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5日訊近日,甘肅省文化廳印發《甘肅省文化廳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指出: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主要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炮制技藝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方案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編制完成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建成一批省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統工藝創意研發基地和技能培訓基地,組織開展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探索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和觀察點,健全完善傳統工藝創意展銷模式,提升傳統工藝設計與制作水平,提高傳統工藝傳承和再創造力、行業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加利用傳統工藝創收增收的從業者和覆蓋面,培育形成具有甘肅特色的傳統工藝文化品牌,使傳統工藝全面融入當代生活。
此外,方案明確了“編制甘肅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擴大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普及傳統工藝知識”、“支持傳統工藝理論、技術研究”、“加強傳統工藝類項目整體性保護”、“搭建傳統工藝產品宣傳展示平臺”、“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八大主要任務。
以下為政策原文
甘肅省文化廳關于印發《甘肅省文化廳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文廣新局、蘭州新區教育科技文化局、甘肅礦區文化局,省圖書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現將《甘肅省文化廳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工作實施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甘肅省文化廳
2017年12月27日
以下為方案全文:
甘肅省文化廳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工作實施方案
根據《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關于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工作的函》(非遺函﹝2017﹞66號)精神,為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貫徹落實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總體部署,提升甘肅省傳統工藝設計與制作水平,豐富產品題材和品種,提高產品品質,培育甘肅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主要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炮制技藝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總體目標。到2020年,編制完成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建成一批省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統工藝創意研發基地和技能培訓基地,組織開展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探索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和觀察點,健全完善傳統工藝創意展銷模式,提升傳統工藝設計與制作水平,提高傳統工藝傳承和再創造力、行業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加利用傳統工藝創收增收的從業者和覆蓋面,培育形成具有甘肅特色的傳統工藝文化品牌,使傳統工藝全面融入當代生活。
二、主要任務
(一)編制甘肅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積極參與國家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項目為重點,推薦一批傳統工藝類項目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爭取國家政策、項目及經費支持。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基礎,以具有一定傳承發展基礎和生產規模、有助于帶動就業和精準扶貧的傳統工藝類項目為重點,通過組織開展申報評審工作,遴選公布兩批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鼓勵各市州、縣(市區)參照建立本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到2020年,形成全省傳統工藝振興項目清單,重點支持入選項目,指導保護單位制定振興工作方案,開展技藝研究,實施動態管理。
(二)擴大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通過指導各項目保護單位建設傳統工藝傳習所,協調相關職業院校建設甘肅工匠工作室,探索推行現代學徒制度等多種方式,鼓勵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收徒授藝。組織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遴選工作,支持技藝精湛、符合條件的中青年傳承人申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調動年輕一代從事傳統工藝的積極性,增強傳承活力。到2020年形成傳承人隊伍合理梯隊,實現省級傳統工藝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習所全覆蓋,培養一批高水平工匠隊伍。
(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以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為重點,依托省內相關高校、企業、機構,組織相關項目傳承人群開展研修、研習和培訓,幫助提升學歷水平,支持同行之間或跨行業切磋互鑒,提高技藝水平,提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力。鼓勵優秀傳承人、工藝師及設計、管理人員,到傳統工藝項目所在地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研發基地,通過開展傳承人對話設計師、文創專家巡回講習等活動,擴大傳承人群培訓面。依托中國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在藝術類高校、職業教育學院及相關企業建設傳統工藝培訓基地,為甘肅工匠和傳統工藝傳承人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四)普及傳統工藝知識。引導開展傳統工藝進校園等活動,鼓勵各級院校將傳統工藝納入人文素質課程,支持相關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編印傳統工藝中小學讀本,進入中小學普及傳統工藝知識,傳播甘肅省優秀傳統文化。鼓勵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或組織傳統工藝相關活動,支持相關單位在青年學生中組織開展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體驗和比賽,提高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鼓勵電視、網絡媒體等推出豐富多彩的傳統工藝類節目,弘揚工匠精神,促進知識傳播、普及和技藝交流。組織拍攝和譯制傳統工藝紀錄片、教學片和宣傳片,方便大眾學習傳統工藝知識。充分發揮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組織傳統工藝相關單位和傳承人積極開展面向社區的傳統工藝展演、體驗、傳習、講座、培訓等各類活動,使各級公共文化機構成為普及推廣傳統工藝的重要陣地,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增強傳統工藝的社會認同。到2020年,省文化廳支持20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入中小學傳授傳統工藝,編印出版傳統工藝中小學讀本1萬本,確保每名進校傳承人能發放500本。
(五)支持傳統工藝理論、技術研究。加快傳統工藝類項目的挖掘、記錄和整理,以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重點,組織實施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對具有獨特歷史意義的瀕危傳統工藝項目,予以重點支持,落實保護與傳承措施。注重培養傳統工藝專業技術人才和理論研究人才,支持出版有關傳統工藝的專著、譯著、圖冊等研究和實踐成果。到2020年,指導建設、公布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鼓勵傳統工藝從業者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工藝裝備的有機融合,提升材料處理水平,促進現代技術走進傳統工藝,提高創意能力,對成績突出者予以表彰。
(六)加強傳統工藝類項目整體性保護。加快隴東南和敦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進度,探索文化資源富集但經濟欠發達地區傳統工藝實現傳承創新、助推文化扶貧的途徑手段。鼓勵各地對傳統工藝集中的鄉鎮、街道和村落實施整體性保護,注意保護傳統工藝相關的文化空間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鼓勵研發綠色環保材料,改進有污染的工藝流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七)搭建傳統工藝產品宣傳展示平臺。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節日、歲時節令等時機,引導各地、各相關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工藝大展、技能大賽,鼓勵舉辦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大賽,發現、扶持傳統工藝創意人才。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蘭州高鐵與全國聯通、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采取命名、授牌和資金扶持措施,支持傳統工藝相關企業進入飛機、火車、旅游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場地,宣傳、展示、銷售傳統工藝產品。用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戰略平臺,展演、推介、宣傳傳統工藝作品,促進與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八)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鼓勵傳統工藝從業者在自己的作品或產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標識。引導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合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注冊產品商標,保護商業秘密和創新成果,培育知名品牌。依托“鄉村舞臺”、“文化集市”及村級旅游示范點,鼓勵在傳統工藝集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自然和人文景區、傳統村落,設立傳統工藝產品的展示展銷場所,集中展示、宣傳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通過支持參與培訓,支持申請風投資金,鼓勵設立使用傳統工藝振興基金等措施,到2020年,設立一批傳統工藝振興觀察點,對年度創意產品產量和經濟價值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工作成就。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及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等工作,積極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的有效途徑。各相關項目保護單位要廣泛開展面向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下崗職工、城鄉殘疾人、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民族地區群眾、貧困戶的傳統工藝技能培訓,鼓勵其從事傳統工藝生產。
(二)強化政策支持。制定出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實施細則》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基本權益。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爭取中央和省財政加大支持力度,調整資金重點扶持方向,對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相關項目予以支持。
(三)鼓勵社會參與。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統工藝企業,建設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場所和公共服務平臺,舉辦傳統工藝的宣傳、培訓、研討和交流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