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文化典型的代表性藝術風格之一的巴洛克風格,想必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具有此種風格的珠寶首飾——巴洛克珠寶,以大膽的想象力和夸張的造型而得名,巨大的寶石形成一種豪華氣派的風格,奢華的鉆石、珍珠以及各種珍貴寶石都會被用在巴洛克的珠寶設計上,風靡于17世紀的歐洲。在此之后歐洲興起了另一種可與之媲美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其中,洛可可珠寶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筑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由此引申一種纖巧、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或樣式。此風格最初出現于建筑的室內裝飾,以后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和文學領域。由于受到了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稱為路易十五藝術風格。在這種藝術氛圍中,當時的珠寶也散發著浪漫、華麗、迷人的氣息,洛可可珠寶風格應運而生。
起源
洛可可藝術形成于十八世紀初的法國,是宮廷藝術。它反映出上流貴族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是當時歐洲流行的主流藝術樣式。洛可可風格是對路易十四時代莊重、豪華的古典主義藝術風格(以凡爾賽宮為代表)的一種反叛,以艷麗、輕盈、精致、細膩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為追求。
十八世紀的法國藝術是洛可可的天下,已經成為歐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國宮廷,把這種靡麗之風傳出國界,甚至傳到中國的圓明園。
倡導者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蓬帕杜夫人,后成為路易十五的情人。在她的倡導下,使17世紀太陽王照耀下有盛世氣象的雕刻風格,被18世紀這位貴婦纖纖細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她是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靈魂人物,后人稱她“洛可可之母”。
特點
1、形狀多變、彎曲
洛可可珠寶善用形狀變幻造型,以回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多個C形、S形及漩渦形線條組合雕琢。
2、色彩絢爛、沖突
洛可可珠寶的色彩十分嬌艷、柔和、輕盈、華麗、精致、細膩。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其工藝非常重視寶石的配色,大寶石邊上繞上一圈又一圈的小寶石,綠配紅,紅配藍,或是祖母綠搭配鉆石和珍珠,極盡最絢爛的沖突色彩。
3、元素崇尚自然、強調女性化
18世紀,隨著鉆石切割的發展和社會的富足,珠寶設計不再僅僅以精神寄托和民族文明為設計主題,更多是以給佩戴者增添光芒和優雅為目的。在洛可可風格的珠寶中,裝飾的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花卉、枝葉、緞帶等有女性特征的元素成為珠寶設計的主角。
洛可可風格項鏈的中央裝飾物也開始豐富起來,大量精美的墜飾開始出現,不過這些項鏈都不是直接佩戴在肌膚上的,通常會在項鏈底下襯上天鵝絨的襯墊,或者直接將天鵝絨緞帶和絲質蕾絲打成蝴蝶結直接佩戴。洛可可時期的裙領裁剪為那種非常美好的“U”形,短項鏈比巴洛克的位置更加上移,也就是更加貼合女性的頸項。項鏈的造型比之前更加大尺寸,配合高聳的夸張假發,更加彰顯女性驕傲的身份和地位。
4、構圖非對稱法則
5、大量使用珍珠
巴洛克珠寶VS洛可可珠寶
1、特點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見上文。
巴洛克風格的特點:
(1)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筑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
(2)突出夸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 不重實用性。
(3)色彩鮮艷。
(4)放棄古典形式。
(5)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
(上圖:巴洛克風格;下圖:洛可可風格)
2、風格
洛可可風格與巴洛克的顯著差別是:洛可可風格小巧、精致、甜美而優雅,愛用輕快纖細的曲線裝飾,效果典雅、親切,歐洲的皇宮貴族都偏愛這個風格。洛可可比巴洛克線條更輕快更纖細,更偏重一點歐洲宮廷風格,多運用貝殼的曲線。
(上圖:巴洛克風格;下圖:洛可可風格)
一起來欣賞一波洛可可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