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6日訊 日前,洛陽市印發《洛陽市文化產業轉型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洛陽市將建成18個以上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壯大一批龍頭文化企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8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達到5%。
》》》點擊查看更多政策內容
《行動計劃》明確園區建設以龍頭企業培育目標。結合洛陽市各縣(市、區)基本情況,明確了園區建設的主要方向和目標,鼓勵利用閑置工業廠房、老舊建筑等,圍繞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牡丹文化等具有市場引領性和良好發展前景的地方特色產業,高起點建設文化藝術、工業遺產、特色產業相結合的文化產業園區,到2020年,各縣(市、區)建成1—2個文化產業園區,每個園區入駐“三上”文化企業20家以上,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以上。推動地方新增龍頭文化企業發展壯大,每個縣(市、區)新增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文化企業1家以上,新增“三上”文化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成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投資消費協同政策。結合全市“9643”合理有效投資行動計劃和文化傳承創新體系重大專項重點項目,謀劃實施一批市場前景好、投資強度大、帶動效應強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此外,《行動計劃》還指出要完善文化+融合發展政策。實施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農業、文化+體育融合發展政策,深化文化內涵,推進文化創意領域眾創空間發展的扶持政策,引導各類眾創空間為創業創新主體提供投融資、知識產權、品牌打造等服務。
以下為政策全文:
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洛陽市文化產業轉型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洛政辦〔2018〕17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洛陽市文化產業轉型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2月12日
以下為《行動計劃》全文:
洛陽市文化產業轉型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工作部署,推動全市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決勝全面小康、開啟洛陽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根據《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河南省“十三五”時期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規劃綱要》《市委市政府關于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
文化產業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又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幸福產業。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等要求,深入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挖掘利用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將地方文化品牌打造得更響亮;有利于倡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產品的內涵和質量;有利于構建結構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融合創新協調發展。通過文化產業持續轉型提升,推動全市文化產業在新時代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加快推進“9+2”工作布局、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斗目標作出應有貢獻。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定文化自信,緊緊圍繞全市“9+2”工作布局,以構建文化傳承體系為引領,以重大專項為支撐,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文化+”為載體,以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為動力,抓重點,規劃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強弱項,發展壯大龍頭文化企業;補短板,推動文化產業總量持續增長,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快速健康發展,形成實力強大、特色突出、創新強勁、保障有力的局面,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8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達到5%。
——集約化水平持續提升。產業實現更強集聚,建成一批綜合效益好的文化產業園區,到2020年,建成文化產業園區18個以上,實現年營業收入180億元以上。
——規模化水平持續提升。培育壯大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文化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更加強勁,到2020年,6家國有文化企業龍頭作用更加凸顯,新增“三上”文化企業170家以上,實現年營業收入150億元以上。
——品牌化水平持續提升。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品牌,形成“洛陽禮物”等一批特色文化產品和原創品牌,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擴大。
二、主要任務
(一)建園區、擴規模,優化發展格局
1.推動產業集聚。各縣(市、區)依托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實際,突出差異化、錯位化,突出資源優勢、區域特色,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扶持政策,有針對性地引導支持文化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建設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的文化產業園區,實現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到2020年,各縣(市、區)建成1—2個文化產業園區,每個園區入駐“三上”文化企業20家以上,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以上。
2.持續改進提升。鼓勵利用閑置工業廠房、老舊建筑等,高起點建設文化藝術、工業遺產、特色產業相結合的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大北門文化創意產業園、博藝文化創意產業園、里外文化產業園等的提升,成為吸納項目、孵化企業、技術研發、創業創新的平臺,打造產城融合新亮點。提升龍門文化旅游園區、孟津牡丹文化產業園區等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效益內涵,培育發展國家、省、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加強對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規范管理和績效評價。到2020年,全市擁有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3個以上,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4個以上。
3.實現合作發展。圍繞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牡丹文化等具有市場引領性和良好發展前景的地方特色產業,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引進國內外文旅、影視動漫、演藝、數字文化、創意設計等知名文化企業、文化創意團隊到洛陽創業發展,規劃建設隋唐正平坊文化創意園、傳奇影業影視產業園。
責任單位:市文改辦、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發展改革委、旅游發展委、工業信息化委、金融辦、城鄉規劃局、商務局,各縣(市、區)政府
(二)強龍頭、添總量,厚植競爭優勢
1.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支持骨干文化企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形成核心競爭新優勢。鼓勵支持產業關聯度高的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聯合重組,引導非文化領域的龍頭企業布局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洛陽旅發集團、洛陽日報報業集團、龍門旅游集團等龍頭文化企業,提升規模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整合資源,優化布局,組建成立洛陽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發展有限公司、洛陽廣電傳媒集團、洛陽文化演藝集團,增強發展活力實力,引導支持其進入全市文化產業統計庫,成為帶動全市文化產業提質倍增的主力軍。支持洛陽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洛陽九朝文物復制品有限公司等民營文化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扶持一批“專、精、特、新”小微文化企業。發揮基層基礎優勢,培育發展一批“小而美”“小而優”文化企業。遴選規模大、實力強、經營好,體現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的示范性文化企業成為國家、省、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到2020年,全市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家以上,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8家以上,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6家以上。
2.培育縣區新增長點。推動地方新增龍頭文化企業發展壯大,到2020年,每個縣(市、區)新增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文化企業1家以上,發揮其在創意研發、品牌培育、市場推廣等方面的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地方新增“三上”文化企業培育入庫,采取獎勵、整合等措施,深挖存量、補齊增量,摸清家底、應統盡統,到2020年,每個縣(市、區)新增“三上”文化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成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一是偃師市、孟津縣、澗西區、西工區、洛龍區等縣區,著力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厚植發展活力動力,切實增強整體實力,每個縣區培育核心競爭力強、新增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文化企業3家以上,每個縣區新增“三上”文化企業15家以上并入“三上”文化產業法人庫。二是洛寧縣、伊川縣、宜陽縣、欒川縣、新安縣、老城區等縣區,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形成“三上”文化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態勢,每個縣區培育核心競爭力強、新增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文化企業2家以上,每個縣區新增“三上”文化企業10家以上并入“三上”文化產業法人庫。三是汝陽縣、嵩縣、瀍河區、吉利區、高新區、伊濱區、龍門園區等縣區,著力培育龍頭企業,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等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延伸產業發展鏈條,不斷增加銷售收入,實現更多“三下”變為“三上”文化企業,每個縣區培育核心競爭力強、新增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文化企業1家以上,每個縣區新增“三上”文化企業5家以上并入“三上”文化產業法人庫。
責任單位:市文改辦、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發展改革委、旅游發展委、工業信息化委、金融辦、統計局、洛陽日報社、洛陽廣播電視臺、洛陽旅發集團,各縣(市、區)政府
(三)增投資、擴消費,實現協同拉動
1.投資建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結合全市“9643”合理有效投資行動計劃和文化傳承創新體系重大專項重點項目,謀劃實施一批市場前景好、投資強度大、帶動效應強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一是圍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洛陽段和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建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伏羲文化產業園、華夏根文化博物館和“根在河洛”文化主題園。圍繞項目建設提升,規劃建設文創產業園和文藝創作中心,引進文創企業入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演藝體驗項目,推動文化交流合作。二是圍繞提升洛陽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建設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和洛陽國際會展中心。三是圍繞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龍門園區大唐古鎮、銅工業文化旅游雙創園等,謀劃建設澗西區蘇式文化風情街等工業遺產再利用項目。建設牡丹小鎮、青銅小鎮、三彩小鎮等,完善提升愛和小鎮、西泰山風情小鎮、魏坡古村落、倒盞民俗文化村發展水平。
2.持續擴大文化消費。一是需求側精準激勵。圍繞推進提升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工作,深度融合互聯網+,建設全市文化消費綜合信息平臺。實施文化惠民消費券補貼,通過積分獎勵、財政補貼、優惠折扣等方式,引導鼓勵觀影、欣賞演藝、購買文創產品、參與鄉村文化旅游、娛樂健身等文化消費。引導文化企業搜集、分析居民文化需求喜好,采取個性化定制、精準營銷、網絡共享等方式,為城鄉居民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動漫、游戲、網絡文化、數字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提升工藝美術、演藝、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生產優質、多樣、個性的文化產品,推動供給質量不斷提升、供給結構不斷優化、供給效率不斷提高,成為擴大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圍繞“千企萬品”,成立全市文化消費聯盟,實施電影、圖書、演藝、文創、文化旅游、文體、公共文化服務、藝術和社科知識普及等項目板塊,豐富產品供給,提升文化消費數量水平。支持各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劇院等舉辦文化展覽、講座培訓、讀書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引導居民形成文化消費習慣。通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文化大集、文化惠民消費月(季)、文化消費品牌榜、文化產業博覽會等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的開展、深入有效的宣傳和惠民政策等,撬動億元以上文化消費。
責任單位:市文化傳承創新體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市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四)促融合、推雙創,激發創新活力
1.推動融合發展。一是實施文化+旅游。發展文化時尚游、都市風情游、鄉村文化旅游等,提升文化創意內涵,增強產品特色,拓展二次消費,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發展“互聯網+文化+旅游”,推動文化旅游園區轉型升級,擦亮歷史文化游、山水游、生態游、全域游等文化旅游品牌,實現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開發旅游演藝、特色活動、休閑養生度假、游學、創意體驗等文化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推出名城解讀、文化講堂、工藝表演等文化體驗類項目,提高洛陽文化旅游產品消費規模水平。二是實施文化+科技。結合洛陽高新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與河南自貿區洛陽片區建設,出臺扶持政策,促進文化科技創新資源與要素相互銜接、協同創新,培育發展影視、工藝美術、動漫游戲、軟件開發、設計等產業,著力發展以文化創意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的數字文化企業,使之成為帶動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亮點。鼓勵支持文化企業挖掘河洛文化、牡丹文化、古都文化等文化資源,以創意為核心,將智能、數字等現代先進技術融入創作、生產、營銷全過程。實施網絡視聽、網絡閱讀、網絡游戲、網絡休閑娛樂等項目,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網絡傳播。三是實施文化+農業。鼓勵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企業、創意工作室等為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加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文化旅游的創意設計,建設集農耕體驗、田園風光、教育展示、休閑娛樂、文化創意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創意園區。四是實施文化+體育。建設伊濱區萬安山、宜陽香麓山體育小鎮、孟津小浪底戶外運動主題公園、嵩縣白云山自駕游營地、欒川伏牛山滑雪度假樂園、汝陽西泰山自駕游營地等體育文化運動休閑小鎮基地,扶持氣排球、柔力球、門球、健身、滑雪、漂流等特色體育文化運動休閑項目發展,培育體育文化休閑龍頭企業20家、品牌賽事2個、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2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8個。
2.推動創業創新。依托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文創科技園等,開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建設一批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全要素、開放式文化眾創空間和服務平臺,形成創新創業合力匯聚、活力迸發的局面。積極順應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發展,引導支持文化企業開展內容、技術、模式和業態創新。出臺推進文化創意領域眾創空間發展的扶持政策,引導各類眾創空間為創業創新主體提供投融資、知識產權、品牌打造等服務,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推進創新創意成果的產業化,營造充滿活力的眾創環境。通過市場化途徑,大力引進高層次文化創意人才(團隊)、文化創客等來洛創業。鼓勵高校文創人才(團隊)通過帶技術、帶項目等形式創業,給予工商注冊、創業資助、稅收優惠等支持。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旅游發展委、農業局、體育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人才辦,各縣(市、區)政府
(五)塑品牌、拓市場,擴大社會影響
1.培育產品品牌。鼓勵支持各縣(市、區)結合當地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實施“一地(縣區、鎮、村)一品”戰略,打造牡丹文化旅游品牌、工業文化旅游品牌等產品品牌。鼓勵支持文化企業開發系列化、精品化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打造“洛陽禮物”品牌。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留住文化記憶和鄉愁,建設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的特色文化小鎮、文化專業村和特色文化街區。培養更多民間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和工匠,加強對傳統工藝、非遺、傳統技藝等的認定保護傳承、開發利用。評選推介本土文化產品知名商標和品牌,推薦更多成為省著名商標、國家馳名商標。
2.深化產品宣傳。圍繞洛陽歷史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發展等,拍攝制作高水平的宣傳片、紀錄片和影視片,編輯出版展示洛陽厚重文化、特色產業產品的優秀出版物。邀請國內外著名媒體、重點客源地媒體關注洛陽、走進洛陽、傳播洛陽、推廣洛陽,宣傳洛陽歷史文化,報道洛陽重大節會活動和文化大事,推介洛陽知名文化產品。利用報紙、網絡、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傳媒,對洛陽的名城、名花、名品、名人等進行文化創意宣傳營銷。
3.拓展更大市場。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思路,推動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支持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拓展國內國際市場。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支持文化企業和優秀文創產品參加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一帶一路(敦煌)文化博覽會等全國知名文化會展活動,擴大洛陽特色產品銷售,提高市場影響。鼓勵洛陽文化企業在境外設立文化產品營銷網點,開拓境外市場。支持文化企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積極參加沿線城市、國家圖書展、影視展、文化產業博覽會、藝術節等展會和文化活動。培育認定和推薦具有一定規模、潛力較大的文化出口企業成為文化貿易示范基地。
責任單位:市文改辦、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旅游發展委、城市管理局、文物局、商務局、工商局、發展改革委、城鄉規劃局、住房城鄉建設委、質量技術監督局、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社科聯,洛陽日報社、洛陽廣播電視臺、洛陽旅發集團,各縣(市、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負責,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文化產業轉型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協調、安排部署和研究落實上級有關指示精神、重要政策規劃、重大功能平臺建設和重點項目推進等。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文廣新局),做好溝通聯絡、協調落實等工作,推動重點任務、重大項目等有效實施。對接發改、財政等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對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等實施聯審聯批,早受理早辦結。二是建立專家咨詢制度。成立由知名專家學者、文化企業高管等組成的專家咨詢組,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服務,為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建設、招商引資、產品研發等提供指導和智力支持。
(二)強化政策支持。一是貫徹落實上級政策。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省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確保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實效。二是財政資金扶持。發揮市級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作用,加大對產業園區、重點項目、服務平臺、產品研發等的資金扶持。推薦成長性好、市場預期佳的業態項目申報中央、省文化產業扶持資金和基金,通過資金補助、項目貸款貼息、平臺運營補貼等,實現更好更快發展。三是金融支持。創新投融資機制,支持文化旅游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投資影視、傳媒、特色文化產品制造等文化產業項目、園區和企業。支持文化企業改制上市。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加大對小微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探索開展無形資產抵押、質押貸款業務。四是開展文化產業“雙十”(十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十個重點文化企業)評選表彰。對主導產業突出、產業增長快速、集聚效應明顯、綜合效益顯著的文化產業園區和龍頭文化企業,由市政府授予“洛陽市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洛陽市重點文化企業”稱號。
(三)健全考評制度。一是完善考評機制。建立健全文化產業考核評價體系,圍繞文化產業增加值、新增“三上”文化企業數量等主要指標,增加文化產業績效考核權重,半年舉行一次推進會,一年開展一次綜合考核并通報排名。二是開展督導檢查。圍繞園區建設、項目實施、政策落實等工作完成情況,定期對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開展督查,發現問題不足,督促加快推進。
責任單位:市文改辦、財政局、科技局、國土資源局、統計局、發展改革委、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金融辦、國稅局、地稅局、績效考核辦,人行洛陽市中心支行、銀監局洛陽分局,各縣(市、區)政府
附件:2018-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轉型行動計劃任務表
2018—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轉型行動計劃
任 務 表
縣(市、區) | 新增文化產業增加值 (億元) | 建成產業 園區數 (個) | 新增龍頭 文化企業數 | 新增“三上” 文化企業數 |
偃師 | 20.5 | 1-2 | 3家以上 | 15家以上 |
孟津 | 11.5 | 1-2 | 3家以上 | 15家以上 |
新安 | 25 | 1-2 | 2家以上 | 10家以上 |
宜陽 | 9.5 | 1-2 | 2家以上 | 10家以上 |
洛寧 | 1 | 1-2 | 2家以上 | 10家以上 |
伊川 | 14 | 1-2 | 2家以上 | 10家以上 |
汝陽 | 3.5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
嵩縣 | 10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
欒川 | 8.4 | 1-2 | 2家以上 | 10家以上 |
洛龍 | 2.7 | 1-2 | 3家以上 | 15家以上 |
西工 | 11 | 1-2 | 3家以上 | 15家以上 |
澗西 | 4 | 1-2 | 3家以上 | 15家以上 |
老城 | 1 | 1-2 | 2家以上 | 10家以上 |
瀍河 | 5.2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
高新 | 1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
吉利 | 3.5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
伊濱 | 5.4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
龍門 | 0.15 | 1-2 | 1家以上 | 5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