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藝術產業>展會預告>

    展會預告

    “時間截面”樊暉藝術展

    2020-07-03    來源:雅昌藝術網    編輯:黃麗

    image.png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20-07-03 - 2020-09-03

    展覽城市:江蘇 - 南京

    展覽機構:金陵美術館

    展覽地址:南京市秦淮區剪子巷50號

    策 展 人:劉春杰

    主辦單位:南京書畫院 金陵美術館

    參展人員:樊暉

    展覽備注:出品人:尤榮喜

    展覽介紹

    前言

    藝術為何

    我們怎樣看待樊暉的作品

    庚子年初,天降兇劫、烏云滿布、病毒肆虐,禍及蒼生,百業停頓,萬城空巷,眾生慌恐無措。但無論何時何地,不論古今中外,也總會有天變不畏、臨危不懼,驚不失措的逆行者。我們看到三個月前的武漢并非孤城,數萬醫護人員集結于斯,舉國之力,八方援馳,扶危渡厄,同胞同裳,萬眾一心,所向披靡。為是,我等還何懼之有?

    武漢封城第三天,正月初一的傳統節日之時,藝術家樊暉手持相機,走進人滿為患的醫院。他捕捉特殊時期人間情感,普通人救助、自救的悲情和壯烈。以影像紀錄市民和醫護在疫情無邊風暴求生的疾行和呼吸,是普通市民掙扎在生死邊緣的人性見證。然而, 從彼刻至今,他并未整理這些以生命做抵押而換回的鏡頭,他希望用時間和理性再創 作,不必即刻呈現。

    樊暉乃一介文弱帥氣的書生,單以外表論,他甚是一位優雅的暖男。即便如此,“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安置好母親,他不顧親朋的反對。二月中旬,他給我發微信: “此時,每個武漢人的每一次必要的生活外出,都有被傳染的機率,但大家對湖北的救護,一線抗疫醫護人員以及挺身而出照顧病患的親人們,讓人相信倫理沒有坍塌,綱常還在,武漢不會亡。這次藝術工作出行,如果我染病走了,約定3月在金陵美術館的個展 可作遺作展。”

    武漢至暗時刻,國人一片焦慮中,讀此微信,淚水重重的砸在手機屏幕上。也就是月余前的一月十四日,樊暉曾應我之約帶著兩個助手來金陵美術館看個展場地,幾天后其中一位助手的護士妻子在武漢被確診感染“新冠”,助手被封城外。從感染到重癥再到危重癥的五十多天搶救治療,幸運治愈,夫婦間才得以見面。生命何其無常?那段時間我時刻關注樊暉的安危,然,他始終不在微信朋友圈發布有關病疫的武漢,而把精力用在無人協助,孤身一人的拍攝以及自身防疫中。

    二十年前,樊暉以其精湛、銳力的版畫聞名,多次獲得國際雙年展、全國美展大獎,躊躇滿志,藝術可期。三十而立之后,他告別美術院,回避版畫,以柏林城的歐洲半徑, 調整研學方向,游歷于西方,并在著名的漢堡美術學院視覺關聯系攻讀電影方向研究 生。之后,他深刻的綜合藝術與傳統繪畫漸行漸遠,視域關聯的新藝術在公共空間、雕刻、影像的邊界跨越,呼之欲出。

    時間的一瞬,是樊暉藝術靜幀膠片24格圖景。“復數與非復數”的視覺核心,在2000年的時間節點放大在實物擊打轉印的痕跡,他的畫筆和長短線挑刀、影像的空間尺度和時間 的器皿連通,跨越古典方式,磨礪作品的當代社會意義如閃耀的篝火,照亮觀者之心。

    樊暉的作品在繪畫、雕刻和影像的空間交疊,與時間的事件關聯。他是2000年歷屆中國版畫文獻展多次邀約的藝術家,1997年木版畫《望鄉》(之二)在“日本·大阪第八屆當代國際現代造型藝術三年展”獲得銅獎。Richard Koshalek 洛杉磯現代美術館館長定義大阪三年展是具有國際視野和范圍的當代藝術展覽之一。

    1998年日本·神戶第一屆國際版畫展,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中島德博文字敘述“本屆藝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藝術家樊暉的版畫作品。作品人物目不轉睛的凝視前方,目光的強度蘊含著壓倒性的力量。”評委會委員之一日本·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長內山武夫評語:“本屆作品表現出獨特性、準確的技法,中國樊暉的木版作品《渴望生活的 人》以壓倒其他的力量獲得大獎。”1999年樊暉木版畫《理想花園》再次在歐洲的挪威國際版畫三年展獲得“三年展獎”。連續三年在國際藝壇綻放中國古典雕版的精湛技法和當代精神需求。

    “授予大獎的《渴望生活的人》為中國木版作品,作者給傳統注入新的氣息,氣魄的制作,特別是人物眼球中蘊藏著威力。”藝術評論家伊藤·誠談如是說。自九十年代后的 二十多年,樊暉將繪畫和影像擴張到當代藝術的空間,致力生活的極限體驗,“我 畫”和“攝他”之間,樊暉的視野從自身照應到眾生。

    從1989年-1993年湖北美術學院、2005年-2010年HFBK漢堡美院,樊暉分別在兩所 學院研習。《柏林內墻》、《詠春計劃》是關注改革開放十年至三十年“經濟全球化背景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主義村落”的藝術文獻項目。前者尋找和紀錄柏林時間人物迷失的身份,疊加2003-2005年在柏林三年的肖像并分散在綜合繪畫《內墻》上,在《鏡像》繪畫裝置中顯影,樊暉在跟拍和紀錄時間之墻的跡象,是空間場域橫貫美術館關于繪畫、影像和事件的裝置二十年的視覺文本。以2020年“時間截面”的主題外拓美術館“尋人啟事”的功能,也是21世紀最初發生的時間紀念。《關系》則關聯樊暉“HFBK漢堡美院時期”35毫米膠片的實驗電影單元。Wim Wenders維姆·文德斯先生擔任制片和監制的HFBK項目中,樊暉在幾個月的劇本討論和場景調度上擴大椅子在 馬廄的社會場域關聯,在馬和椅子之間,他導演三幕章節,“情境判斷”、“控制失 衡”和“場域現實”,本片的實驗性不僅是對默片時代的致敬,言說馬的無意識和人的社會屬性,完成了“復數與非復數”關聯的空間影像對椅子代表的社會位屬的疊加和心理指向。

    藝術展第二個單元《詠春計劃》,漢中市興漢新區規劃中整體拆遷的四聯村村民參與項目。樊暉通過2018年前期現場調研,確定《詠春》藝術計劃的可行性,2019年元月定 點2000米大道林間花樹綁縛仿真花,在深冬完成了2000米動線的春季人造景觀,現場 人潮如織。4月景觀花樹復蘇發芽開花和同株仿真花同期開放。本次“時間截面”藝術展 影像記載和截取了人造叢花景觀的現場,由花及人,樊暉跟拍村民,持續在四聯村落紀錄《綁縛絹花的人》、《詠春-靜物》,他將“復數與非復數”的藝術核心與后工業農耕 時代的現實并置,在自然林間實施詠春藝術行為關聯的農耕日用品和村落的日常交疊, 再次疊加花景之后的人群,突顯人和社會的關系,紀錄四聯村民和《詠春計劃》發生的藝術場域關聯在四聯村即將整體遷入的城市生活。藝術展的現場是“2018-2020”三個年度的秦嶺以南興漢新區四聯村落地貌細節在土壤、植物、農具等等影像關聯的作品。

    《詠春計劃》關注城市外擴裹挾在地緣村落的現代中國,“移民遷徙”&“城鄉身份”, 樊暉“在地性”的現場藝術,以十年宏大敘事漢族生活,涉及城市外擴、農地置換,記載高速發展的城市經濟和村落農耕生活的實質關聯,展示現代中國經濟改革后的城與 鄉,是當代藝術文獻和漢中史料的雙重文本。

    樊暉的作品給予普通人的尊重和關照:我們究竟要到哪里去?金陵美術館在疫情期間, 邀約樊暉系列作品之《猶在境中》,武漢封城后的夜間診所,六十多斤重的氧氣瓶被一位無名護士拖運至病患身旁,病軀緩緩倒下,護士持甁的瞬間被影像凝固,《猶在境 中》成為新時代凡人英雄的雕像。樊暉持續在醫院候診室、急癥室、搶救室紀錄,親歷封城之后,武漢日與夜的悲壯時刻。

    《猶在境中》疫情期間沒有更多可能的空間操作,在大眾觀看武漢疫情的空間動線上, 再現醫院場域情境,以鑲嵌的鏡面藥丸照見每個觀看武漢疫情的“自己”。美術館觀者行進動線被醫療推車分割重合發熱候診室病患和家屬的求援、救治之路。樊暉說:“大屏幕的尺寸像極了一處憂傷的泳池,大眾期待模式化的敘事在泳池發生,真實故事小到蓄溢在泳池邊的一盞時間紙杯,浸溶的時間杯盞流盡真實。”樊暉歷經多年藝術積累, 在中西方藝術叢林放牧游學,他是深入社會的觀察者,在人類遷徙、震后遺癥、冠狀病毒、病院病人等等藝術人文、人道關懷中厚積薄發,他無數次靠近死亡邊緣,在現場實施藝術轉換,是端著攝像機安靜在現場的紀錄人、陪伴者、關懷者。

    “時間截面”的意義在于每個特殊事件的時間節點,就像《渴望生活的人》的精神選 擇,人們留下來,承擔和付出。樊暉敏感在場發生的多重可能,在視覺關聯的文本、影像、繪畫、雕刻、實物的綜合語系延長時間界面,發現時代場域大眾的生活尊嚴和超常價值。

    游歷藝術的山川河流,我們僅有窺見局部,全貌難以洞察。中國水墨與書法也是藝術譜象中重要的兩個章節,藝術之博大,并不局限我們探求古典方法和新藝術的未知,美術館呈現的中西方繪畫、物性雕版和雕塑、影像技術和多媒體裝置觀念,必然前瞻視域關聯的當代的先鋒新藝術,藝術家憑勇氣之身如戰地般的醫護,藝術作品的“在場性”、“在地性”或許不能拯救一命,但可救贖和慰藉萬千心靈,讓觀眾自主體驗中驚嘆藝術的用情,憂慮之中參與社會的共振,召喚人性本源的回塑。美術館引導觀者獲得鮮有的視覺體驗,在普及大眾審美超然在作者個人創造之外,自主移情在普羅大眾的時代共情共鳴中,使得美術館的文化和功能具有新閱讀的發現,如臨其境,身在其中。美術館的展覽不再索然無味的重復,止步于情趣與技術層面,失去鮮活的現實觀察,淪為墻壁裝飾與家庭擺設。而參與時代的律動,用生命鑄造的藝術有著萬丈的力量和無窮的魅力。

    金陵美術館在5月多次邀約,樊暉得知江蘇醫護團隊馳援湖北,專為致謝醫護人員舍命付 出,首次在金陵美術館呈現的一件武漢疫情中心的作品。是為療愈最難時刻武漢病患、親屬還有疫情初期各地援助醫護在無特效藥支撐的白晝與黑夜的相互真情陪護,觀者進入《猶在境中》的情景:手持CT的武漢市民倚靠病椅等待婦產科人潮焦慮的大門、發現幫你止血、取吊針瓶的孱弱女子,也許還是攙扶您母親的臨時保安 我們無法忽視這些鏡中之人,他們可能還是下一個在疫情受難求助的我們。樊暉在沒穿過一次防護服、少有醫用口罩和一床難求的醫院,他一次再次以在場的身份,直抵武漢人的獲救。他的影像是人與人的細枝末節,暗黑境中人性之光耀。

    2000年以后樊暉少有做藝術展覽, “2005 -2020”長江項目《空城紀事》、“2008-2020”汶川地震項目《震后遺癥》、漢中和蘇州“2018-2028”《詠春計 劃》、“1993-2020”《八十年代訪談錄》樊暉持續每個十年為單元,行走江河,并以多年的時間積淀和沉穩之力篤定藝術主題的現場創作。

    我們更需要樊暉這樣深刻的藝術家,時代情懷和藝術關照大眾有感情有溫度的現實生 活,以在場者的悲憫之心,置生死度外,視域開闊,言說當下。樊暉作品是現場文本在場域語境聯通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氣血,具有當代藝術敏銳的先鋒質感,不可替代。

    疫情尚未完全結束的今天,我們舉辦武漢藝術家的個展,并呈現他一部分在武漢疫情現場用生命做抵押而換回的作品,意義非凡。

    策展人南京書畫院院長金陵美術館館長

    劉春杰 2020年6月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