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繡球”,是中國古代眾多傳統吉祥紋飾之一,象征著歡樂與喜慶。另一方面,“獅舞繡球”也是我國流傳下來的民間優秀表演藝術。中國素有東方雄獅之稱,而雄獅具有十分強悍的震懾力,寓意威武自信、勇氣和力量。民間每逢重要節日,或民俗慶賀活動等,伴隨著一陣陣喧天鑼鼓聲,“獅舞繡球”傳統喜慶節目,也就隆重登場。其振奮、激勵、鼓舞著人心,亦意味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及驅魔、辟邪、鎮怪、降妖,消除厄運,獲得好運,深受統治階級和廣大民眾歡迎。
清末“獅舞繡球”生動靈活
相傳“舞獅”習俗,別稱“獅子滾繡球”,最早是由西域龜茲地區,傳入中原內地。據《樂府雜錄·龜茲部》明確記載:“獅子舞由龜茲傳入長安。”在大唐盛世時,“舞獅”還是宮廷與民間同為盛行的一項喜慶活動。其具體表現形式有多種,一般是由一人手捧彩色繡球,站立在或一人(身上披覆人造獅皮),或兩人配合扮演的獅子(身上披覆人造獅皮,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身獅尾)面前,將繡球上下左右不斷揮舞,極盡逗引之能事,而威猛的獅子,便會隨著繡球之舞動,相應做出左顧右盼,生動有趣,活靈活現,上下左右騰挪跳躍,讓人忍俊不禁精彩紛呈的靈敏活潑動作,偶爾,扮演獅子的舞者,還會掀開獅頭面罩,興沖沖地露一露臉,這便是象征著喜慶歡樂的傳統“舞獅”,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獅子圖案在古人心目中,代表著吉祥瑞獸,這件“獅舞繡球”銀帽飾(見圖),中間的那只大繡球,以生命長壽、延年益壽的團壽紋作飾。團壽紋下端為吉祥如意紋;上端為花瓣紋,花瓣紋連接著兩條高高翹起,尾尖相碰,狀若吉磬三色琺瑯獅尾紋。團壽紋左右兩側,則雄踞兩頭瑞獅,毛發飄飄獅首,均扭頭望向繡球,生風四足,每一只都踩踏于銀飾面邊沿連綿不斷的飄飄彩帶之上,似乎瑞獅正緊隨繡球之舞動,而左騰右挪、上躥下跳,其勢充滿了生命靈動之感。寓意獅舞繡球、歡樂喜慶、吉祥如意、勝利凱旋、慶賀成功、生命長壽、延年益壽、多壽多喜、好事連連等。
該件清末“獅舞繡球”銀飾,為清末帽后飾,通長8厘米(含鏈、墜),總重9.9克(含全部),近似半圓形的銀飾面,高3.3、寬5.4厘米;五條銀鏈垂掛于銀飾面下部五小孔中,鏈長各約4厘米(不含銀墜);五枚鎏金桃形小銀墜,各長約1.5、寬1.2、厚約0.5厘米。銀飾面鎏金,唯獅首、獅尾、繡球,卻各點涂著紫色、深藍、淺藍三色琺瑯,既顯雅麗美觀,又充溢著華貴氣息。背面(無鎏金)焊有長1、寬0.5厘米的薄薄小銀片,其上隱約顯現出“朱仁記”三字款識。手工藝制作為壓片、剪片、鏨刻、鏤空、琺瑯、鎏金、焊接、修剪、銼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