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采訪中國書法家協會刻字委員會副主任王志安,對話現代刻字藝術所要注意的意識形態和本體問題。
美術報:近20多年來,現代刻字藝術的發展現狀如何?
王志安:現代刻字藝術是植根于書法、傳統刻字藝術,升華而成的“大書法”(書法、篆刻、刻字)門類中一門新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古老而又年輕。若從199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刻字藝術委員會算起,至今已走過了26年藝術歷程。現代刻字藝術,具有獨特的刻寫方式,抒情的藝術語言,嶄新的藝術形式。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進入大眾期待的時代審美視野后,在全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到今天,全國現代刻字藝術展已舉辦了十屆,全國現代刻字藝術理論研討會已舉辦了三屆,主辦和參與的國際刻字藝術交流大展已到了第十九屆,國際刻字藝術大展賽舉辦了三屆。全國參與刻字創作投稿的作者已有兩萬多人次,基本的創作隊伍有3000多人。在組織建設上已有20多個省市書協成立了刻字藝術委員會。在藝術上,經過廣大作者的不斷研究、創作實踐探索,已確立了屬于現代刻字藝術屬性的藝術本體和形式,形成了系統的創作理論和創作技法體系,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民族風格,隨時代發展的現代刻字藝術,且在國際刻字聯盟中獨樹一幟,受到了多國藝術家的高度贊揚,彰顯了中國作為刻字母國的地位。中國的刻字作者取得了在歷屆國際刻字藝術大展賽中獲獎最多、而且能連續奪冠的驕人成績。
美術報:對于現代刻字藝術,大眾還是相對陌生,它與傳統刻字的區別在哪里?
王志安:傳統刻字從殷商甲骨文的契刻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現代刻字藝術,只有20多年的發展進程,所以大家對現代刻字藝術的了解和認識程度與“純書法”不能同日而語。有不少人對現代刻字藝術只是囿于書法、傳統刻字(碑版、楹聯匾牌或工藝器皿的文字點綴上)的意識視角,他們對于新藝術形式的出現心理準備尚不足,認為:“刻字就應該去刻碑、刻牌匾、刻鍋碗瓢盆”“刻字怎么能分傳統、現代呢?現代人刻的字就是現代刻字!”“全國刻字展,如果是刻碑、刻楹聯牌匾,刻工藝器皿,不就很好嗎?哪個古人是像你們這樣刻的,你們的這種行為是反藝術行為!”這些認識,不能說是他們的錯,只能說對現代刻字、新型藝術的關注不夠。這些認識無疑是混淆了藝術本體和藝術形式所致。現代刻字是傳統刻字的升華,如同印章發展到篆刻藝術的關系。現代刻字在形式上賦予了現代的審美元素、刀的個性、刻的因素、肌理的表情、硬質載體的語言和色彩的情懷,尤其是融入了四維的時空構成,展現了源于傳統,當隨時代的全新的審美形態。在內容上賦予了作者的情感、自我和時代審美取向。
傳統刻字與現代刻字,兩者雖然都以漢字書法為素材,但由于它們的性質、形式、本體和功能不同,其各自審美特征之間的差異是十分鮮明的,簡單地說,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主體不同。傳統刻字書刻分離,由書法家書丹、工匠鐫刻,刻字者是功利勞動;現代刻字藝術是文人參與、主導、組織,屬藝術家自書自刻的完整創作,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鮮明的個性特征。
二是客體不同。兩者雖然都有書法創作的過程,類似于復刻形式的再現。但書寫對于傳統刻字而言是定型的,是書法作品的再現,在形式上只是二維與三維的區別;現代刻字藝術是以漢字為基本素材,根據文意有感而發,以契刻為形式和語言,去詮釋作品的主題性、思想性、意象性、哲理性和學術性,是綜合的藝術創作。
三是本體不同。傳統刻字只是再現書法作品之美,形式無獨立性,其本體仍是書法的;現代刻字是通過書法創作、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藝術表現手段,把作者創作理念、意識、文化、審美理想等進行綜合呈現來表達自我,從而創造出一件“有意味”的藝術作品。
四是載體不同。傳統刻字所使用的廣泛載體是根據實用性來確定的;現代刻字以木材為主要載體,其質地具有軟硬適中、易于受刀、可塑性強、大小隨意和易吸附顏料的特點,成為了藝術創作定向性的載體。如同書法、國畫,雖然在任何物質材料上都能書寫、繪畫,但由于宣紙的獨特性,水墨生發所形成的獨特的點、線、面等形式語言,是其他紙張、材料所不能替代的。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大家可能對現代刻字藝術會有個初步的了解,它不是傳統刻字形而下匠人的技術模刻,而是形而上的藝術創作,在藝術上具有自身姓“刻”的獨立的藝術本體和藝術形式。
美術報:您不止一次提出“義形創作”這個概念,如何理解?
王志安:這個題目說起來就比較長了。關于“義形創作”理念及創作模式,我思考過多年。2009年“全國第三屆現代刻字理論研討會”我的論文《簡論中國現代刻字藝術之發展》,其中已有“義形創作”理念的一些思想在其中。2010年我在清華美術學院高研班上曾提出16字的教學方針,“義形創作”就是其中之一,即:“書刻共進、義形創作、強化修養、長遠發展”。理念和創作模式的提出,是針對我國現代刻字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而來的,如:模仿日韓的古典主義、現代主義風格,無序的重形式、好穿插,盲目跟風所造成的雷同,以不變應萬變的程式化創作等。一味的追求感官刺激,求新求異和無自我的所謂創作,造成了思想、文化和民族內涵、民族風格的缺失。在這一大背景下,重新審視、思考、定位我國現代刻字藝術的發展,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義形創作”理念即:書法表現“意”、“象”之境;現代刻字的“義形創作”詮釋書法、文化之“象”。“義形創作”方式,以書法為素材、文學之“義”為內容、構成為形式。以作者心靈的感應、獨特的藝術形式,詮釋了對自然、對生活、對生命、對社會的感受和關注。“義”是所欲表達的內容,也包含正義、道義、正道之意。中國的現代刻字藝術當有別于他國,走符合中國傳統美學、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哲學之路。通過“義”和“形”,表現“意、象、情、景、境”的傳統審美,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主題性、哲理性和學術性。
“形”,即形式。以書法形式為素材,吸收現代刻字藝術構成的創作原理、方法、去展現“義”之含義。
(下轉第17版)
現代刻字應回歸書法本位
■劉宗超
現代刻字藝術自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覽被接納為其中一個展項,得以在國展中與書法、篆刻并列,標志著這一藝術形式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平臺。同時,這也促使其必須不斷接受來自書法、篆刻方面的橫向對比與制約,在“對話”中不斷調整自己原來的發展軌道,而呈現新的創作狀態。
經過二十余年全國性刻字展覽活動的歷練和推動,現代刻字藝術的自身特色——“本體語言”基本探索形成。它具有獨特的作品感、匠心構思、抒情的“刻”字方式、鮮明的時代氣息(作品適合現代生活環境懸掛,裝飾性強等因素)。其在藝術意蘊、書法特色、色彩構成、構思立意、立體造型、刀法肌理、文化品味等方面,已經確立了它在“大書法”格局中獨特的藝術面貌。國展中的毛筆書法重在展示傳統書法的魅力和文辭的文學特色,篆刻藝術由于“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的屬性,使其偏于小幅印屏精雕細刻式的展示。而現代刻字則是介于二者規模之間的原件的展覽,作品裝潢精美、大書深刻、色彩亮麗、刀法獨特、肌理細膩、構成立體,使現代刻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工藝”之美和書法韻味。書刻并舉,相映生輝,刻字作品有效拓展了書法美的表現樣式。
當代優秀的刻字作品,形式先聲奪人,具有突出的“創作”意識。每件作品都有一個獨特形式,從作品的內容到形式構成,共同營造了獨特的“作品”形式。一件好作品代表了該刻字藝術家獨特的作品構思,是獨特創造。但當代刻字也出現了過于追求“作品感”和現代氣息,過于強化色彩運用和立體構成的傾向,逐漸被書法核心圈邊緣化的傾向。現代刻字面臨如何與書法、篆刻協調共進的問題,即如何回歸書法本位的問題。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漢字形象應來源于“書法”形態
現代刻字作品刻的當然是“漢字”,但是,不能滿足于只是漢字就行,刻出的漢字形象應是具有書法水平的漢字。就像書法創作不能只滿足于寫的是漢字,要寫出具有藝術水平的漢字(既有傳統又有創新)一樣。
我國的書法藝術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整套“語言規則”,才使漢字的藝術水平上升得很高。“刻字”既然與毛筆書法同屬“書法”范疇,就應該取法書法優秀傳統以完善自身美的形式。如果孤立地與“書法”劃清界線,或孤立地復制“書法”,便成了兩個極端,對刻字自身發展反而不利。“現代書法首展”的創作教訓是值得刻字界汲取的。那種“看圖識字”、“圖解字義”的創作方法,便是舍棄優秀書法傳統的淺層次創新。創變的動機可嘉,途徑與結果卻令人失望。
既不能照搬書法,也不能舍棄優秀書法傳統,關鍵在于把握好繼承傳統與個性創新的“度”。刻字和毛筆書法各有自己的藝術語言,一個人成了書法家也不一定能成為刻字藝術家(兼之者當然更好)。只要刻字創作者有一定的書法創作水平,他的作品能獲得盡可能多的人的賞識,他便是成功的。
研習傳統技法,掌握刻寫表現力
研究并熟習傳統刻字技法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刻寫表現力。日本現代刻字興起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們把刻字作為藝術追求,使傳統刻字由書刻分離、重在“再現”進入到了自書自刻、自行裝潢的完整“表現”階段。在此影響下,我國在八十年代也開始了刻字的藝術化追求。刻字之所以成為藝術,取決于它有他種藝術形式不能取代的形式及表現手法,通過對鑿刻過程的關注具有了抒情表現的作用。所以現代刻字不是為了再現既定書法作品,而是充分發揮創作者的藝術創造力,利用刀刻和理想木材的特點,以創作出書法作品所無法取代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效果。
我國的刻字歷史相當悠久。不過,傳統刻字以再現既有書法形象、忠實的保存所刻的書法作品為目的,一直沒有像篆刻那樣走向獨立,因此,不能稱之為獨立的藝術門類。但是,那些“下真跡一等”的摹刻,卻是體現著相當熟練的雕刻技法。傳統刻字,或先朱書后刀刻,或直接鐫刻,刻寫技法熟練。那些刻工通過嫻熟的技法逼真地再現了原書作的魅力。或單刀沖刻,或雙刀刻制,筆畫的起承轉折處的刀法處理,都有一定技巧,值得仔細研究體會。
現代刻字應該涵養作品內涵
現代刻字創作應該如何發展?怎樣增加刻字作品的表現力?是刻字界共同思考的問題。權希軍先生曾提出了“以陽刻為主的中國刻字”的主張,呂如雄、王志安先生倡導了“主題刻字”的觀念,王志安先生倡導了“義形刻字”創作模式,都在刻字創作中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優秀的刻字作品應當具有豐富的內涵,而實現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形式”指的是作品的外觀形象,包括漢字形象的書法美、鑿刻的形式美、材料肌理的美、色彩及裝飾的美。作品的“內容”指的是通過作品形式所產生的有個性風格和感染力的藝術境界與意味。在這里,文字內容并不能等同于作品的“內容”,否則,刻字作品容易變成文字內容的“傳聲筒”,成為淺顯的形式。
從事刻字創作不僅要吸取書法的優秀傳統“為我所用”,而且要學會運用書法創作的思維方式。書法通過字形以立“象”,而其取法的則是天地萬物。其思維方式也即是“書肇于自然”(蔡邕)、“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這樣,書法創作便成了聯結“天”與“人”的媒介。這種吞吐天地萬物的氣魄,成就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才使書法成為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一面鏡子。現代刻字藝術應從自然、社會及人本身獲得創作的靈感,使刻字藝術能緊跟時代發展,能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反映時代風貌。
(作者系河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