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21-09-03 - 2022-02-20
展覽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覽機構:木木美術館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2號院D-06
策 展 人:王宗孚(木木美術館)、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大英博物館)
展覽備注:藝術家:郝量、胡曉媛、靳尚誼、闞萱、劉小東、劉野、仇曉飛、謝南星、于吉、曾梵志
展覽介紹
我們非常榮幸地宣布木木美術館將與英國大英博物館聯合舉辦“意大利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展覽,這標志著大英博物館與中國民營美術館的首次合作。
此次展覽旨在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紙上繪畫介紹給中國的觀眾,呈現大英博物館藏品中包括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提香和拉斐爾在內的眾多文藝復興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本次展覽是歷史上首次將這些作品與中國當代藝術并置對話,發掘西方文藝復興與中國之間跨越時空的重要關聯。
木木美術館藝術總監及首席策展人王宗孚和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莎拉·沃爾斯(斯米爾諾夫家族贊助意大利和法國版畫與繪畫研究員)在共同策劃展覽的過程中,試圖在歐洲范圍以外更廣闊的語境下思考文藝復興——以一種跨文化的全球視角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上的作品。
英語中“文藝復興”一詞“Renaissance”來源于意大利文“rinascimento”的法語翻譯,意為“重生”。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特指15世紀意大利思想與文化的繁榮時期,其后向北跨越阿爾卑斯山傳播到歐洲各地。意大利文藝復興不僅僅從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中獲取靈感和素材,更代表著思想、技術和觀點實現了更為廣泛的交流與互通,并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持續影響著世界各地。
從擴展的史學研究視角來審視這一時期及其形成的思想,可以揭示出傳統歐洲文藝復興和中國現代化之間的一些重要關系。國內外學者曾從民族建構和改革的角度討論了文藝復興對現代中國的影響,為理解推進20世紀初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力量提供了理論框架。彼時,中國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以及與宋(960—1279年)、明(1368—1644年)在文化傳統上的延續。這兩個朝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是塑造現代中國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再者,通過將這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置于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我們得以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非歐洲的視角來重新定位和評價這些歷史作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集中呈現了文藝復興藝術的重要特點和主題,囊括了1470至1580年間活躍于意大利半島的眾多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分為六個主題: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和敘事,深入探討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中國的藝術家如何通過研究運動、光影和服飾等元素為他們的作品賦予生命、形式和動態。展覽將藝術家們對上述主題的不同理解和詮釋置于同一空間內展開對話,同時開辟出一個新的語境來探討這些不同視角及歷史之間的平行與相切之處。其中,有多件作品是專為本次展覽創作,作為對文藝復興紙上繪畫的回應。此外,展覽將以文獻資料的形式呈現蔣百里、胡適、梁思成、傅雷等國家變革和文化運動進程中的關鍵人物的著作,并輔以相關背景資料,探索“紙上繪畫”作為一種概念性和探索性工具對于文藝復興藝術家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