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剪紙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創造積累而成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按具體地域劃分,主要有七大主要流派。
(一)河北蔚縣民間剪紙
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在河北省蔚縣境內誕生,用吸水性好的紙料刻制后,又用毛筆點彩染色而成的一種彩色剪紙。它的主要特點是彩色點染,在中國剪紙界獨樹一幟。此外河北蔚縣民間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以陰刻剪紙為主,以窗花的形式存在,故俗稱窗花。傳統的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即窗花都是成組成套(回)的。少則一回,多的可達二十四回(一回為四個)。
(二)山西廣靈民間剪紙
山西廣靈地區的民間剪紙源于初唐,形成于明代,清朝末期才開始盛行。山西廣靈民間剪紙集黃土高原和江南水鄉風格為一體,既有粗豪勁健之風,又不乏纖細秀麗之美。它以其鮮艷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傳神的表現力和細膩的刀法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從內容上分,廣靈剪紙有陰刻、陽刻、折疊、染色、套色、單色等之分,十分豐富。
(三)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產生于唐代,形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時期。山東的民間剪紙因地而異,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為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簡練樸實的風格和膠東沿海地區秀美精巧、玲瓏剔透的線面結合型。山東民間剪紙題材主要是動物、花卉,用來裝飾窗戶。農家的窗戶多為細長條形格子狀,當地剪紙藝人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剪紙再拼成完整的圖畫,用“窗花角”懸掛在窗角,展示了當地多樣化的“欞間”文化色彩。
(四)陜西地區民間剪紙
文化界稱陜西民間剪紙為“活化石”。題材不僅有古代神話、傳說、民俗信仰,而且有現代農村民俗生活和生產勞動內容,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陜西民間剪紙藝術當中,陜北民間剪紙當屬最佳。其傳統性很強,具有簡練而飽滿的造型、生動而豐富的技法。
(五)江浙民間剪紙
江浙民間剪紙從風格上大體來說有不盡相同之處,都較精巧且玲瓏剔透,線條流暢明快,內容上也均以花草居多、見長。
揚州民間剪紙在江蘇地區具有代表性。揚州民間剪紙源于隋朝,盛行于唐,明清時期已發展成熟。揚州剪紙的特點為剪工精巧、清新秀麗、柔媚有力,刻畫入微、挺秀靈活、形神兼備,疏密相映,線條流暢明快。平看條條線,提起成一片。
浙江民間剪紙源于唐代,形成于五代,明清時期已相當成熟并發展到鼎盛時期。浙江民間剪紙造型講究大的影像輪廓,而于影像之中剪出細細的陰線。由于浙江各地民間藝人使用剪刀和刻刀的工具不同,從而使其民間剪紙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浙江金華民間剪紙的戲曲窗花別具一格,作品構圖較復雜,但造型古樸、生動形象,陰刻出豐滿柔美的線條,盡顯精巧富麗。溫州樂清細紋刻紙更是以其主題鮮明、主體突出、對比變化黑白分明、紋樣工細,以繁襯簡的特色著稱。
(六)福建民間剪紙
福建民間剪紙是東南沿海地區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的一顆明珠,其中漳浦民間剪紙更是以細致的藝術風格、生動的造型和稚拙的美感在福建民間剪紙當中超群出眾。漳浦民間剪紙題材多源于生活。其中多見水產動物,造型典雅秀麗、生動活潑,結構嚴密緊湊,刻畫惟妙惟肖。
(七)廣東民間剪紙
廣東民間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名聞中外,尤以佛山和潮州地區的民間剪紙著名。廣東民間剪紙與其它地區的剪紙不同的是,主要材料并非紙,而是金、銀、銅箔或是錫箔。
佛山民間剪紙色彩強烈、金碧輝煌,采用剪、刻、鑿的技法,既有纖巧秀逸的佳品,又有渾厚蒼勁的杰作。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民間剪紙在傳統基礎之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致、金碧輝煌為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潮州民間剪紙的用途主要是為了美化生活,也與民俗文化生活緊密相連,其內容既有連續性的戲曲人物剪紙,又有反映傳統節日、婚嫁的裝飾剪紙,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注入了新的內容。
(本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