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先知——張釗瀛個展
開始時間:2020-05-05
結束時間:2020-07-05
參展藝術家:張釗瀛
策 展 人:藝術倉庫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院798藝術區七星東街311號樓一層5號
策展人:趙倩穎
ArtDepot(北京)藝術倉庫將于2020年5月5日下午16點,推出藝術家張釗瀛個展“先知”。本次展覽將采用預約觀展方式,預約方式請留意本文最底端。
前言
在《舊約》中,約拿在鯨腹中度過三天的故事,作為一種預示(prefiguration,預現),應驗于《新約》中基督的生平事跡。預示作為線索,串聯起新舊約間隱喻與揭示的關系。而在本次藝術家張釗灜“先知”個展中,預示再度作為線索,穿插于“神話派對”、“東方戲法”及“書信”系列作品中。從精神領域的璀璨往昔至當下現實,預示以并不如前者嚴肅的方式,在戲耍間令人察覺作品中對未來所見的先知、以及對過去已有之物重復再現的認知。
在“神話派對”系列作品中,似神跡般肅穆的景象并不可考證,而僅僅是神圣傳說的印象再現。祈禱像、圣餐禮、洗禮盆、石棺等物象,只會有扭曲模糊的面目;而禮拜者的祈愿,不過是亙古不變的粗野欲望,無從談及美德。通道、光明或凱旋,藝術家在作品中似有諸多贈予,但這不過是對重復再見的景象的戲諷,從來只是幻覺。“夢想使我掃興,是單一邏輯的(monologique);而幻覺則使我高興,因為它與對于現實的意識(即對于我所在場所的意識)同時發生,一種雙重的、分離的、有層次的空間便因此創立”(羅蘭·巴特),藝術家的作品便如此創立出幻覺空間,誘使觀者如畫中人物般陷入榮耀卻滑稽的虛無之中。
而在“東方戲法”系列至“書信”系列中,作品離觀者的距離逐漸拉近:曹沖稱象、雜耍人、田忌賽馬、沖浪者等意象在“東方戲法”系列風景木板畫中隨意出沒;神秘的戴著黑色兔子面具的女人、擬人的孔雀、扭曲在墻角的人體等現代風尚般的形象,在“書信”系列中也顯得俏皮但又暗藏詭計。無需刻意誘陷,人們便能從其熟悉的寓言或日常事態中,尋得自身與作品的關聯。
同時,母語文化與非母語文化間、各非母語文化間的界限,在藝術家的作品中也有所消除。雖然在雅克·德里達看來,所有人都必須居有(appropriation)某種語言,而“所有的文化都通過單邊地施加某一語言的‘政治’而建構”,但張釗瀛并不因此局限于單一的文化認同,在與自身母語同質的文化外,對各文化也持有著去差別化的態度。而雙語甚至多語的語言學習,再有機器翻譯的普及與其準確度的提升,觀者也同藝術家一樣,不介意去理解甚至喜愛某種符合其偏好的文化摻雜的作品。那么,這系列作品本身,是否可以是一種對“足夠陌異的語言”的發明的嘗試,“讓它不再能夠為規范、身體、被給予的語言的律法重新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