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上海文化產業按照中央總體部署,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實際,以提升城市經濟創新力、產業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為發展目標,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文創50條”),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自貿試驗區建設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以重大項目和品牌建設為抓手,著力挖掘產業新動能,注重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融合業態,構建文化金融服務體系,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滿足新時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為全面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推動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為讓社會各界了解2018年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處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共同撰寫完成《2018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本報告主要分析上海文化產業2017年基本數據,總結2018年產業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并對未來發展前景作出分析研判。
上海文化產業2017年基本數據:由于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數據由國家統計局統一于2019年下半年對外公布,為保證分析的客觀、公正、可靠,本報告僅援引2017年及之前年份文化產業的相關統計數據。
一、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總體規模持續擴大
2017年,上海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081.4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80%,占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總增加值34722億元比重為5.99%。按行業分析,2017年上海文化制造業增加值為261.18億元,占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為12.55%;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189.35億元,占比為9.10%;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630.89億元,占比為78.35%。按活動性質分析,文化核心領域創造的增加值為1558.53億元,占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為74.88%;文化相關領域創造的增加值為522.88億元,占比為25.12%。近年來,文化產業增加值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勢頭,占全市GDP比重穩步上升,作為上海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圖表: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2007-2017)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表: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2007-2017):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2012年版)、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2018年版)以及統計方式的改進,2017年上海文化產業統計數據與以前的數據是非同口徑比較
(二)產業發展呈現新特征
1、內容生產成為產業發展重要著力點。2017年,以出版服務、廣播影視節目制作、創作表演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內容保存服務、工藝美術品制造等為主的內容創作生產類實現增加值520.05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4.99%;以新聞服務、報紙信息服務、廣播電視信息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為主的新聞信息服務類實現增加值197.1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9.47%。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用戶個性化需求為導向的內容生產方式正在興起,激發了傳統文化業態的創新活力,以出版、廣電和媒體為首的傳統文化產業不斷加快轉型步伐,并與新興文化領域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新興領域成為產業發展新動能。在文化核心領域中,以廣告服務、設計服務為主的創意設計類實現增加值454.45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1.83%;以出版物發行、廣播電視節目傳輸、廣播影視發行放映、藝術表演、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藝術品拍賣及代理等為主的文化傳播渠道類實現增加值184.74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8.88%。“互聯網+文化”融合是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數字經濟、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全新的文化生產體系,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等新型傳播渠道和文化內容平臺正推動文化產業加速融合,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能。
3、休閑娛樂服務發展潛力不斷釋放。以娛樂服務、景區游覽服務和休閑觀光游覽服務為主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實現增加值61.49 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95%。近年來,居民文化娛樂類消費的時間、頻次、支出水平不斷提升,文化消費已成為我國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文化休閑娛樂市場潛力不斷釋放,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推動服務產品質量提升,隨著“休閑時代”的逐步到來,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4、文化投資運營成為重要增長點。“文化投資運營”是文化產業新設大類,包含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和文化行業管理機構“投資與資產管理”和文化企業總部、文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近年來,隨著一大批文化項目和產業園區在上海涌現,文化投資運營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2017年,文化投資運營類實現增加值140.69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76%,成為上海文化產業實現快速增長的強力引擎和文化企業集聚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
5、文化裝備等相關領域保持增長態勢。文化裝備生產增加值為79.04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8%,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此外,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增加值為310.89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14.94%;文化用品的生產增加值為132.95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39%。作為先進制造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組成部分,上海文化裝備產業加大研發成果轉化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了一批本土文化裝備企業,產業鏈功能性布局成效顯現。
圖表:上海文化產業主要行業增加值占比(2017)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表:上海文化產業分行業增加值情況(2017)
(數據來源:國家市統計局,按《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分類標準核算)
(三)文化貿易總量穩中有升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化“走出去”力度持續加大,對外文化貿易增長迅速,上海緊緊把握“一帶一路”建設背景,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戰略機遇,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為發力點,開拓文化貿易渠道,提升文化貿易水平,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上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91.1億美元,同比增長3.6%,繼續保持貿易順差。其中,文化貿易進口額4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億美元,同比增長9.4%;文化貿易出口額48.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0.6億美元。其中音像制品及電子出版物、文化用品等文化產品進出口均實現同比增長,文化與娛樂服務、廣告服務等文化服務進口增勢明顯,進口增幅均超過30%。在出口方面,圖書報紙期刊等傳統出版物、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文化與娛樂服務等文化產品和服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出口萎縮,而文化專用設備則實現出口額大幅增長,增幅達到45.7%,文化產品出口的技術含量有所提升,出口結構趨于優化。
圖表:上海文化核心產品和服務進出口情況(2017)
(數據來源:上海市商務委、上海海關等)
二、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文化領域積極實踐國家戰略
1.影視產業結構優化。圍繞構建現代電影工業體系、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上海牢牢把握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創作源頭成為發力點,2018年上海共生產電影完成片86部,35部上海出品影片進入院線放映,累積票房約104億元,比去年增長110%;12部影片票房過億,其中1部過30億,3部過10億,4部上海出品影片進入全年國產片票房前十位。2018年上海核發電視劇發行許可證51部2190集,共有32部滬產電視劇首輪播出。上海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創作重點,推動電影《春天的馬拉松》《江湖兒女》、電視劇《大浦東》《大江大河》《外灘鐘聲》等一批影視作品熱播。影視市場不斷繁榮,全市影院數量增至360家、銀幕數增至2158個,影院數量和銀幕數繼續位列全國城市第一位;2018年上海地區影院票房37億元,繼續蟬聯年度全國城市票房冠軍。影視企業主體發展壯大,燦星文化、檸檬影業、耀客傳媒、興格傳媒、米粒影業、笑果文化等本市新銳影視企業不斷涌現。影視人才培養持續推進,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交大文創學院、上海科技大學等電影人才培養孵化項目不斷深化。各區加快影視產業布局,松江區成立影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扎實推進松江科技影都建設,儲備昊浦影視基地、上海影視樂園、中視儒意影視基地等產業項目。靜安區研究起草《靜安區關于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推動環上大影視產業園區、靜安新業坊、“海視界-靜安明珠影視城”等建設。長寧區建設天山路影視演藝功能帶,聯合上海市電影放映協會、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引入德國電影大師赫爾佐格作品回顧展、菲律賓電影大師展等。
2.演藝市場活力釋放。以發揮“碼頭”和“源頭”作用、打造獨具魅力的亞洲演藝之都為目標,2018年上海年演出場次超過3萬場,觀眾人次超過1600萬,演出收入約18億元。創作演出能力有效提升,全市各文藝院團加強創作,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紀錄片《大上海》《理想照耀中國》、京劇《北平無戰事》、滬劇《匿名者》《敦煌女兒》《一號機密》、話劇《追夢云天》、歌劇《晨鐘》《田漢》等12部重點作品完成創作并上演。倫敦交響樂團、音樂劇《貓》等國際頂級演出成功引進,《不眠之夜》《時空之旅》等駐場品牌形成品牌影響力。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國際舞蹈中心等成為“上海首演計劃”主要舞臺,全年上演世界首演劇目10余場、中國首演20余場。演藝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不斷深入,民營院團扶持力度加大,2018年全市共有劇團329家,其中,市級國有院團18家、區級國有院團3家,民營院團308家,民營院團占劇團總量的93%;演出經紀機構1511家,絕大部分為民營演出公司。劇場設施布局不斷完善,全市共有劇場152個,其中800座以上的大型劇場占20%。年演出場次超過200場的劇場有20家左右。重點區域項目建設有序,2018年11月,市區加強聯動,將上海人民廣場演藝區正式定名為“演藝大世界”,成立領導小組,制定三年工作計劃,加快區域劇場群的綜合改造,推動成立演藝大世界聯盟。浦東新區推動世博園區旅游演出劇場群建設,深化前灘信德文化演藝中心、寶鋼大舞臺、世博文化公園等項目建設。靜安區以美琪大戲院作為現代戲劇谷核心劇院,聯動周邊劇場群,做強靜安戲劇文化品牌。虹口區以上海音樂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為重點推動劇場群建設,引進上海音樂產業促進會,舉辦中國音樂產業發展論壇。
3.出版產業優勢聚焦。圍繞建設出版產業新格局,上海不斷努力,鞏固在古籍、辭書、社會人文、科學技術、文學、美術、音樂等出版領域全國領先優勢。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有效實施,目前共有191項入選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全部完成率20%,部分完成率27%;2018年完成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第二次增補,上海共申報230余個項目。上海學術·專業出版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年內完成對20家已掛牌中心的評估,通過評審擬新增5家。國有民營合作平臺搭建完善,業內“單品王”讀客圖書與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開展合作。上海數字出版產業加快發展,世紀出版集團推進《辭海》數字出版云平臺建設。綠色印刷以中小學教材為重點,實施中小學教材綠色印刷全覆蓋,將教材綠色印刷成本自2018年起納入教材定價,目前本市共有少兒圖書25種228000冊、少兒期刊4種2331000冊實施綠色印刷。著力破解按需印刷推進過程中圖書數字化標準問題,推廣“基于POD可操作標準下的圖書元數據規范化管理系統”解決方案。實體書店建設升級發展,復旦大學、東華大學(松江校區)等9余所高校完成實體書店建設;全國首家無店鋪創意書店——未來書店、源自“思南書局·概念店”的思南書局、以“深閱讀、漫生活”為經營理念的簡屋書店、鐘書閣綠地繽紛城店等投入營運,上海實體書店加快步入“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多元、充滿活力的新型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各區推動出版印刷產業發展,金山區發布《上海市金山區印刷產業發展藍皮書》,推動金山國家綠色創意印刷示范園區引進綠色印刷及相關(RFID、影視、3D打印等)企業1300余家。青浦區提升印刷傳媒產業發展能級,編制實施《上海市青浦區創建綠色印刷創意產業園區發展規劃》。
4.藝術品交易體系建立。圍繞建設世界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目標,上海設立“促進上海藝術品產業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實現以畫廊、藝術博覽會為主體的一級市場和以藝術品拍賣機構為主體的二級市場共同發展。市場主體增長明顯,截至2018年三季度,全市藝術品經營單位備案數318家,文物商店、古玩城32家。畫廊行業轉型升級,外資畫廊逐漸增多,本土畫廊在市場定位、經營理念、運作模式等方面逐漸接軌國際,形成了成熟畫廊的經紀代理模式。藝術品拍賣交易穩中有升,上海繼續保持以海派書畫等為主的拍賣特色,截至9月底,據不完全統計,上海藝術品拍賣成交結算金額24億元,同比上升3.5%。藝術品對外貿易持續增長,隨著自貿試驗區藝術品保稅倉儲、保稅展示等政策實施,上海已成為國內藝術品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口岸。前三季度,上海各口岸進出口藝術品總計505批(次),藝術品進口4987件、出口4895件,分別同比增長15%和55%。藝術博覽會穩步發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ART021、上海藝術博覽會等本土藝博會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呈現出不同層次、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市場細分。各區推動藝術品集聚區建設,浦東新區推動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建設,為佳士得、邦瀚斯、保利、嘉德等海內外文化藝術機構提供專項便利化服務。徐匯區依托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建立國際藝術品物流服務平臺,形成藝術品交流全產業鏈服務體系。
(三)新興產業領域特色漸顯
1.動漫游戲增速放緩。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動漫游戲原創中心,全市集聚產業要素資源。但受制于全國游戲版號臨時停審等因素影響,游戲產業增速放緩。2018年上海網絡游戲產業規模預計709億元,同比增長3.7%。動漫游戲原創能力繼續提升,全市實施“原創藝術類精品游戲扶優計劃”,7月啟動“原創藝術類精品游戲大賽”,《劍與家園》《美職籃夢之隊3》等原創游戲作品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原創游戲精品出版工程”獎項。動漫游戲企業數量穩定,目前上海共有動漫企業約250家,其中,經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認定的動漫企業30家;全市持證游戲企業2123家,已擁有盛大、游族、巨人、愷英、心動等多家國內知名游戲企業,年收入超億元的網絡游戲企業超過60家。公共服務平臺搭建完善,上海網絡游戲出版管理申報服務平臺于8月正式上線,國家原創動漫游戲綜合服務發行平臺(二期)加快建設。動漫游戲發展氛圍濃郁,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第四屆家庭游戲大會、第五屆上海游戲精英峰會等動漫節展盛典如期舉辦。“網絡游戲專項整治行動”“棋牌類網絡游戲專項整治工作”和“暑期文化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有序開展,網絡游戲行業發展進一步規范。
2.網絡文化潛力巨大。圍繞鞏固國內網絡文化龍頭地位,2018年上海網絡視聽產業主體持續壯大,產業環境日益優化。視聽領域發展潛力巨大,嗶哩嗶哩、PP視頻等深耕垂直市場。3月28日嗶哩嗶哩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后企業市值達41億美元,同比增長64%,成為二次元領域頭部平臺。PP視頻精耕體育領域,2018年企業估值107億,同比增長33.8%,成為行業內的主要競爭力量。音頻知識付費快速增長。喜馬拉雅FM、蜻蜓FM、阿基米德三家音頻網站占據超過80%的全國音頻行業市場份額。喜馬拉雅FM激活用戶4.7億,并以5.12%的滲透率、75.1%的知名度位列全行業第一。蜻蜓FM目前市場估值60億,同比增長50%,2018年,本市音頻網站付費用戶預計將突破3000萬。內容質量不斷提升,網絡劇《尋人大師》、紀錄片《極地》、動畫片《中國唱詩班》等優秀視聽節目涌現。喜劇脫口秀領域“獨角獸”笑果文化連續打造《吐槽大會》《周六夜現場》等節目,企業估值達50億,同比增長316.7%;繪夢動畫專攻二維動畫創作,企業估值12億,同比增長約70%。此外,騰訊影業、企鵝影視、時悅、興格等企業生產的網絡劇數量、質量不斷提升,上海內容制作機構增速超越全國增速,發展勢頭強勁。
3.電競產業成為熱點。圍繞建設全球電競之都的目標,上海全面深化電競產業體系建設。目前,全國80%以上的電競公司、俱樂部和明星資源在上海聚集。從上游廠商到中游賽事、制作公司以及下游的俱樂部、直播平臺,上海已擁有完善的電競產業鏈,保持先發優勢,VSPN、ImbaTV、NeoTV等一批優質電競內容制作方齊聚上海;IG、VG、EDG等一批知名電競俱樂部在上海設立總部;《DOTA2》《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等知名電競游戲大型賽事落戶上海。市級加強行業標準建設,制定《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員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及賽事發展計劃,深化三級電競比賽體系研究,在全國率先推出電競運動員注冊管理制度體系。重大活動落地舉辦,首屆全球電競大會、全國高校電子競技聯賽、2018 DOTA2亞洲邀請賽順利舉辦。人才體系培育機制完善,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試點設立電競專業。各區加強電競產業布局建設,浦東新區打造電競產業發展核心功能區,推動完美世界、Steam China平臺及第九屆DOTA2國際邀請賽(TI9)落地浦東;靜安區推進靈石路電競產業集聚區建設;寶山區推動電競專業場館建成投入使用;楊浦區支持阿里體育試點建立電競運動員在職培訓體系。
4.文化裝備持續發力。圍繞實施文化裝備產業鏈布局的目標,圍繞產業鏈的創作、傳播、展現等關鍵環節,上海加快關鍵技術研究,通過示范工程和科普宣傳等活動創新文化科技表現形式。上海大劇院、上海交響樂團、咪咕視訊等合作開展基于虛擬現實和云計算技術的VR全景直播、云點播等示范應用。上海首個科普公園——寶山智慧灣科創園建立,將VR、3D打印、智能制造等技術與文創、科普元素有機結合。上海科技館等申報國家第三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探索面向文化科技融合的公共服務機制。11月8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設置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以“智能科技”和“高端裝備”為主題,邀請一批國內外文化裝備企業參展。上海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基地在普陀區加快建設,首屆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在新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行,同期舉辦“2018 NAB Show Shanghai”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跨媒體技術展,配套開展展會、峰會、實訓等活動。
(四)產業項目建設取得成效
1.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釋放帶動效應。上海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金山國家綠色創意印刷示范園區、國家音樂產業基地(上海)等國家級產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增強。2018年6月,徐匯區被中宣部、商務部認定為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成為目前全國唯一的、以城區推動上海文化貿易加速發展的示范區和先行者。12月28日,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成功升級為國家級平臺,正式更名為中國(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定位一體化服務供應商,孵化品牌“創e空間”,推動國創一期創e空間開業,為超過30家企業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空間及相應的配套服務。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著力打造兼具集聚效應和示范效應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涵蓋內容制作、產品交易、集成播控、技術研發、視聽云計算及應用、基礎電信服務等。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依托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和政策開放,不斷優化服務和擴大影響,2018年新吸引資本144億元,新增企業500家(以集中注冊為主),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搭建“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臺展廳。金山國家綠色創意印刷示范園區推動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平臺、印刷對外加工貿易綜合服務平臺等發揮實效,園區內瑞時創展的POP文化創意展、當納利公司的按需印刷、盛通時代的出版物綠色印刷,日本天德的RFID標簽印刷成為亮點。音樂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上海)擴大招商引資,加快引進上海音樂產業促進會,舉辦中國音樂產業發展論壇、河畔音樂集市、美好生活計劃、古堡音樂廳等活動,促進產業能級與品牌影響力提升。
2.市級文創園區樓宇建設取得進展。2018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樓宇和空間評估及新認定工作重新啟動,市區兩級發揮合力作用,共報送園區單位172家、示范樓宇20家、示范空間34家,相關評審正有序推進。認定工作結合原掛牌市級文創園區的考核評估,試行掛牌有效期為2年(2019-2020),打破授牌終身制模式。近年來,文創園區高水平建設勢頭良好,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市級文創園區總面積達到717萬平方米,入駐文創企業總數近2萬余家,入駐企業創造稅收超過300億元。品牌連鎖運營成效顯著,德必、越界、創邑和8號橋等一批有條件的園區在實施專業化運營和深度服務企業的基礎上,積極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管理服務標準,打造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發展生態呈現多元化態勢,在文創企業集中辦公和文創資源集聚的基礎上,產業園區、公共社區、城市街區“三區融合”的開放型園區正逐步涌現,江南智造、金山嘴漁村等探索因地制宜疊加更多文創體驗和生活休閑等功能。
3.重大文化設施和新地標加快建設。2018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上海交響樂博物館、民族樂團、愛樂樂團等完成修繕。上圖東館、上博東館、程十發美術館、宛平劇場改擴建等一批建設項目有序施工,上海大歌劇院建筑設計方案進一步深化,一批市屬文藝院團業務設施功能提升項目相繼完成。各區加強區域文化地標建設,浦東新區“望江驛”新型文化空間、徐匯區“濱江西岸文化走廊”、長寧區“虹橋文化圈”、普陀區“蘇河十八灣”、靜安區“現代戲劇谷”、虹口區“音樂谷”、楊浦區“楊樹浦濱江創新帶”、黃浦區“演藝大世界”、閔行區“網絡視聽產業集聚區”、寶山區“濱江郵輪文化帶”、嘉定區“汽車文化”、金山區“綠色印刷”、奉賢區“東方美谷”、松江區“科技影都”、青浦區“印刷傳媒”、崇明區“生態文化”等區域產業品牌建設持續深入,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櫻花大劇院、虹橋百老匯劇場群等區級設施項目有序推進。
4.文化品牌活動影響力顯著提升。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重要文化節展活動品牌化、國際化、特色化水平提升。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征集108個國家和地區的3447部影片,展映中外影片492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作品中,世界首映47部、國際首映24部、亞洲首映84部、中國首映118部,觀影人次超46萬,電影市場展商數量達293家,境外展商超過40%,與戛納電影節共同成為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新設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指定成員。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展館總面積達17萬平方米,展商達到近1000家,人次觀展近35萬,目前,ChinaJoy已遠遠超越了日本東京電玩展、韓國GSTAR游戲展等全球眾多數字娛樂國際性展覽,與全球最大的德國科隆游戲展、最專業的美國E3游戲展比肩。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45臺中外劇(節)目,350多項系列活動在上海及無錫、寧波、合肥等分會場同時進行,53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家機構參與演出交易,達成541個合作意向。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轉型成為中國歷年獲獎優秀音樂作品、優秀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優秀音樂人和世界優秀音樂團體的展示交流舞臺。2018年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首次與博洛尼亞童書展主辦方合作,匯集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367家展商,海外展商達194家。
(五)文化資本市場回歸理性
1.文化市場整體監管力度加強。隨著文化產業升級發展和產業生態逐步建立,文化領域政策監管日趨嚴格和完善。2018年,國家有關部門針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凸顯的熱點問題,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規定,促進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健康合理發展。一是面對天價片酬和明星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等重點問題,5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稅務總局等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繼范冰冰被稅務部門處罰繳納超過8億元人民幣的稅金和罰款之后,稅務部門對影視行業征稅問題進行全面規范,10月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通知,部署開展規范影視行業稅收秩序規范工作。二是針對網絡視聽節目制作、播出不規范、影視明星過多、追星炒星、泛娛樂化、高價片酬、收視率(點擊率)造假等問題,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1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嚴格控制綜藝節目嘉賓片酬,加大電視劇網絡劇(含網絡電影)治理力度。三是為保護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8月國家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游戲上網運營數量,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上海嚴格貫徹《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在全市范圍深入開展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專項行動,嚴肅查處違法案件,網絡游戲市場環境得到凈化。四是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上海繼續加強對全市各類文化產權交易平臺的整改力度,市場環境進一步規范。
2.文化領域融資并購規模下降。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在外部監管趨嚴和資本市場由熱轉冷的背景下,2018年文化領域投機資本、短期資本和非專業資本逐漸退場,高估值、高溢價時代成為過去式,文化產業投融資環境“退燒”,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在資本市場“脫虛向實”大背景下,證監會對于文化娛樂類資產的融資和并購監管力度加大。2018年文化產業融資活躍度和融資規模雙向下降,購融資交易數量下降趨勢明顯,投融資募資金額近三年呈遞減趨勢。根據鯨準研究院《2018中國文娛產業大報告》,2014至2018年文娛領域投資事件地域分布排行前五名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江蘇,其中北京以2528起投資事件及1471.95億元融資額位列第一,上海以1173起投資事件及421.58億元融資額位居第二;在文娛領域最活躍的50家投資機構區域分布情況中,上海占比26%位居全國第二。2018年上海文化領域發生投融資事件163起,主要投融資事件有燦星完成3.6億元融資,手游分享平臺TapTap獲2億B輪融資,騰訊以30億元人民幣戰略入股盛大游戲等;主要并購事件有世紀華通擬以298億元交易金額收購盛躍網絡(盛大游戲實體)100%的股權,姚記撲克以6.68億元收購上海成蹊信息科技53.45%的股權,快樂購物作價5.03億人民幣成功受讓芒果傳媒持有的上海天娛傳媒100%股權,騰邦國際作價1.8億元收購上海巧趣文化旅游發展60%股權等。但上海文化領域投融資市場與同期北京文化領域發生的373起投融資事件相比,在投融資規模和數量上仍有較大差距。2018年,文化企業國內A股上市融資渠道收窄。據統計,2017年僅有3家影視公司在A股成功IPO,2018年則無一家成功過會,華視娛樂、新麗傳媒、開心麻花等宣布中止IPO。國內二級市場影視傳媒股價跳水嚴重,據 Wind 數據,截至 12 月 25 日,2018 年傳媒行業股價累計下跌 37.64%。同期,文化企業赴美或赴港上市相對較為順利,3月28日國內首家ACG直播互動平臺嗶哩嗶哩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9月14日移動內容聚合平臺趣頭條赴美上市。但海外上市企業市場整體表現較為平淡,資本市場對文化企業始終保持相對謹慎態度。
3.文化產業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近年來,上海通過多種手段推動文化金融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8月,上海市文創金融合作座談會召開,對接文創企業與金融服務機構的信息平臺“上海文創金融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提供全方位文創金融政策與服務信息,滿足不同階段、不同類型文創企業金融需求。10月,上海銀行廣中路支行等五家銀行成為首批“上海市銀行業文化創意特色支行”。據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上海銀監局轄內商業銀行文化產業貸款余額達456.6億元,文化產業信貸余額持續增長。首批文創特色支行授信余額近90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貸款余額20%。其中,上海銀行推出“文創保”專項金融服務方案,為本市文創小企業提供“結算+信貸支持+政策性貸款擔保+投貸聯動”綜合金融服務,重點支持獲得“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扶持項目”“促進上海電影發展專項資金”“上海圖書出版專項基金”的成長性企業。11月30日,“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活動舉辦期間,“長三角文化金融服務平臺”正式簽約,該平臺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建立,提供信息共通、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和業務共拓等服務。同時,“文化雙創母基金”和“眾源母基金”順利運作,“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加快設立,政府資金引導的示范作用不斷顯現,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上海文化產業發展。
(六)文化產業發展氛圍良好
1.國家政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為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政策在改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完善文化消費、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等方面亮點頻現。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多部委聯合擬定《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提出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后,五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通過公司制改建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文化企業,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上市。“兩個規定”在推進國有文化資本授權經營、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企業發展方面為文化企業注入“強心劑”。在推動文化消費方面,國務院辦公廳10月發布《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對于文化領域提出了促進消費體制改進的要求,在準入機制方面,要求在文化服務領域開展行政審批標準化試點,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在繁榮藝術創作生產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建立年度《全國舞臺藝術現實題材創作作品計劃》,研究設立現實題材舞臺藝術創作選題庫,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在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推動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方面,文化和旅游部與財政部11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在文化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政府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參與文化PPP項目的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服務,加快設立文化PPP投資基金,充分發揮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的引導、規范、增信作用。在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方面,《“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深入實施,2018年度以動漫游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扶持工作為重點,動漫游戲產業與沿線國家合作規模顯著擴大、水平顯著提升。
2.市級保障措施形成政策系統。根據《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上海文創50條”),圍繞推動文化重點領域發展、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引導資源要素向產業集聚等目標,上海提出具體50條舉措,確立了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行動指南。2018年,為深入落實“上海文創50條”,上海連續發布《關于促進上海動漫游戲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促進上海網絡視聽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促進上海藝術品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促進上海影視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促進上海文化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促進上海創意與設計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等多個實施辦法,涉及影視、演藝、出版、創意與設計、動漫游戲、網絡視聽、藝術品、文化裝備等8個領域。制定《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管理辦法》《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示范樓宇和空間管理辦法(試行)》等,完善產業園區、示范樓宇和空間建設工作。發布《2018年度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項目申報指南》。上海通過鼓勵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發展,打好政策“組合拳”,逐漸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體系。
3.產業自主品牌梯隊逐漸建立。近年來,上海文化產業重點企業和產品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細分領域逐步構建了一批有標識度的新興上海文化品牌矩陣,建立起全球、國家、市級三個層次的自主品牌梯隊。形成以澎湃、上觀新聞、文匯、新民、界面新聞、第六聲、上海日報“SHINE”、東方網等為代表的新聞媒體品牌,以喜馬拉雅、蜻蜓、嗶哩嗶哩等為代表的新興網絡視聽新媒體品牌,以世紀出版集團、閱文集團、讀客文化為龍頭的上海出版品牌,張江、世博、迪士尼、臨港、虹橋等文化產業區域品牌,德必、越界、8號橋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品牌,以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等為首的國際大型賽事品牌,以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等為代表的重大文化活動品牌。2018年,上海制定《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5月,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公布,東方明珠新媒體、上影集團、世紀出版入選本屆“文化企業30強”,其中世紀出版集團首次入選。10月,第二屆“上海文化十強十佳十人十大品牌活動”名單公布,閱文信息、新文化傳媒、德必集團等榮獲文化企業十強,風語筑、開心麻花、笑果文化等榮獲文化企業十佳。
4.產業人才儲備實力不斷增強。上海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以人才培育和儲備為重點發展文化產業,發揮“碼頭”“源頭”集聚效應,著力集聚更多優秀人才,構建優秀文化產業人才的“基地”和“大本營”。近年來,上海提出“文教結合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文化名家選拔推薦”“青年文藝英才培養計劃”,越來越多的產業人才、文化名家選擇扎根上海。4月,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市委宣傳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市文教結合2018年工作要點》,提出要通過深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機制、加大人才工作室“筑巢引鳳”力度、開展緊缺文化藝術技能人才培訓、深化建設一流文藝人才培養機構等手段聚焦重點,千方百計引進和培育文化藝術人才。2018年,上海正式將文化藝術學科和專業納入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復旦大學的新聞傳播學、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與舞蹈學、上海戲劇學院的戲劇與影視學被納入重點投入建設的22個一類高峰學科中。此外,特色優勢文化學術學科也被納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范圍。上海大學的美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與舞蹈學、藝術學理論等學科進入全國相關學科排名前列,為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演藝創作領域,上海培育新人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除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與上海之春國際藝術節新人新作評選活動外,還通過上海市新劇目展演、上海市優秀民營院團展演,吸引更多的青年藝術人才進入演藝平臺進行展示。同時,上海正在積極探索設計針對文化藝術人才的榮典制度,覆蓋老中青藝術家和外來文化藝術人才,具有跨行業、跨職業、跨系統、跨部門,突破年齡、突破職稱、突破地域、突破單位的特點。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成立創新創業分會和文創中心服務平臺,搭建“產學研”交流平臺,服務文創企業和文創人才新要求。在動漫游戲領域,據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GPC)、伽馬數據(CNG)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在全國游戲從業者地域構成中,上海占比13.5%,僅次于北京,GA游戲教育等一批專業游戲人才培訓企業和機構應運而生。上海第九城市信息有限公司開發九育云引擎,為游戲研發人才培養提供解決方案,目前已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簽約合作辦學,第一批學生已于2018年9月入學,每年招收100人,包含電競、編程、美術、策劃四個專業。上海市教委制定加強電競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方案,目前已在全市3所高中階段學校、3所高職以及一些本科院校設置電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通道。11月,群星職校由上海市教委率先授牌“上海市職業教育電子競技專業試點學校”,邁出電競教育探索第一步。
三、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展望
展望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要立足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和國際文化大都市、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發展大勢,謀大局定重點,落政策促改革,著力構建符合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經濟體系和市場環境,重點打造代表全球城市發展方向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走出產業轉型發展新路徑。
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要繼續深入落實“上海文創50條”,推動文化產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一是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部署,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領域,堅持文化敢為、文化先行。二是要聚焦服務城市發展戰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亞洲演藝中心、藝術品交易中心和全球電競之都建設,吸引更多優秀文化作品在上海首發、首演、首映、首展,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三是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牢牢把握產業“根基”和“源頭”,加大創新政策扶持力度,煥發傳統產業發展活力。四是要擴大新興產業領先優勢,培育和服務重點企業發展,推動電競游戲、網絡文化、文化裝備等優勢產業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五是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充分運用高新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持續關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最新熱點領域,推動更多新型文化業態發展壯大,搶占產業制高點。六是大力拓展“文化+”思維,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金融、貿易等領域融合創新,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七是破除產業發展制約問題,著力解決當前文化企業最關切的投融資、專業服務6機構、公共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八是加強產業載體建設,推進園區品牌化、特色化和連鎖化發展,促進樓宇和眾創空間建設,發揮產業載體對中小微文化企業孵化和培育作用。九是要著重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普及落實減稅新政,著力在文化領域堅持系統施策,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