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拍賣動態>

    拍賣動態

    蘇富比春拍 草間彌生1950年代杰作登場

    2019-03-20    來源:工藝美術網    編輯:邱娟

    蘇富比本季‘當代藝術晚拍’將獨立登場,于4月1日舉行,最矚目焦點無疑是草間彌生作于1959年的早期杰作《無盡的網#4》。

    拍賣詳情

    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4月1日,7時

    預展:3月29日至4月1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五

    30秒解讀作品特點。。。

    首現拍場,來源顯赫,狀況極佳。如此尺幅龐大、同年代的博物館級《網》畫,在市場上極為罕見。

    此畫最初由法籍美裔藝術家阿爾曼·費爾南德斯收藏,是他與草間彌生互贈的作品之一;后來經由富士電視臺畫廊落入現藏家手上。

    數十年來一直屬私人收藏,鮮少公開展出。本畫光潔如新,畫面雪白,甚少見于其他早期的(紐約時期)《網》畫。

    草間彌生──藝無止盡

    精神分析學家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37年寫成經典論文〈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當中不慎指出──或承認──女性與生俱來的反叛特質,這種特質阻礙她們接受心理治療,導致‘無止盡’的分析。佛洛伊德認為,這種‘無止盡’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病患(男女皆然)否定自身的女性特質──男性拒絕顯得被動和軟弱,女性則出于羞恥之心和對男性雄風的妒忌。佛洛伊德理論中赤裸裸的陽具中心主義謬見,在現今遭到廣泛質疑或忽視;然而論文和草間彌生的作品標題同時包含表示‘無止盡’或‘無限’的‘interminable’一詞,以及兩者對女性反叛特質的探討,皆可作為草間彌生1959年巨作《無盡的網#4》的巧妙引子。

    1959年,即六十年前,草間彌生踏足曼哈頓后短短一年,這位身材嬌小的年輕女性就以全白的單色無限網畫作,在男性主導的紐約藝壇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從藝術的廣義背景及社會文化的歷史角度出發,這枚炸彈的震撼程度仍未得到充分理解,或認可。

    唐納德·賈德憶述:

    與同期大多數藝術家相比,她的作品更加新穎,更加特立獨行。你甚至可以亮出波拉克、紐曼、羅斯科、萊茵哈特等人的大名;但是創意唯一能與之堪比的只有弗蘭克·史蒂拉,但也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事實上,我認為她比弗蘭克更具原創性,而她也確實比弗蘭克擁有更持久的創造力。

    在1959年的紐約,女性藝術家寥寥可數,草間彌生的白色無限網代表著其中一個聲音,它就像一張無法捉摸的謎:我們在其中同時找到陽剛和陰柔、勇氣和脆弱、理性和直覺,不過更重要的是這些兩極元素之間的相生共濟。這種互動來自每張網包含的兩個平面之間的潛意識空間:第一個平面是垂直的畫面本身,令人想起紐曼和羅斯科筆下的色域;第二個是網中厚涂圓圈組成的起伏平面。兩個平面分分合合,永無休止,令畫面游移不定,以優美的韻律向著觀者漂來又蕩去,漲起又退散。

    大部分《無限網》都以系列名稱‘Infinity’作為標題,這幅《無盡的網》卻以‘Interminable Net’命名,珍貴罕見。草間彌生透過每一圈圓環、每一道弧線,重復不斷地在藝術界中爭取肯定──在世界中摸索定位,在茫茫宇宙中(當然也包括她受幻覺困擾的小宇宙)為脆弱不堪、搖搖欲墜的一己之身尋找安身立命之地。作品美學既簡且繁,筆觸既如機械運行般單調乏味,亦如突發奇想般無法預測,散發出雙重氣質,這幅彷似精美蕾絲的白網,竟然挾帶了波拉克筆底縱橫開闔的豪氣。

    面對數不盡、理不清的自相矛盾,賈德嘗試形容:‘這種特質就像一大張脆弱而堅韌的燒烤架,或者一大塊結實的蕾絲。’同樣身為女性的策展人勞拉·赫普曼(Laura Hoptman)則這樣解釋:‘這些 [無限網] 大膽地引用紐約派風格,并以自身的藝術創作挑戰其主導局面。草間形容其筆觸“單調地重復又重復,像機械裝置一樣”,憶述自己煞費苦心地創作同一構圖,是為了刻意對抗抽象表現主義的抒情表現。’(勞拉·赫普曼,《草間彌生》,倫敦,2000年,42頁)

    如果草間彌生的本意是尋找對抗‘靈藥’,那么她找到的其實是‘炸藥’。早期的無限網留下了不朽印記,當中難以磨滅的視覺和感官力量可謂前所未見,在當時的藝術主流里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時也是畫家個人情感的具現。《無盡的網#4》蘊藏了草間彌生的身體力量、潛意識和精神圖景,照見不同的心理面向,不啻是對人類復雜心理的探知,更是對女性特質覺醒循環往復的肯定和表達。一筆一圓環,以一人之力對抗全世界,排除萬難,永不止息。本作從多個維度涵蓋‘無止盡’的境界,開啟一扇平行宇宙,見證過去沒沒無聞的女性威權高奏凱歌。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