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藝術產業>展會預告>

    展會預告

    “江海琳瑯”上海文物商店藏品展

    2020-07-01    來源:雅昌藝術網    編輯:黃麗

    image.png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20-07-10 - 2020-07-11

    展覽城市:上海 - 上海

    展覽機構:上海威斯汀大飯店

    展覽地址:上海市黃浦區河南中路88號

    展覽備注:地點:上海威斯汀大飯店三樓鉆石宴會廳

    展覽介紹

    夏貯清陰,盛宴啟幕。

    7月10日,由上海文物商店舉辦的“江海琳瑯·上海文物商店藏品展”暨“2020·全國國有文物商店藝術品交流會”將在威斯汀大飯店開幕。

    “上海文物商店藏品展覽”由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謝稚柳先生所題。展覽取名“江海琳瑯”,因上海素有“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之譽,及以滿目珍瑰饗觀眾之意。本次展覽為期兩天,將匯聚近七十件各門類文物精品集中展出,精彩不容錯過。

    與展覽同期舉辦的藝術品交流會將持續三天,7月10~11日在威斯汀大飯店舉行,7月12日移師上海文物商店。交流會將邀請全國二十余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國有文物商店參展,集中展現國有文物商店的品牌和服務。各家參展單位都將推出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文物藝術品,為廣大古玩愛好者和藏家們提供淘寶良機,共同推動文物藝術品市場消費回暖。

    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最重要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雄踞遠東第一大都市之座。經濟的繁榮也極大地促進文化的發展。近代以來,上海積累了豐富的文物藝術品資源,大量文物在此集散,古玩商業發達,收藏大家云集,上海也被稱為中國文物收藏的半壁江山。

    廣東路,舊稱“五馬路”,民國時期已成為上海古玩交易的中心。上海文物商店在廣東路的經營已有百年歷史,雛形可追溯至清晚期五馬路上的茶樓市場,前身和原址是民國十年(1921年)籌建的中國古物商場和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增設的上海古玩市場。1956年,兩個市場合并為公私合營的“上海市古玩市場”。之后上海市古玩市場曾一度停業,幾經變遷,于1978年恢復經營,并更名為“上海文物商店”。

    立店以來,上海文物商店恪守以商養藏,誠信致遠的宗旨,在文物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遵守和執行國家文物政策,致力于社會流散文物的征集、保護、庋藏、整理、研究和經營,歷任領導傾盡心力,幾代職工接續努力,為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和繁榮文物藝術品市場做出巨大貢獻。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藝術的展現,承載燦爛文明,維系民族精神。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藝術交流,推動經濟發展始終是國有文物商店的重要職責。

    此次上海文物商店遴選所收藏的部分瓷器、雜項、玉器、繪畫精品集結成展,與廣大觀眾分享,既是對歷史和藝術的崇敬,也是對國有文物商店優良傳統的繼承和保存。

    繪 畫

    上海作為江南文化重鎮,早有悠久書畫傳統。西晉作《平復帖》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松江人。元代畫家溫日觀、任仁發、曹知白等亦居華亭。晚明畫壇一代宗師董其昌為松江華亭人。書畫名家孫克弘、陳繼儒與蘇松派趙左、云間派沈士充、華亭派顧正誼及“嘉定四先生”李流芳、唐時昇、程嘉燧、婁堅等,均活躍在松江、嘉定等地,以繪事馳名。至清中期以前,上海地區已有眾多書畫家見于記載,藝林興盛,翰墨飄香。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經濟、文化同步快速發展。浙江各地、蘇州、安徽等周邊地區畫家匯聚海上,上海成為繪畫活動中心,始有“海上畫派”之稱。二十世紀初,隨著西風東漸,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藝術日益交融,具有新時代人文精神的文明逐漸形成,并為海派書畫創新提供了高速發展的契機。海上畫壇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出現了以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為代表的金石畫風,成為新繪畫的典范。其后以張大千、謝稚柳為代表,仿古摹古的傳統畫風;以唐云、錢瘦鐵為代表,求真求變的粗放畫風;以林風眠、陶冷月為代表,融匯中西的寫實畫風;以張大壯、江寒汀為代表的新花鳥畫畫風,均一時名震寰宇。

    上海文物商店的書畫收藏以海派見長,此次展覽亦以呈現富于時代氣息的海派繪畫藝術為宗旨,主要將展出題材各具特色、藝術風格各有千秋的二十余幀海派名家精品。除了本店珍藏多年的傅抱石金剛坡時期巨制《蘭亭圖軸》將現身展覽外,還有黃賓虹《山行圖軸》、徐悲鴻《雙奔馬圖軸》、吳湖帆《臨郭熙幽谷圖軸》、張大千《竹溪覓句圖軸》等名家力作,均為首次展出。

    瓷 器

    此次展覽中的瓷器部分,主要擇取上海文物商店收藏的從明崇禎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十余件精品,向觀眾呈現自明末清初轉變期至清三代成熟期,景德鎮瓷器生產日新月異的面貌。

    在這一時期,景德鎮制瓷業發展突飛猛進,燒制技術爐火純青,創燒出許多新品種,名品迭出,大放異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從造型、品種、釉色、彩繪等諸多方面來看,均具有較高的制作工藝水準。大件器挺拔硬朗、雄奇魁偉,小件器輕盈細巧、秀雅多姿。各種釉彩應有盡有,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等獨具特色,五彩、粉彩、素三彩、琺瑯彩、墨彩、廣彩等多姿多彩,紅釉、黃釉、藍釉、白釉、黑釉、青釉、綠釉、紫釉、爐鈞釉等諸色皆有,古銅彩、木紋釉、仿生瓷等爭奇斗艷,斗彩、雜釉彩等更是錦上添花。無論是圓器、琢器亦或是堆塑器,大小兼備,精粗皆具。官窯、民窯并駕齊驅,互相競爭,取長補短,相互影響,部分民窯產品的燒造質量甚至不遜于官窯。

    景德鎮瓷器生產在此時期達到歷史巔峰,尤其是清三代官窯瓷器,日益為后世藏家所重,也受到當前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熱烈追捧。

    玉 器

    玉是集天地之靈氣、凝日月之光華、孕萬物之豐采的自然界精英。

    幾千年來,華夏民族對玉的普遍尊崇和珍愛,已形成了一種亙古不移的傳統,佩玉之風經久不衰,延綿不絕。

    新石器時代玉器遍布全國,呈多元并起之勢,掀起了古代玉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最具有代表。

    夏商西周玉器反映了等級高下、尊卑有序的社會歷史現象。商代、西周玉器與同代青銅器并駕齊趨、相耀輝映。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制度大變革的階段,也是玉器風格巨變的時期,玉器造型呈現出千姿百態、自由靈巧的多采景象。

    兩漢玉器系前期玉器發展的總結和集大成者。“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新疆和田美玉得以源源不斷進入中原,成為古代玉器材質的主流。

    唐宋玉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逐漸朝著民間化、世俗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民間制玉及玉肆已較為普遍。

    遼金受漢民族玉文化的熏染,亦存在制玉、佩玉習俗,玉器風格具有鮮明強烈的草原游牧民族色彩。

    元明清是后期玉器發展的繁榮期,上至帝王貴族,下至市民百姓,用玉范圍十分廣泛,品種、數量達到空前的程度。清代中期的玉器是琢玉工藝的歷史鼎盛時期,代表性的當推乾隆年間的宮廷玉器,所謂“乾隆玉”、“乾隆工”。

    上海文物商店庋藏玉器于海內素負盛名,此次遴選了歷代二十余件代表性玉器作品展出,可借以領略古玉典雅風姿之一斑。

    雜 項

    “雜項”之謂即指書畫、陶瓷、玉器之外的所有工藝歸類。林林總總,“雜”羅萬象。它根始于生活,漸追演成工藝,是民族傳統藝術中淵源恒古,史流最久的,橫跨超越五千年。從遠古的石器時代,先民們使用石器到美化雕琢石器,從七千年前使用象牙和發現認識漆等等,就是由生活勞動的工具,到審美意識的萌發和追求,從而演化成琳瑯滿目的雜項藝術品。

    回溯 “雜項”工藝的發展,歷朝各代或創制或推進,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其冶煉技術和制造工藝領先于世,已達鼎盛階段;春秋戰國至秦漢是漆器制作的第一個繁榮時期,尤其漢代達到最輝煌時期,到了唐代出現金銀平脫和嵌螺鈿兩種工藝,雕漆的出現則是宋代的突出成就,直至元代涌現了一批制漆名家;戰國時期的金銀錯技藝,漢唐的銅鏡成為了金屬制器的典范,由波斯傳入的掐絲琺瑯工藝在元代發揚光大,為金屬制器增添了新葩;明代的“宣德爐”獨步天下,奉為圭臬,后世追摹;明末興起的文人竹刻,集詩書畫刻于一體,遺世特立,典雅雋永;明清兩朝在“雜項”的各項工藝上集大成,已臻登峰造極。

    上海文物商店作為歷史悠久的名店,藏品主要以明清兩朝為主。此次推出的“江海琳瑯·上海文物商店藏品展--雜項選萃”,精挑了不同工藝和材質的明清兩朝藏品,涉及竹、木、石、漆、金屬器和瓷板畫臺屏,每款均工藝精湛,或為名家遺珍。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