博物館內跟“福文化”藝術品交“朋友”,博物館兒童展廳也成為他們的另一個課堂,藝術家和文化傳承人就是他們的老師。通過這樣一個特別的“藝術課堂”空間設計,讓兒童和“福文化”相關的歷史故事在互動交流中碰撞,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進行生動的美育體驗。
階段性活動方面,結合落地活動,各類空間優化措施就更能大顯身手。2022年為中國農歷虎年,福建博物院將“福”文化與“虎”文化相融合,推出“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科普虎知識、介紹虎文化、發揚福文化,并圍繞“福文化”主題,推出“福虎納福”系列活動,在館內拓出專區,給兒童提供一個集觀賞、參與為一體的活動區域。通過傳統民俗展演、福字拓印、虎頭帽手工DIY等互動系列,讓兒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和風俗的魅力,熱愛并傳承 “福文化”。
[作者為福建工程學院設計與海工學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課題(項目編號:FJ2019B11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