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俄羅斯觀眾在欣賞蔡國強作品《河流》。張曉東攝
他,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計名為《歷史的足跡》焰火而蜚聲全球;隨后又擔任國慶60周年和2014北京APEC會議焰火總設計師。這位將充滿煙火氣息的藝術不斷與國家盛典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就是蔡國強。
不久前,蔡國強又踏上俄羅斯的大地,與俄羅斯國立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首次聯手推出《蔡國強:十月》大型個展。進入博物館大院內,觀眾會發現曾經熟悉的臺階以及6根立柱拱衛的正門入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15米高、大大小小白樺樹組成的小山,中間隱藏著一些舊的兒童搖籃、童車與童床,視覺沖擊強烈。這是蔡國強個展呈現給觀眾的唯一一件室外作品《秋》。
感受了入口處的《秋》,由一樓拾級而上,巨大臺階上空,觀眾頭頂是縱向20米長、4.7米寬絲綢制的名為《聲音》的火藥書法作品。上面用黑火藥燒蝕出的俄文《國際歌》箴言“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該作品將空間拉伸變形,在觀眾騰挪腳步備感壓抑之時已到二樓,立刻置身于另一種震撼的空間。
二樓白廳半空懸掛一片銀色鏡面,讓本已高大的空間陡然放大。展廳中間是用近300萬株金黃麥草制成的《大地》。《大地》是蔡國強希望重現兒時蘇聯電影和俄羅斯油畫中,陽光被云彩遮住、投影大地麥田的神秘感,這是少年蔡國強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大廳里的“空中之鏡”映照出麥田中的鐮刀、斧頭和星星等象征符號,折射著波瀾壯闊的歷史。
蔡國強以擅長焰火藝術而享譽世界,因這次是博物館內靜態展示,所以帶來的創作基本是以火藥繪畫作品為主。其中幾幅大型作品是在莫斯科完成的。開展前一天,筆者有幸目睹了蔡國強運用火藥繪畫技術創作的作品《花園》。現場,蔡國強在長達20米、寬3米的空白畫布上鋪設數種火藥,點燃導火索爆破后,整個現場煙霧四起,煙火在畫布上留下黑褐色等深淺不一的燃燒痕跡,勾勒出線條和圖案。
火藥繪畫作品不是一次就能成型。蔡國強解釋說,火藥放置是門技術活兒,要憑經驗把握,火藥放多了容易燃燒起火,放少了又達不到創作效果。雖然蔡國強“玩火”已經33年,但仍然在不斷求索中,每一次創作都精益求精,不敢有半點兒馬虎。
社會維度是蔡國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作中他吸引民眾積極參與。作品《秋》中使用的數百個搖籃、兒童床和童車,便是發動莫斯科民眾捐贈的。此外,蔡國強邀請當地民眾參與創作了3件20米長的火藥繪畫和書法。比如在《河流》《花園》的創作過程中就有許多志愿者參與,他們還在互聯網、書籍中找到百余張反映蘇聯時期人民日常生活的歷史照片,提供給蔡國強布展。
蔡國強強調,這次展覽是對曾經教誨、影響自己創作道路的俄羅斯文化藝術的感恩,因為馬列維奇、康定斯基、列維坦、愛森斯坦等俄羅斯藝術大家無不對其創作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迄今已有100余年歷史,致力于現代和古典藝術作品的對話。《蔡國強:十月》展覽無疑是當代藝術與人類歷史、過去與未來的又一次美好對話。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