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天津)《設計賦能·城市發展》論壇活動在天津陳塘科技商務區成功舉辦,論壇以“設計+城市,設計+產業,設計賦能城市”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天津打造國際化“設計之都”的實踐道路。
設計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
“設計之都”是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授予某些“創意城市”的七大主題榮譽稱號(文學之都、音樂之都、電影之都、設計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媒體藝術之都、烹飪美食之都)之一。
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自筑城以來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獨特都市風貌,創意設計元素已深深融入城市發展的血液中。天津區位優勢獨特,工業基礎深厚,文化底蘊深厚,孕育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天津在中國近代創造了手表、電視機、自行車和無軌電車等近百個中國第一,保存完好的歷史風貌建筑有800多座。
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處長劉惠忠介紹:天津歷來高度重視設計產業發展,將設計業作為我市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不斷推動其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目前在設計領域匯集了30余名包括兩院士及國家大師,聚集了一大批工程設計、城市設計、工業設計、創意設計等創新資源,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載體,天津整體設計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一批重大工程均凝聚了天津設計、天津智慧。
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動,天津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經濟結構轉化發展動能、轉變發展方式,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設計改變城市,為加快高端設計資源要素聚集發展,近期,我市出臺了《設計之都核心區規劃》,14.5平方公里的海河柳林區坐落在河西區,該區域將被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之都核心區”。城市的發展就是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各類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斷聚集的過程,這些資源的聚集推動了城市實力的不斷提升,打造“設計之都”將有助于天津市推動文化創意,設計高質量發展,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有助于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樹立天津國際品牌形象。
“‘設計之都’核心區不僅是設計產業的中樞,也是設計產業鏈提升的載體和中樞。疫情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天津有超過1.7萬家設計企業。這些天津設計企業的特點是,新興設計產業優勢非常強,包括影視設計、動漫設計。”天津規劃總院院長陳宇對今年統籌編制的“設計之都”規劃項目海河柳林核心區的建設多層次展開介紹:按照規劃,全市將構建“一三三”設計體系(一個核心區,三個先行區,三個培育區)。柳林地區將沿海河兩岸在南北兩岸分別形成柳林生態中心和國際設計中心,依托海河,形成“一河兩岸、一路兩心”的規劃結構,以數字設計、智慧設計為主導產業,以智慧城市和生態宜居為主要特征的天津“設計之都”核心區,中國“三北地區”的現代服務業高地。
“因為這個規劃已經編制了12年的時間,過程非常曲折,最主要的定位是城市副中心,我們做了‘三增兩減’的調整。三增包括,一是增加了綠色交往空間,結合建設把整個臨河空間全部打開,形成一個綠色交往空間,這是我們整個規劃的‘綠魂’;二是增加多元企業載體,經過決策,打造成能夠適應于剛起步的中小企業入住的片區,很慶幸把一些老廠房留下來了,作為新的工業遺產開發利用,我相信這些載體打造出來之后可能會比寫字樓、CBD效果更好;三是增加產業服務設施,我們對于‘設計之都’的打造列了12項設計產業配套設施,來支撐這個地區的特色發展。兩減包括,減摩天樓,高度直降100米;減開發總量,減了200萬平方米,比較適合于設計產業入住的形態和載體。上述都是我們對于物理空間規劃的布局,目前已經落實配套設施,道路公園等全部建設完畢,更重要的還是設計產業、設計企業、設計人才的真正進入,這也是天津最最需要的。”
設計讓生活更便捷更有趣
設計靈感來源于生活,更是為生活服務的。如何實踐這條道路呢?
中央美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凌峰表示:“設計之都”我們要關心的是設計系統思維,而且設計的作用還要推動創新與創意的產業化發展,這個系統性能是設計的關鍵。所以在設計里面現在就要看到整個設計生態所涉及的領域。從平面到廣告、多媒體以及未來時代,從歷史的過去到現代。工業設計是在工業革命以后產生的新時代系統,包括產品、交通、未來科幻的設計。建筑設計和城市有關,發展到現在對城市的觀念、規劃、空間,包括規劃設計都有深刻的影響。從音樂、舞蹈,各類藝術領域,到設計經濟、設計產業、設計城市等等。我希望中國的設計師未來通過不斷實踐能夠提升頂層邏輯,包括設計理論和設計支持,這個是支撐未來城市核心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
以設計推動城市發展,要打造“設計之都”,我認為有九個方向。我一開始的動作是讓它自然隨機的,但被調成一個很規矩的邏輯,當然也不妨礙這個描述,這九類內容形成了我對在中國做“設計之都”的關鍵。一是政府發動,需要非常高水平的對整個系統的理解。二是平臺有力。三是需求導向,未來能在這個地方大規模的聚集。四是資源匯聚。五是資本生態,包括一些基礎教育和公共資源的匯聚。六是創智交互,思想的交流不是單向的。七是中試前環(產品大規模量產前的小規模實驗),我認為在未來會形成小規模、豐富的、高附加值的中試產業。八是價值規模,未來的產品和服務要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價值,一個是規模,但是價值要放在前面,要形成高價值的產品,規模化的產品。九是市場循環,最終產生市場行為。這是支持整個“設計之都”不斷生長、升級的內容。
關于天津申請“設計之都”,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秦海英表示:天津本身就是一個樞紐城市,有包容開放的文化底蘊,這是天津非常重要的優勢。咱們有非常深厚的底蘊,但是在厚積薄發的“發”上略微單薄一些。尤其就天津的國際知名度而言,還要進一步挖掘城市的底蘊,我們給天津的設計定位有三個重要特征,一是聚,樞紐產生的聚合,不僅僅是中外,而且是歷史和現代包容;二是變,背后隱藏更多的不是單純的品牌的聚,而是包容,消化、吸收、提升的過程,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天津和其他大城市大拆大建的城市理念不一樣,我們一直秉持自己的文化基底和傳承;三是煙火氣,就是在工業設計上更多面向民生,這個設計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少數設計師玩兒一個小圈子的亞文化。天津是一個生活的城市,煙火氣是非常重的。
未來設計應該面向哪一方面呢?“剛才講到創智結合,應該和未來的創業和智慧城市的建設相結合,因為未來是5G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時代,更多帶來的新時代概念是智慧城市的建設,而智慧城市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便利性的同時,設計如何體現為民生的設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賦予你一個稱號,不單要看地方政府的主旨,不單是看重經濟效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加關注的是平等、包容、民生,包括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呵護,包括教育、文化、反貧困、大城市病等等,你要提出你的解決方案。天津能不能在自己的設計上提出有創新性的方案,包括面向婦女、兒童的保護問題,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其實背后隱藏的就是中國城鎮化過程。像天津這樣的城市,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都市型農業發展,咱們的設計能不能有效地將其加入進來,為農業產業鏈的提升,不光是加工制作、養殖種植,還包括選育培育等,提供發展理念上的引導規劃,打造美麗鄉村也好,鄉村旅游也好,這都是未來面向設計需要進一步挖掘的地方。聯合國還很關注一點就是教育,更多的是面向民間的教育,我們提出一個口號‘人人設計,設計人人’。有人說倫敦當時能拿下‘設計之都’,很重要的就是設計理念規劃在全民教育規劃中被提出來,中小學要加強美術教育、設計教育等相關課程,中國現在也開始了,希望在人才培育上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
文化自信筑基城市特色發展
面對發展理念單一、城市建設相似等大城市病,如何有效地找到適合城市自身的發展特色,并通過頂層設計實踐差異化發展,是專家十分關心的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楠提出了一個概念“文化敘事IP設計”:我最關心的是,對于一個“設計之都”“文化之都”,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敘事方式是什么,又是如何進行展現的。有名的城市都是和電影密切關聯在一起的,比如布魯塞爾就是和《丁丁歷險記》聯系在一起的。關于巴黎我非常推薦的電影是《午夜巴黎》,你會有在巴黎街道淋一淋雨、在塞納河散步的沖動。柏林我推薦的是《竊聽風暴》,柏林墻的碎片成為文創產品進行銷售,連這樣一堵曾經阻隔文化的墻都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開發。北京的故事會更多,我選擇了一個電影是中法合拍的《風箏》,兩個孩子在北京的一段奇遇,可能在一個古老的充滿故事的城市會發生很多有趣的奇遇,成為年輕人打卡或者大家傳頌的交流的場地。麗江充滿著古老的文化,特別是納西古樂,甚至是從唐代以來的一種古老的國樂,都可以成為這個城市敘事的主線。第二個話題,IP,我是教符號設計和標志設計的,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我對符號的理解──一切皆為符號。我們如何打造一個屬于自己城市的符號,并系統性地、有規劃性地去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充實它、完善它,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創造“設計之都”,我們創造文創,并不是依賴幾位設計師的靈感,我們應該有比較完備的系統,才能夠進行廣泛的設計。在這個系統中,我們目標針對的是不同的設計師,不同的設計機構和不同的生產單位,能夠為他們提供比較系統和完備的指導意見。
“每個城市都有其核心的特色和魅力。在理解頂層想法的基礎上,每一級的設計者都應大膽地堅持自己的想法,這種堅持要建立在對自己城市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新不是某個權威能說了算的,要敢于探索,”談到一個城市如何進行頂層設計、實現特色發展時凌峰表示:“我已經從事設計工作30年,隨著不斷地發展研究,我也在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一個城市的動力如何持續不斷?怎么樣預見未來?怎么開始布局?天津作為環渤海和北京聯手的兄弟城市,我們現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南方經濟長期的市場化活力,帶來非常強有力的吸引,我覺得北京、天津都面臨這個問題,我們怎么能夠把當地的優勢更好地發揮,能夠激發出更有效率的市場活力,來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高創智的人才,在各個城市流動。今天討論要打造‘設計之都’陣地,不僅僅是天津的設計企業應該聚集,更應該吸引外部人才的聚集,天津的優勢無論從歷史還是城市現代的成長,都應該如此。我認為首先可能要分析的是,可能也需要在時代背景下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和機會,從我個人的體會是要平衡,很多慣性的邏輯存在著必然性,但是由于面對市場的強有力挑戰,在具體的操作中找出自己的特點,這個可能南方都在做,誰做得更好,我覺得在一段時期以后就有可能顯現出優勢。”
天津怎么去做到這樣一點?凌峰談道:首先可能要以城市活力為導向,往市場來推進。“設計之都”要考慮的不是簡單的聚在一起。我認為應該對未來有更高水平的研討,去研究未來,去建立新的設計邏輯,去嘗試,把整個城市的運行和各個產品以及內容的設計結合。所以我認為,對未來的方向應該是打造天津“設計之都”的一個內容。對于“設計之都”的申報我們應該非常清晰的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如何創造性地產生局部成果,最后組合成一套新穎的、能夠穿透評委內心的系統,自己的標準定的要比評審的標準還要高,用我們的標準來超越他,形成對“設計之都”的穿透。從研究自己,研究社會,找到問題,到發力,這個對天津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