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產業政策>

    四川

    四川: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內容將納入“村規民約”

    2019-06-11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編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1日訊 日前,四川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統一實施建檔掛牌保護,培育創建“最美古鎮”20個、“最美古村落”100個,建立健全適宜新時代保護與發展需要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彰顯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態勢,將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塑造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

    》》》點擊查看更多政策內容

    意見明確,將摸清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家底。開展全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普查建檔,積極將符合條件的古鎮古村落申報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支持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民居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四川古民居保護名錄”和檔案數據庫。推行“拯救老屋”行動,加快修繕有價值的古民居,恢復傳統街巷院落風貌。推進古民居抗震節能改造,開展改水、改廚、改廁、改院,補齊古民居現代生活功能。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和社區居民共建共管,有效降低古民居閑置空置率。

    為提升農房品質和鄉村風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意見提出,將支持依托古鎮古村落古民居開展農房建設試點,編制優秀鄉土建筑圖集和技術指引,形成一批傳承鄉土文化、體現地域民族風貌、適宜現代生活需要的川派民居樣本。健全適宜古鎮古村落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體系,系統治理周邊水環境,推進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鼓勵在古鎮古村落內使用石板、青磚等傳統路面。

    意見提出,支持古鎮古村落挖掘保護民間文學、民間傳說、民俗節慶、傳統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資源,加強對瀕危非遺項目搶救性保護。促進活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支持一批傳統村落創建國家3A級(含)以上旅游景區。推動川茶、川菜、川酒、川醫、川藥和巴蜀畫派、蜀錦蜀繡、民族歌舞等特色文化產業扎根古鎮古村落。建立健全古鎮古村落產業促進機制。與此同時,嚴禁在古鎮古村落周邊開山采石、伐木填湖、違法排污、傾倒垃圾。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明確,將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并引導群眾自覺遵守。積極拓展投融資渠道,創新金融支持手段,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共同參與,推動建立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資金籌措機制。大力開展文化名人、旅游機構、規劃師和建筑師等下鄉行動。

    以下為政策原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

    川辦發〔2019〕36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古鎮古村落又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是指歷史文物豐富、歷史建筑成片、保留傳統格局風貌的鎮和村,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古民居是指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歷史建筑的民居。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是美麗“鄉愁”的重要載體,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理念和智慧。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加強全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部署,堅持活態保護和創新發展,以傳承鄉土文化、彰顯巴蜀特色、促進利用發展為方向,加大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力度,切實讓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成為“鄉愁”守望地。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統籌利用。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健全完善保護體系,適度發展特色產業,嚴禁大拆大建和破壞性開發建設,系統保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歷史文化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改善環境,有機更新。延續和恢復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原有格局和風貌特征,大力提升人居環境水平,合理改善傳統建筑內部設施和外部條件,滿足居民現代生活需求。

    ——活態傳承,突出特色。大力引導原住民和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加強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將文化的傳承、展示與特色塑造融入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全過程。

    (三)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統一實施建檔掛牌保護,培育創建“最美古鎮”20個、“最美古村落”100個,建立健全適宜新時代保護與發展需要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彰顯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態勢,將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塑造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

    二、主要任務

    (四)摸清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家底。開展全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普查建檔,全面挖掘梳理歷史文物、歷史建筑、傳統建筑、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等歷史文化資源要素,系統研究其歷史脈絡、空間分布、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健全完善古鎮古村落檔案,積極將符合條件的古鎮古村落申報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支持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民居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四川古民居保護名錄”和檔案數據庫。(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排名首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五)科學編制規劃和方案。堅持原真性、整體性和系統性保護原則,開展全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相關研究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明確保護范圍、保護要求和建設管控措施,建立規劃編制與實施監管體系,并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銜接。加快編制修繕利用方案,科學確定重點項目、實施計劃,對空間景觀環境和建筑修繕利用進行詳細設計。(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

    (六)加強管理和保護修繕。嚴格執行保護規劃,加強規劃實施監管,嚴控核心保護區域內各類建設活動,禁止拆舊建新、拆真建假,依法依規拆除核心保護區域違法違規建筑。推行“拯救老屋”行動,加快修繕有價值的古民居,恢復傳統街巷院落風貌。推進古民居抗震節能改造,開展改水、改廚、改廁、改院,補齊古民居現代生活功能。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和社區居民共建共管,有效降低古民居閑置空置率。(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

    (七)提升農房品質和鄉村風貌。積極推廣應用現代夯土技術,鼓勵使用竹、木、磚、瓦等地方性鄉土材料,推動傳統工藝傳承創新。創新改良建造方式,研究適宜古鎮古村落特點的設計和施工方法,減少大挖大填、大機械施工對傳統環境的破壞。支持依托古鎮古村落古民居開展農房建設試點,編制優秀鄉土建筑圖集和技術指引,形成一批傳承鄉土文化、體現地域民族風貌、適宜現代生活需要的川派民居樣本。加強對古鎮古村落整體風貌的管控和恢復,積極整治背街小巷,消除私搭亂建和亂堆亂放現象,逐步恢復鄉村農耕風貌與鄉土氣息。(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

    (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依托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等,健全適宜古鎮古村落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體系,系統治理周邊水環境,推進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強物流集散等設施建設,改善宜居宜業基礎條件。推行生態透水路面,鼓勵在古鎮古村落內使用石板、青磚等傳統路面。加強消防設施、避險疏散場地等重點防災減災設施建設。(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文化和旅游廳、應急廳)

    (九)開展“最美古鎮古村落”創建行動。在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中,選擇基礎較好、保存完整、特色鮮明的一批鎮村,開展“最美古鎮古村落”評選和培育創建工作,不斷創新古鎮古村落發展動力,形成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認知度的“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品牌。(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委宣傳部、財政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

    (十)活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古鎮古村落挖掘保護民間文學、民間傳說、民俗節慶、傳統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資源,加強對瀕危非遺項目搶救性保護。組建非遺專家隊伍,培育非遺文化傳承人,支持傳承人開展傳承傳習活動。加強鎮志村史編撰整理和非遺檔案管理工作,推動鄉情村史陳列室、非遺傳習所和鄉村博物館建設。(責任單位:文化和旅游廳,省委宣傳部、農業農村廳、省廣電局、省檔案局、省地方志辦、省文聯)

    (十一)促進利用發展。積極引導支持古鎮古村落創新發展特色農業、文旅文創、健康養老、傳統手工業等產業。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一批主題旅游線路,促進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和藝術創意等新興業態開發。支持一批傳統村落創建國家3A級(含)以上旅游景區。推動川茶、川菜、川酒、川醫、川藥和巴蜀畫派、蜀錦蜀繡、民族歌舞等特色文化產業扎根古鎮古村落。建立健全古鎮古村落產業促進機制,充分利用文化節慶活動推介四川古鎮古村落特色產品與項目。(責任單位:文化和旅游廳,經濟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省經濟合作局、四川博覽集團)

    (十二)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加強古鎮古村落外部山體水系、田園風光、森林湖泊、綠化植被等方面整體保護。優先在古鎮古村落周邊和古民居集中區域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修復、河湖濕地水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恢復、清潔河道行動等工程,有效修復提升古鎮古村落自然生態環境品質。嚴禁在古鎮古村落周邊開山采石、伐木填湖、違法排污、傾倒垃圾。(責任單位: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

    三、支持政策

    (十三)強化要素保障。統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物保護、傳統村落、宜居鄉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等現有政策資金,支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整合相關資金和政策,對培育創建成效顯著的“最美古鎮古村落”進行支持,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項目。加強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等對古鎮古村落的支持力度,積極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單獨選址的展示服務、文化旅游等設施和項目建設。(責任單位: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

    (十四)健全法治基礎。加大古鎮古村落有關法規規章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力度,加快推動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立法進程,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執法力度。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地方保護政策。鼓勵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古鎮古村落制定保護管理辦法。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司法廳、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游廳)

    (十五)加強人才培訓。加強鄉鎮文化、旅游、建設管理隊伍建設,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管理體制。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旅游、建設管理和古建筑修繕等培訓,建設一支理念先進、業務過硬的基層保護隊伍。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文化產業運營、娛樂演藝人才招引,加大非遺傳承人培養,大力培育“傳統工匠”“名匠”,打造一支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人才隊伍。(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游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四、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和監督管理,科學制定保護規劃和修繕利用方案,有序推進各項保護工作。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牽頭會同文化和旅游、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等省直有關部門,切實強化協作配合,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

    (十七)調動各方力量。將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并引導群眾自覺遵守。積極拓展投融資渠道,創新金融支持手段,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共同參與,推動建立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資金籌措機制。大力開展文化名人、旅游機構、規劃師和建筑師等下鄉行動。(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游廳、農業農村廳)

    (十八)營造良好氛圍。綜合運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新媒體等多種渠道,開展專題宣傳,加強文化展示傳播,充分展示我省古鎮古村落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和中華歷史名人紀念活動,深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支持古鎮古村落建設傳承傳習基地。(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省地方志辦、省文聯)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6月3日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