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4日訊 日前,為進一步加強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工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財政廳印發了《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就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青海省非遺保護傳承發展重點工作從夯實非遺保護工作基礎、規范非遺保護管理工作、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促進非遺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進振興傳統工藝和“非遺+扶貧”協同發展、推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加大非遺展示傳播力度等七個方面作出部署。 >>>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國經濟網“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庫”
以下為政策全文:
我省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工作,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印發了《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就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省非遺保護傳承發展重點工作從七個方面作出部署。
一是夯實非遺保護工作基礎。開展非遺資源大普查,選取有代表性的項目制定非遺傳承發展規劃。持續推進“青海文化記憶工程”,加強記錄成果轉化利用。建立非遺資源數據庫。建立各級非遺專家庫,支持非遺學科和專業建設,加大理論研究成果轉化力度。
二是規范非遺保護管理工作。完善非遺保護名錄項目申報評審制度,優化專家遴選和管理辦法。制定各級非遺保護規劃和代表性項目保護計劃,制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建立非遺保護工作考評制度。
三是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依托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對深度貧困地區傳承人開展成建制培訓,支持代表性傳承人、民間工藝大師利用文化陣地和非遺傳習所開展常態化的傳承人培訓。推進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融合發展,加大優秀中青年傳承人在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的比例。
四是促進非遺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現代服務業、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將青海獨特的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加大對傳統刺繡類項目的挖掘整理、提升打造“青繡”品牌。支持非遺文創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建設。保護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遺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培育一批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青海非遺衍生品商標、民族文化地理標識、民族文化區域品牌。
五是推進振興傳統工藝和“非遺+扶貧”協同發展。建立青海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制度。培育和公布一批民間工藝大師,支持設立傳統工藝大師工作室,鼓勵傳統工藝高技能人才開展技術培訓、技能創新。鼓勵高校、企業和機構在非遺資源富集地區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搭建創意設計、工藝提升和推廣銷售平臺。因地制宜探索“非遺+扶貧”模式,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六是推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圍繞重點持續加強國家級、省級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挖掘非遺資源,推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建立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長效機制。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歷史文化名城(鎮、村)、旅游名縣、文化旅游特色景觀名鎮、傳統村落等規劃的銜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項目,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七是加大非遺展示傳播力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創新宣傳傳播渠道,組織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非遺宣傳展示活動,辦好各地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需求。推動主流媒體加大非遺宣傳傳播力度,發揮微信、短視頻、直播、快手等新媒體獨特優勢,創新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利用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強青海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