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20-04-23 - 2020-05-20
展覽城市:浙江 - 紹興
展覽機構:柯橋美術館
展覽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群賢路1722號
策 展 人:李海峰
學術主持:項苙蘋
主辦單位: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中共紹興市柯橋區委宣傳部 紹興市柯橋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東華大學海派跨界創意藝術中心 柯橋美術館
展覽備注:總策劃:楊偉卿
策劃:吳堅祥
統籌:洪朝陽
美術設計:王捷
項目支持:上海東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媒體支持: 蘇州美術館、寧波美術館、金雞湖美術館、雅昌藝術網、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三分鐘”專訪欄目組、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報、浙江日報、胡潤藝術薈、紹興日報、紹興電視臺
展覽介紹
序言
Preface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場禊事留下了文采燦然的 “天下第一行書”和一段士人雅集的千古佳話,顯示了紹興文化傳統之淵深。禊事是古代習俗,指三月上巳臨水洗濯、祓除不祥的活動,取滌舊生新之義,可祛病祛災祈福,春游亦從此演變而來。
柯橋美術館的這個“長三角地區高校藝術聯盟當代藝術展”是江浙滬地區各大院校師生的一次聯歡,藝術家不論職位高低、不分藝術門類、不管當代與否,少長咸集,借藝術展示來修一場禊事。今天我們有舒適便捷的衛浴設施,不需要像古人那樣去野外水邊沐浴洗滌,以達到清除污垢并祛病的目的。所以這是一場心靈層面的禊事,洗濯心靈和認知,滌蕩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陰霾,迎接庚子春天和最終勝利的到來。
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讓我們大多數人感慨系之,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有了不同的、更深的認知和看法。“風暴將過去,人類將繼續存在,我們大多數人仍將活著,但將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尤瓦爾·赫拉利《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這“另一個世界”是疫情之后開始反思的世界、認知刷新的世界;在這“另一個世界”中,我們應該如何生活?面對生死和極端情況,藝術還有用嗎,我們應如何繼續創作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教育,我們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
也許,我們可以就從王羲之的這場蘭亭禊事開始學習和反思。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過著五加二、白加黑的粗糙生活,被各種誘惑和欲望刺激著,每天疲于奔命,“得而暴食,欲得而大作,其不得而苦。勞勞乎事,慻慻乎其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也”,(《黃帝內經 素問》)乃至很多人不到半百就猝死于加班甚至是死于熬夜玩游戲。所以,我們首先應學習古人從容優雅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和自然之間的親密關系。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王羲之一行觀宇宙之大,極視聽之娛,游目騁懷,這是天人對話、天人合一的美好畫面。“康德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從虛偽的社會中走出來,到自然中去發現美,這是一個具有’優美靈魂’的人,值得我們尊敬。”(韓志偉、倪娜《康德論藝術》)大自然的廣博、美好和無限能治愈人們因局限而導致的狹隘、糾結和執著。
曲水流觴,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王羲之等人借詩歌唱酬抒發了對死生、對歷史油然而生的感慨,有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感嘆。雖世殊事異,但不論古今,人們的所感所思是可以相通的,甚至若合一契。藝術的重要性即在于此,讓個別性、偶然性、即逝性的內容獲得了普遍性、不朽性和反思性,讓有涯的人生依托藝術作品從而不朽,歷代經典詩歌、藝術佳作無不如此。所以,康德作為一個藝術的門外漢,卻以他天才的判斷力,推理出了藝術的特質和意義,認為藝術具有普遍的社會傳達性,可以推進各種精神力量的修養并起到一定的社會作用,乃至作出藝術可優越于自然的判斷。
本次展覽同期將舉辦“長三角江浙滬藝術教育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探討藝術人才培育的新方法、新思維,促進藝術教育的交流與協作,把越劇文化引入高校,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換。我認為,培養具有“優美靈魂”的人是藝術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僅僅把人改造為有著某項專業技能的“螺絲釘”。也許,我們可以用大自然的豐盈和浩瀚熏陶和啟發學子對自身有限性的認知和超越,用經典的傳統文化創作訓練學子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因為無論自然還是經典力作,都能讓人通過個別看到普遍,通過有限連通無限,既合目的又無關功利。
著名中醫徐文兵還提出了像古人那樣培養貴族的教育思路,對于現代教育有著重要的啟迪。他認為,“為貴有三個條件,貴生惜命;第二,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先認識了解自己的肉身、靈魂、意志、性命,才談得上順養心性、保障安康;第三是和為貴,在天地人群中能獨立守神,與自然和人群和諧相處,不崩盤、不越界”。(徐文兵《知己》)他的“貴”無關金錢和地位,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為我們勾畫了一幅“貴人”畫像:惜命而不妄作,自知而不勉強,和氣而不越界。這樣的人才會有“優美靈魂”并能創作真誠美好的藝術作品,他向外能發現自然的勃勃生機,向內能安守充盈的精神世界,進而能將自身的認知和感悟轉化呈現為藝術中的生命世界。
希望本次展覽和論壇能展開深入廣泛的交流討論,從蘭亭禊事和紹興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得到啟發并獲得豐碩成果。
項苙蘋
2020年4月12日于蘇州
前言
Foreword
素有“文化之邦”之美稱的紹興柯橋,歷史悠久,稽山鑒水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江浙地區溯江、環湖、瀕海的地質形態,造就了吳越文化海納百川的特點,對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更是體現了這一文化與生俱來的開放胸懷。善于創造、勇于創新更是吳越文化與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二者在相互交融、激蕩、流變與集成中豐富了文化多樣性,并使之保持生機活力和內在動力。
長三角地區高校藝術聯盟當代藝術展,是江浙滬教師與藝術家通過個人獨特的視覺表現手法,對當下藝術發展方向的文化思考與探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觀賞到各類藝術作品,拉近和降低了人們接觸藝術的門檻。高校的美術教學作為藝術創新互動的平臺,也給了藝術家對當下藝術發展的幽默性、共享性的問題思考。當人們都在規范藝術的尺度時,區分藝術的娛樂化、形式化、抄襲化和利益化,成了高校當下藝術教學發展的首要任務。作為藝術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美術學院,承擔著學生藝術實踐和藝術觀念發展的指導任務,從根本上引導學生直面市場的誘惑,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民族擔當。你可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必須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
在書法之鄉、戲曲之鄉的紹興柯橋舉辦高校當代藝術展,對喚起地方性高等藝術教育界的共鳴,產生校際聯動效益,促進文化教育的共同發展有著積極作用。藝術創作中的原創精神是繪畫的靈魂,當一件藝術作品放在那里,其自身就有了不管你認不認可后加的的繪畫語言。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的教員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員則教人發現真理。在教學中,教員要留給學員“空白地帶”,讓學員去質疑、解疑,因為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也是長三角地區高校藝術聯盟當代藝術展的展覽宗旨。
李海峰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