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話劇《哥本哈根》
時間:2020.09.12-09.20
場館:北京市|國家話劇院-劇場
場次時間均為演出當地時間
場次
2020-09-12周六19:30
票檔 50元 100元 280元 380元
劇情簡介:
天堂,或許是地獄。
三個靈魂今天聚在了這里……
他們談,談1941年的戰爭,哥本哈根9月的那個雨夜,挪威滑雪場的比賽,納粹德國的核反應堆,同盟國正在研制的原子彈;他們談量子、粒子、鈾裂變和測不準原理,還談貝多芬、巴赫的鋼琴曲;他們談戰爭時期個人為自己祖國竭盡全力的權利,炸彈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體……
他們談這談那,最想說清的卻是兩個影響了世界物理學進程的諾貝爾獲獎者沃納·海森堡和尼爾斯·波爾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會見——謎一樣的會見。
他們不斷地敘述著會見的“真實”,結果卻依舊不定……
導演的話:
“哥本哈根”是個謎。至今人們也無法確切認定海森堡與波爾1941年那次會見的真實意義,當然更無法認定當事人的動機、啟圖和潛意識。對于當年原子彈的研制和付諸實戰、對于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潛在的核毀滅威脅、對于未來科學發展對整個人類生存的影響,“哥本哈根”的誤解到底是一個偶然還是一個宿命?物理學對于普通人是抽象的科學,而對于物理學家卻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當他們的個人生命體驗與整個人類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能承載得了嗎?
《哥本哈根》是個難題。三個靈魂,在另一個世界對話,試圖弄清楚一些攪擾他們后半生甚至連靈魂都不得安寧的事情,于是這個戲便沒有了正常邏輯的時空概念,尤其是時間在這里沒有了線狀連貫性,成了破碎、斷續、顛倒、重復的狀態。于是,我們習慣或者我們認定戲劇應該有的線性情節邏輯、線性人物發展也就沒有了,這是我們閱讀、理解此劇和觀眾觀看此劇的最大難題。
《哥本哈根》是個“現象”。不知為什么,自1998年《哥本哈根》劇本問世以來,歐洲許多國家、美國許多城市、澳大利亞乃至日本都競相上演,不是以前衛戲劇的面貌而是以主流戲劇的面貌出現在主流文化中,被主流戲劇觀眾、主流戲劇評論以及科學界和歷史界所廣泛關注,某著名媒體將此稱之為“《哥本哈根》現象”。如此“現象”僅僅是因為西方人對二戰歷史和原子彈制造歷史更了解嗎?還是其中反映了他們對戲劇及其功能的某些看法?比如對人的深層探究,比如思辯的藝術價值,比如“非娛樂性”的欣賞快感,比如對生活、對人、對世界、對人類的超乎功利之上的關注。
《哥本哈根》是個挑戰。不能說它代表國際戲劇的最高水準,更不能說它預示國際戲劇的發展走向,但在當前,在很大的國際范圍內,它是戲劇舞臺上的一個閃光的亮點。中國的戲劇舞臺、中國的戲劇觀眾、中國的戲劇理論將如何面對它,這是《哥本哈根》帶給我們的一個挑戰。
無論如何,人們在平安的同時,在富足的同時,在滿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時,也許還需要喚醒內心的良知和理性,這是戲劇藝術除了娛樂大眾之外還應該具有的屬性和品格。
主創團隊
出品人:諸葛燕喃
監制:戈大立、白雪峰、田沁鑫、聞國久
編劇:邁克·弗雷恩(英)
翻譯:胡開奇
導演:王曉鷹
舞美設計:嚴龍
燈光設計:盧衛東宋琦俠
服裝設計:徐蘭冬蘆春偉
化裝設計:任薇
音響設計:周濤
舞臺監督:王志強
技術管理:李淳
演出統籌:賈若文
宣傳統籌:劉夢妮
演員統籌:張妍李月皓
場記:王珺
演員:
海森堡-------李曄
波爾-------何瑜
瑪格瑞特-------楊青/江佳奇
精彩評論:
“引人入勝……這些年里最鼓舞人心、最具獨創性的觀念戲劇……很有震撼力的藝術作品。”
——本·布蘭特力《紐約時報》
“非常具有戲劇性……弗雷恩采用了很優秀,幾乎是數學的方式處理戲劇的結構……《哥本哈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特別的愉悅,而且引發我們的思考。”
——約翰·拉爾《紐約人》
“本劇最具魅力之處之一(尤其是在演出中),是它在表現對現代物質質詢時的方式——強烈的競爭意識,卻不失彼此的關愛、尊敬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而不考慮現實的應運意義。”
——伊恩·約翰遜加拿大馬拉斯比納大學文科研究課程講義
“弗雷恩的技巧就在于運用原子物理的科學構架,從著名的薛定諤理論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去探討一個人的觀點如何影響對終極事實的探索,而這些事實是不能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交流獲得的。”
——約翰·朗根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