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5月12日,在南陽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圣祠,了解張仲景生平和對中醫藥發展的貢獻,了解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中醫藥傳承創新情況。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當前,作為醫圣故里的南陽,全市上下正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砥礪前行、擔當有為,從中醫藥大市奮力向中醫藥強市邁進。
從打響“仲景故里”名號、擦亮“艾草之鄉”招牌,到建設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南陽銳意進取、勇于突破,率先打造出醫、保、教、產、研、文、貿“七位一體”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體系完備、特色鮮明的中醫藥創新發展之路。
“中醫藥事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在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上扛大旗、走前列,加快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南陽力量。”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表示,“十四五”期間,南陽要把振興中醫藥事業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持續發揮南陽自然生態資源和中醫藥文化優勢,注重中醫藥管理頂層設計、提升服務能力和產城融合,持續打響仲景品牌,全面開啟建設“中醫藥強市戰略”。
讓中醫藥文化薪火傳承不息
青年們身著傳統漢服,腰佩艾草香囊,在悠悠古琴聲中,為醫圣像獻上一束散發著清香的艾草。6月14日,在醫圣祠舉辦的“艾滿端午、健康相伴”文化活動上,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嘉賓體驗了一場濃濃民俗風味的文化盛宴。
在南陽市醫圣祠前的藥都街上,臨街經營的艾草制品門店內,艾香四溢。走入社旗縣萬畝艾草產業園,“端午艾”正進入收割季節,艾草成為農民的“致富金草”。
當下,在醫圣故里南陽,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脈絡越發清晰,當地打造“全球中醫圣地”文化地標的信心越發堅定。
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今年3月18日,醫圣祠文化園暨張仲景中醫藥博物院項目正式奠基。這一項目以醫圣祠為核心,占地684畝,將恢復到明清時期的規模。
“項目建設充分體現了南陽市委、市政府全面振興中醫藥事業的堅定決心。醫圣文化園建成后,集館、院、祠于一體,融文保展覽、商貿觀光、診療康養、科研創新等功能于一園,將真正成為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高地。”南陽市中醫藥發展局負責人劉玉斌說。
南陽“十四五”時期將如何弘揚中醫藥文化,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劉玉斌表示,南陽是中醫藥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仲景文化是南陽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醫藥文化。“十四五”時期,南陽將繼續擦亮仲景品牌,啟動實施醫圣祠文化園暨張仲景中醫藥博物院項目,加快建設藏方閣、仲景書院、國醫館等標志性建筑,建成中醫藥文化地標,守好仲景文化的根和魂。
醫圣祠文化園是聚焦“仲景、中醫、文化”主題,打造傳承仲景精神、弘揚中醫文化、引領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龍頭項目。據了解,這一項目建設分兩個區域,總投資44億元。一區為核心區,占地432畝,投資12億元,建設博物院、書院等,實行祠院一體,主要功能有文物保護、收藏展覽、研學體驗等;二區為拓展區,主要功能有會展、醫養、藥材交易、配套服務等。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集醫藥養、產學研于一體的中醫藥文旅綜合體。
劉玉斌說,醫圣祠文化園建設步伐正在加快,力爭在2023年完成一期建設,啟動二期建設。在此期間,將全力爭取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把“醫圣祠文化園”項目納入“十四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項目——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中予以重點支持,納入中醫藥博物館事業中統籌。
南陽中醫藥事業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劉玉斌說,南陽抓緊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機遇,將主要目標定為建設“全球中醫圣地、全國中醫高地、全國中醫藥名都”,并提出了“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實施醫圣祠文化園項目、建設市中醫院新院”三大中醫藥工程。
此外,南陽將持續加強仲景文化的品牌提升,繼續辦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仲景論壇、仲景書院,不斷提升仲景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面向全社會加大傳播仲景文化力度,拍攝制作關于弘揚張仲景醫術、醫德的文藝作品,常態化開展中醫藥文化進基層、仲景文化大講堂等活動,建成覆蓋全市各個層面的仲景文化科普宣傳基地。
讓中醫藥事業發展根深葉茂
從醫圣祠到艾草,從仲景經方列入中醫抗疫方劑到端午節的“南陽艾”,南陽中醫藥的消息不斷“破圈”,而這頻頻“刷屏”的背后,是南陽加快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不懈努力。
南陽中醫藥傳承發展的主線是仲景文化,而創新則是其生命力所在。近年來,南陽獲批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榮獲“全國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重點區域城市”“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等,這與當地充分利用相關政策優勢開展中醫藥事業建設密不可分,更轉化為統籌推進全市中醫藥資源與產業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
其中,以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為載體,南陽發揮中醫醫療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打造中醫高地,促進中醫藥優質資源提質擴容。重點推進基層中醫藥醫療機構建設,建立起以市縣兩級中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中醫管理科為樞紐、村級中醫衛生組織為基礎的四級中醫服務網絡。
南陽加大中醫藥投入,全力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協調發改、財政等部門,聯合出臺22條扶持措施。各級財政也將中醫藥投入列入年度預算并逐年增加,保證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
南陽中醫藥資源豐厚,中藥材品種2436種,儲量2.4億公斤,有“天然藥庫”美譽。依托豐富的資源,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年來南陽中藥產業發展迅猛。
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從2016年的160萬畝擴展到2020年年底的185萬畝。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已建成22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品種79個,年產值60多億元,帶動30萬名農民穩定增收。全市艾草種植面積達24萬畝,注冊艾草制品企業1529家,市場份額占全國的70%以上,“世界艾鄉”品牌越發閃亮。
今年以來,南陽市把“中醫藥強市戰略”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融合發展。以中醫藥產業為引領,南陽持續推進建設張仲景健康城重大專項,努力打造“中醫圣地、養生之城”。目前,張仲景健康城的空間布局已經構建,以中心城區為統領,以“三個園區”為支撐,向各縣城、各鄉鎮、各基地(社區、景點)輻射延伸,為張仲景健康城注入了發展活力,使中醫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南陽力爭到2025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20萬畝,建成30個高標準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10個“定制藥園”,全市中醫藥產業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
啟動張仲景國醫大學復建工作,是南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南陽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又一舉措。2020年5月,南陽市委、市政府成立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工作領導小組,備受關注的張仲景國醫大學復建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新校區占地3000畝,名稱擬定為‘河南仲景中醫藥大學’,擬以國家部委、省、市三方共建形式,建設一所起點高、有特色、理念新,在中醫藥界有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學校籌備負責人胡云生告訴記者,張仲景國醫大學的復建,將進一步打響“仲景”品牌,豐富醫圣故里的人文積淀。
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南省支持南陽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繼續辦好仲景書院和仲景學堂,“十四五”期間將打造以張仲景文化為核心,富有歷史底蘊和地域特征的中醫藥文化體系。
從善用自然生態資源到壯大中醫藥文化優勢,中醫藥事業是南陽社會發展的民生所需、政策所向。據了解,目前南陽正在加快籌備召開全市中醫藥發展大會,謀劃出臺《南陽市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對全市中醫藥“醫、保、教、產、研、文、貿”七位一體發展進行具體部署,夯實“醫藥養、種加銷、產學研”的中醫藥事業“升級版”,推動富有時代和地域特征的現代中醫藥體系快速發展。
“南陽作為醫圣故里,要堅持文化自信,按照‘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方針,讓這一傳統瑰寶在現代煥發生機,南陽要繼續深入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強力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推進中醫藥體系融入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帶動南陽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南陽市市長霍好勝表示,“十四五”時期,南陽將全面推動中醫藥大市向中醫藥強市轉型跨越,通過打造現代中藥產業優勢走廊,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新業態,積極推動“中醫藥+”系列產業發展,推動中醫藥產業朝著千億級規模邁進,著力構建更為完備的中西醫服務體系,讓中醫藥事業根深葉茂,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