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藝術教育的缺憾

    2017-12-11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中國古漢語中,藝是種植,術是技能、活動,因此藝術原初是種植活動。

    正是藝術的種植本性,使藝術作為審美教育成為可能。其實,藝術教育本身就不同于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因此,除了有些在藝術中尋求擺脫真實經驗的人之外,還存在著逃避日常生活存在所具有的空虛乏味,追求對藝術的更富有存在意味體驗的人。作為一種創造活動,藝術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

    在我看來,藝術教育首先具有傳承藝術的使命。如何將人類已然在藝術層面達到的高度,詳盡地整理并轉化為有效的、易于傳授的知識,傳承給今天研習藝術的人們,應該是藝術教育的事。而更多的人常常習慣于用專業藝術教育的要求對待藝術教育,因而使藝術教育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原意。

    透過中國近代歷史可以看到,那一代國人非常強調文化的變革,甚至有的人寄希望于從西方的歷史中尋找更多優秀的因素,從西方習來的“Artist”概念,更傾向于變革者的意思,“藝術家”概念的翻譯主要反映著這方面的意思。而對于傳承部分,則被翻譯成美術師、匠人、手藝人等詞匯。所以,藝術家這個詞對于諸多人來說會帶來某種錯覺,會認為這對多數人來講沒有什么現實價值的事。如此看來,這個觀念存在問題,因為Artist本身就要繼承后求得發展。只不過藝術也有圍繞著藝術運動的所謂政治,有些Artist更側重于繼承,將繼承的手藝發揮到極致,為今天的人類服務。而另外一些Artist更傾向于變革,著眼于未來,通過變革為未來創造價值。不過,更多的藝術家則是兼而有之。當你真正明白了藝術概念當中的傳承和發展,才能更包容地看待藝術,而不是把它們束之高閣。對這種觀念的糾正,也是中國藝術教育事業的重要使命之一。

    隨著消費主義的文化思潮對中國當下的浸染,再加上技術專制與市場邏輯的橫行以及大規模藝術品復制,致使藝術教育出現了審美情感危機和獨立性的缺憾。長期以來,我們的藝術教育被限制在知識性傳授和形式分析,使藝術教育僅僅停留在表層的技術性認知。這種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僅僅是技藝型的,若想培養出真正的藝術家似乎很難;而在一般意義的藝術教育中,一樣很難得到對藝術深層的理解和認識。

    雖然現在物質生活相對繁榮,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也逐漸增多,但真的處于前沿的藝術家還是少數。因為這些都需要一代代人累積。但各種院校的藝術生擴招,受教人群急速擴張,導致藝術從業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人以藝術家為名頭,卻不具備很好的創造能力。

    藝術教育的成果需要從傳承和發展兩個方面去看待,我們過去的文化和教育太過偏重于對發展、變革的強調,忽視了藝術教育在文化傳承這方面的重要價值。藝術教育的意義,就是幫助那些有志于此的學子,開拓面對藝術的視野,傳承中國和人類最好的藝術創造方式和方法,并努力去拓展這些方式和方法。當下,教育也不同程度的凸顯出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的現象;社會市場經濟轉型中所帶來的功利思想,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準受到了沖擊。而高度專業化的模式比較注重對專業知識的重視,往往忽視了對倫理道德和人文價值等綜合素質培養。除了人文精神缺失以外,我們的一些學生還缺乏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蔡元培先生在進行教育改革的時候,也寄托著希望用美育來代替宗教或者說儒學一類,藝術家要具有時代精神,要有社會使命感。

    藝術教育的過程是“文而化之”的過程。而目前諸多學子文化素養的缺乏成了藝術教育推進的障礙,以至于藝術教育蛻變為無水之源。著實想要解決藝術教育目前的缺憾,首先要解決整體教育的功利過度問題;也就是說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最重要的是要從觀念上改變功利的心態。無論哪方面的教育目的都是從根本上提升人的素質。還有就是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接觸藝術教育。同時,作為導師也要改變藝術的職業觀而適時轉到教育一線。

    我們的先輩早就意識到藝術是道德與智慧的來源,是培養完美人格的有益途徑,因而先秦時代的教育中就倡導“禮樂并重”,因此,禮樂文化得以發展與完善。而西方人康德認為,人只有在藝術中,創造欲望才能得到充分滿足,想象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藝術能用有盡之言表達出無盡之意,從而由有限達到無限。

    (作者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